簡介
楊彭年的成就,實際上同著名書畫家、詩人陳鴻壽密不可分。在乾隆末年和嘉慶初年,紫砂器因為經濟回落、出口驟減的原因造成產量下降,而乾隆時期過於追求表面華麗的裝飾也使紫砂器失去了原先的特殊美感。不管從哪個方面說,紫砂藝術需要調整藝術氣質,才能獲得新的發展。現在回眸這段轉變期,可以看到,是文人陳鴻壽為紫砂器的重新發展找到了新的途徑,這便是將紫砂壺藝術同書畫藝術相結合,呼籲一群文人雅士共同參與壺藝評鑑,鼓勵、支持制壺高手楊彭年、楊寶年、楊鳳年兄妹及吳月亭、朱石梅、瞿應紹等一批名士探索、製作新壺式,因此,人贊陳鴻壽“挽狂瀾於既倒”。陳氏號曼生,因而他與楊彭年等人合作所制的壺稱曼生壺,享有很高聲譽。
設計風格
陳鴻壽的設計風格獨特,壺上且刻有契合茶壺本身意境的題句及精彩的書法。但傳世的曼生壺中有不少贗品,而出土真品卻又極少。上海金山清嘉慶王玷山墓曾出土一件陳曼生自銘紫砂竹節壺,確實妙若天成。
此梅式錫壺系以錫包紫砂胎,以白玉做柄、流及蓋鈕,非常別致。據說這是朱石梅的拿手好戲,曾風行一時。底款“楊彭年造”,知此壺式可能是陳鴻壽設計,錫與紫砂工藝結合又出自朱石梅的主意,由楊彭年及弟子們具體操作製成。
但見錫壺的冷灰在白玉的襯托下令冬雪中的梅花枝條更顯淒冷,令人如聞寒空中泛逸著的淡淡的花香。林和靖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似乎正適合此壺體現的清遠境界。
當然,錫壺並非主流,只是有特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