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弘遠

楊弘遠

楊弘遠,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9月26日生於湖北武漢,原籍湖南長沙,專長植物有性生殖的實驗研究,武漢大學教授。 楊弘遠院士1982年任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1984年任博士生導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2004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楊弘遠的童年是在抗日戰爭中度過的,全家曾隨國立武漢大學遷往四川樂山,1946年遷回武漢後,楊弘遠才開始接受正規學校教育。

楊弘遠從小就對動物有興趣。上國中時,楊弘遠由於對功課不太用心,但沉迷於生物,尤其喜歡猿猴。他從大量課外書籍中搜尋到有關猿猴的描述,將其中關於各種猿猴的文字與插圖摘抄下來,然后綜合整理,編成《猿猴辭典》。

1950年,楊弘遠高中畢業報考大學。楊弘遠將第一志願瞄準了武漢大學的生物專業,並被順利錄取。由於不喜歡解剖台上解剖動物時的場面,楊弘遠很快將注意力轉移到了植物學上。

大學4年,為了致力於植物探究,楊弘遠“斗膽”違背一年級學生都要下鄉去參加土改的規定,向學校提出和二年級學生一起到宜昌去做高山實習。

1954年大學畢業前夕在畢業分配志願書上填寫:第一志願“高山勘察隊”、第二志願“科 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第三志 願“綜合大學生物系”。結果被分配到本校本系擔任助教工作,於是便走上教學崗位。每周4次實驗課,他還抽空自己做實驗,閱讀俄文版植物解剖學教材,看到新奇的內容,就摘譯下來。

1955年夏,楊弘遠被調到達爾文主義教研室(後更名為達爾文主義與遺傳學教研室)協助來校講學的蘇聯專家工作。儘管當時楊弘遠只能幫助收集翻譯專業資料、旁聽專家講課和與研究生的談話而與當研究生無緣,但他用心觀摩蘇聯專家指導研究生的每一個環節。同時,他從蘇聯專家帶來的大量俄文書籍中,意外看到一本《被子植物胚胎學》,從而引發了對探索植物有性生殖的興趣。

同期,楊弘遠還與剛從蘇聯列寧格 勒大學生物系畢業的周嫦共事,最終結為終生伴侶。

在反“右派”鬥爭中,楊弘遠的母親袁昌英被劃為“極右分子” “歷史反革命分子”,被開除公職,監督勞動改造。楊弘遠的父親楊端六也因自身歷史問題和老伴的處境而備受打擊。隨後的兩年間, 楊弘遠先後兩次下鄉,直到1962年才回校穩定開設植物胚胎學課程。

回校開課後,楊弘遠給學生授課,每講一遍就修改充實次講義與實驗指導,力求在講透基本內容外多向學生介紹最新研究進展。在最後一次編印的教材中,楊弘遠參考了167篇論文與專著,且大多是俄文與英文文獻。

教學之餘,楊弘遠每年春夏進行田間檢驗,秋冬轉入室內工作,先後在小麥、油菜、芝麻等作物上開展研究。 最後,他選定受精生物學方面研究相對薄弱的芝麻作為重點研究對象,並取得了進展。

隨後,楊弘遠將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科研成果予以整理,先後在《植物學報》《遺傳學集刊》《湖北農業科學》等刊物上發表了多篇論文,開始受到國內學術界的重視。

然而,這樣一種工作態度在當時的政治與學術環境反而被指責為“走白專道路” “開夫妻店”。最終,他選擇了寧願放棄“骨幹教師”待遇也不捨棄學術追求。

“文化大革命” 10年,楊弘遠先是被迫停課,關閉實驗室,寫大字報,搞大批判,後又遭受清理階段隊伍,到外地“政治野營”,大辦“工廠”,又兩次被遣送到沙洋“走五七道路”和“辦分校”,下放長達5年。

1975年在沙洋辦學時,楊弘遠在一個塵封舊書廢報的倉庫中偶然發現了幾十種國外期刊影印本。他挑選了30多種自己心儀的,回去便自學英語,埋頭閱讀,並逐期做摘錄,卡片整整裝了 6個盒子。

告別了“文革”,楊弘遠由沙洋回到母校,又重新開設“植物胚 胎學”課程。同期,他收集了各種紅葉,做標本,測數據,自編了《紅葉辭典》。

在20世紀80年代初,楊弘遠便萌發了讓“植物體外受精”這樣一個想法。於是,他與夫人周嫦帶領一撥弟子們,執著探索植物的生命奧秘。最終,他的執著獲得了豐碩的成果:針對不同性細胞的生物學特點,在世界上較早建立有效分離方法;將分離出 來的性細胞進行體外融合,摸索出在 PEG(聚乙二醇)微滴中誘導單對原生質體技術,實現了精細胞與卵細胞的 “一對一”融合······

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楊弘遠先後主持一系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及歐盟國際合作項目,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植物發育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第一個發育生物學全國重點學科,在花粉原生質體、精細胞、卵細胞、合子等的分離、 培養、融合、轉化及有關細胞與分子生物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特 色、前沿性的成果。

1980年,楊弘遠和夫人周嫦聯 向國際同行宣告:首次由水稻未受精子房中培養出單倍體植株,首次揭示了未傳粉子房與胚珠培養誘導的水稻助細胞無配子生殖和向日葵卵細 胞孤雌生殖現象;他主持的“水稻未傳粉子房培養的研究”獲1985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胚囊酶法分離的研究”獲1987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0年,楊弘遠作為第一位被美國植物學會特邀的中國專家,在第41屆生物科學年會上作專場報告;1991 年,楊弘遠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並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2004年,楊弘遠與人合作完成的《植物性細胞、 受精及胚胎髮生離體作業系統的創建與實驗生物學研究》,榮膺200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楊弘遠專長植物有性生殖的實驗研究,著有《植物有性生殖實驗研究四十年》《水稻生殖生物學》《高等植物的離體單位體》《植物生殖的細胞生物學:一個新的學科生長點》《由未傳粉子房與胚珠離體誘導單倍體植株》《高等植物實驗生殖生物 學與生殖細胞工程:現在與未來》等 一系列引領學科的精深論著。他還與人合著了《賞花拾趣》。

1994年12月,周嫦不幸突患腦血栓。自己也受痛風症折磨的楊弘遠在完成自己艱巨的科研課題的同時,照料右體癱瘓的老伴。她寫的《從容面對病殘》《冬菊與寶石花——科學家講故事》《龜兔賽跑三步曲》等先後出版。

2010年,楊弘遠被發現身患晚期食道癌。他樂觀鎮定, 早早地立下遺囑:死後不在學校設靈堂,喪事從簡,不願意太多人來參加追悼會。

2010年11月18日,楊弘遠去世。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楊弘遠與合作者首次揭示了未傳粉子房與胚珠培養誘導的水稻助細胞無配子生殖和向日葵卵細胞孤雌生殖現象,為由雌性細胞誘導單倍體植株提供了理論依據。圍繞胚囊結構與功能問題進行了超微結構與細胞化學研究。在精細胞分離,卵細胞與合子分離和培養,花粉原生質體和脫外壁花粉的培養、融合和轉化等作業系統的建立及有關細胞生物學研究方面開展了系統的研究。正在進行植物受精前後與早期胚胎髮生過程中基因表達的研究。

楊弘遠與周娥在水稻花葯培養實驗中,意外的觀察到子房中出現異常的變化,由未傳粉子房中培養出單倍體植株,並於1980年在《遺傳學報》上發表了這一研究結果。他們意識到這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慎重而果斷的作了研究戰略的轉移和布置,開始了長達10年關於離體雌核發育的實驗研究,相繼在多種植物中通過未傳粉子房與胚珠培養誘導出單倍體植株,繼而從胚胎學上揭示了"離體孤雌生殖"與"離體無配子生殖"兩種類型的發生與發育規律。1981年在國際刊物《Plant Science Letters》發表了第一篇原始研究論文;1982年在《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上發表了關於這方面的長篇綜述,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重視。在子房培養成功的基礎上,他們開始探索子房內的核心部分胚囊的分離。胚囊是受精的場所、胚和胚乳孕育的溫床。胚囊的分離不僅提供了整體觀察胚囊結構的手段,更重要的是開拓了直接操作生活胚囊的前景。1982年他們在《植物學報》上發表了這一研究結果,1985年在國際著名刊物《Planta》中作了更全面的報導。

20世紀90年代中期,摸索出在PEG(聚乙二醇)微滴中誘導單對原生質體技術,實現了精細胞與卵細胞的“一對一”融合。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及歐盟國際合作項目,在花粉原生質體、精細胞、卵細胞、合子等的分離、培養、融合、轉化及有關細胞與分子生物學研究方面進一步作出了有特色的前沿性成果。“植物性細胞、受精及胚胎髮生離體作業系統的創建與實驗生物學研究”項目獲2004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論文著作

《植物有性生殖實驗研究四十年》(2001年出版,獲2003年中國圖書獎)、《水稻生殖生物學》(2005年出版,獲2006年浙江省樹人出版獎特等獎)等四部。 編有《高等植物的離體單位體》(英文,合作);撰有《植物生殖的細胞生物學:一個新的學科生長點》、《由未傳粉子房與胚珠離體誘導單倍體植株》、《高等植物實驗生殖生物學與生殖 細胞工程:現在與未來》楊弘遠共發表科學論文200餘篇。

楊弘遠,1975。花粉數量對芝麻受精結實、胚胎髮育和後代的影響。遺傳學報,2(4):322-332 楊弘遠,周嫦,1979。水稻花粉兩條發育途徑的實驗研究。植物學報,21(4):345-351

Zhou C, Yang HY, 1981. Induction of haploid rice plantlets by ovary culture. Plant Science Letters, 20:231-237  Yang HY, Zhou C, 1982. In vitro induction of haploid plants from unpollinated ovaries and ovule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63: 97-104

周嫦,楊弘遠,1982。被子植物胚囊酶法分離的研究:固定材料的分離技術與顯微觀察。植物學報,24(5):403-407

Zhou C, Yang HY, 1985. Observations on enzymatically isolated, living and fixed embryo sacs in several angiosperm species. Planta, 165: 225-231

Yang, 1986.Fluorescein diacetate used as vital stain for labeling living pollen tubes. Plant Science, 44: 59-63  楊弘遠,1988。用螢光染色與冬青油透明技術顯示花粉細胞核。植物學報,1988,30(3):242-247

楊弘遠,周嫦,1989。植物實驗生殖生物學與生殖細胞工程:現在與未來。植物學通報,6(4):193-196  Yang HY, Zhou C, 1989. Isolation of viable sperms from pollen of Brassica napus, Zea mays and Secale cereale. Chinese Journal of Botany, 1(1):80-84

Yang HY, Yan H, Zhou C. 1990. In vitro production of haploids in Helianthus. In: Bio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10(ed. by Y. P. S. Bajaj). Springer-Verlag, Berlin, pp. 472-484

Yang HY, Zhou, 1990. In vitro gynogenesis.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Ap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ed. by S. S. Bhojwani). Elsevier, Amsterdam, pp. 242-258

Yang HY, Zhou C, 1992. Experimental plant 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reproductive cell manipulation in higher plants: now and the fu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79: 354-363

Yang HY, Wu XL, Mo YS, Zhou C, 1993. Fluorescent vital staining of plant sexual cell nuclei with DNA-specific fluorochromes and its appliacation in gametoplast fusim. Cell Research, 3(2): 121-127

楊弘遠,1994。受精過程中助細胞退化機理的研究進展。植物學通報,11(1):1-5

楊弘遠,周嫦,1997。花粉原生質體與配子原生質體操作的研究進展與前景。中國科學基金,(2):85-90

楊弘遠,周嫦,1998。被子植物離體受精與合子培養研究進展。植物學報,40(2):95-101

楊弘遠,1999。鈣在有花植物受精過程中的作用。植物學報,41(10):1027-1035

Zhou C, Yang HY, 2000. Some approaches to the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 of reproductive cells and protoplasts in flowering plants. Acta Biologica Cracoviensia Series Botanica, 42: 9-20

Yang HY, 2001. Apoplastic system of the gynoecium and embryo sac in relation to function. Acta Biologica Cracoviensia Series Botanica, 43: 7-14

人才培養

楊弘遠注重教學上的“精耕細作”。他從繁重的科研任務中擠出時間編撰《勤思集》,要求學生“讓自學成為一種習慣”,並引用一位化 學專家“3H3C”的名言寄語年輕學子:“Head,Heart,Hand; Clear, Clean,Clever”即:“頭腦清晰,心無旁騖,動手靈活。”他認為,導師不可以權威自居,既要善於運籌帷幄,從戰略高度指引學生在科學研究中登堂入室,也要勤於親臨火線,做好 役、戰術的指導。

他曾說:“培養學生不能像放羊”,不能散漫不管,不能只講數量講質量。每個學生都各有不同,一定要對學生進行分別的指導,針對每個人的特點區別對待,不能千人一面。幾十年間,除為本科生上課之外,楊弘遠只培養了18位博士和12位碩士,數量少質量卻頗高,不少學生都己成知名學者、著名教授、學科帶頭人。

楊弘遠認為,一個學科的發展, 不是靠幾個人的力量能完成的,自己要為更多的人創造成長的空間和環境。他年屆古稀仍致力於科研,但當主持的重點項目在2001年結題後,他就堅決不再領銜申請新的科研項目, 不再帶研究生,而把更多的機會讓給別人,特別是年輕人。

社會任職

楊弘遠院士1982年任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1984年任博士生導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審組(生物學)召集人、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專家組召集人、教育部基礎研究規劃組(生物學)副組長、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植物學科評審組專家、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科協常委等。曾擔任《中國科學》、《植物學報》、《細胞研究》、《細胞生物學》、《波蘭植物學報》、《整合植物生物學雜誌》等國內外權威學術雜誌編委。

獲獎記錄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84)、全國優秀教師(1989)等稱號。

楊弘遠主持的“水稻未傳粉子房培養的研究”獲1985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胚囊酶法分離的研究”獲1987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植物離體雌核發育與胚囊分離的實驗胚胎學研究”項目獲1991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植物性細胞、受精及胚胎髮生離體作業系統的創建與實驗生物學研究”項目獲2004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獲國家自然科學獎2次、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二等獎3 次、湖北省自然科學獎1次。

人物評價

一外國專家曾連連稱讚楊弘遠及其夫人:“You are not sheep.”(不做羊群)

“楊弘遠院士出生在珞珈山下,在武漢大學度過了他的國小、中學、大學時代,一生與武漢大學相伴,對武漢大學充滿了無限摯愛,奉獻了畢生精力。”當武大校長顧海良介紹楊院士生平時,在場很多楊院士的同事、朋友和學生淚水縱橫。

“我是1959年進的武大,楊老師一直手把手教我們。”追悼會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武大生科院朱英國教授難掩悲痛。

“楊老師的很多東西都是從實際中來,50年如一日,他始終堅持在田間一線,親力親為。”朱英國表示,楊弘遠院士這種嚴謹科研、低調做人的態度深刻影響了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