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楊建文自幼習格律,青年時期習西畫,20世紀70年代蒙海上書畫名家李丁隴先生垂青拜於門下專攻中國書法,得其真傳。建文先生研習中國書法,也深得做人為藝之真諦。他從古篆臨摹開始,研習歷代書法經典,絕不蜻蜓點水,日後楷書、行書和草書皆精。
楊建文教授潛心研修書藝近40年,作品風格恣意,獨居境界。他在“書畫同源”、“字文一體”、“古篆八法”、“書法氣功”等中國書法的尖端領域潛心研究、甘於寂寞、淡泊名利數十年,終於將之熔於一爐、現於筆端,創作出的書法作品驚世駭俗,成就了中國書法現代成就的高峰。 中國美術學院著名教授、博導、現代書法研究中心主任王冬齡這樣評價:“他嶄新的道變行為方式所折射出強烈的視覺衝擊,有著一種前所未有的清新和震撼”。
“書畫同源”的創作實踐和成就是楊建文書法作品的一大亮點。楊建文在王羲之書法和伏羲氏的八卦中,發現了內在深邃的繪畫元素,並在與西方現代繪畫的研究對比中,創造性地提煉出“書法二維平面立體表現論”,即在中國傳統書法中,抽象出如西方畫家畢卡索、達利作品的元素和平面構成,將之理性化地融入自己的書法探索與創作。在此過程中書法還是書法,不能變成繪畫,這是藝術創作中的一個創新難點。楊建文駕輕就熟地駕馭著這個難點,將“書畫同源”這個最早自唐代張彥遠起到元代的趙孟頫元代提出的中國書法尖端命題,給出了現代的完美答案,讓世人耳目一新,嘆為觀止。
楊建文先生愛好傳統詩詞,在醉心研習書法的同時,還精心傳統詩詞創作。建文先生說,現代文學言物簡潔易懂,但缺乏詞性的美感和情感的含蓄。因此,他一直堅持傳統詩詞創作並用於書法作品創作的藍本,他說,這有利於這兩項中國藝術的融合表達,張揚中國藝術的淵源、氣派和美感。許多年來他創作了大量的詩詞,並用書法鋪寫,文和字的兩種創作激情和藝術境界的碰撞。他曾描繪山村人家的詞句“青谷,紫坡,黃花;白雲,綠竹,籬下”,蘊涵著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古韻詩詞之美。楊建文先生認為書者應同時是詩者,讓文字傳遞不盡的內心情感通過書法酣暢淋漓地表達,形成中華文化“雙絕”共鳴,從而增強書法作品的感染力,讓賞析者身臨其境,隨著書法線條的流動,進入到作者詩意的感情世界,進入到雙藝共彩的真妙境界中。 筆畫的長短大小,力度的往收藏露,結體的正欹相生,行氣的筆斷意連,布局的破立相宜,筆墨的濃淡枯濕猶如跳動的音符,匯聚成一曲氣勢恢宏的交響曲。
楊建文繼承恩師李丁隴先生的足跡,開創出自己嶄新的一片藝術天地,將自古已湮沒的“古篆八法”進一步挖掘整理,悉心實踐和體驗。 幾十年來他從古篆臨摹開始,研習歷代書法經典,至今已四十多年,會通楷書、行書和草書。上海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丁申陽評價建文先生的作品:隸書結構舒展,不束縛,不馳驟;點畫勁健有骨力,字型秀美飛動;章法精細肅穆,而不乏律動多姿:楷書筆勢如飛鴻戲海,拆合、聚散、欹側等手法套用自如,結體破而不散、顧盼照應備盡楷法;草書求筆精緻,絲絲相扣,筆斷意連,意態清閒,點點性情篇章漫若煙沙……
中國書法是神聖的,書法創作不僅有“藝”,還有“氣”,楊建文說。每次提筆之前,楊建文必做的一件事就是靜坐、靜思、醞釀、聚氣。 所謂的書法氣功,就是排除雜念,將胸臆間超俗之氣聚攏起來,等到這個時候,下筆就猶如有神助。這是一場沉默的儀式感,就為圍攏一股恣意的張力。將氣長與張力匯聚一起這並非一日之功。楊建文深感其精髓在於力度,力度的變化帶動了點畫的變化,形成了勁韌的線條,才能呈現結體和章法之美。因此,他用一種近乎苦行僧的方式鍛鍊自己的臂力:將64根橡皮筋合在一起,一頭懸掛在書房的天花板上,另一頭扎在毛筆上,將腕力、指力凝聚於筆端,久久成功。數十年的苦練,楊建文的書法作品力透紙背,又秀逸淳和,一派大家風範,達到了中國書法的絕妙境地。
在長期的藝術創作、藝術教育實踐中,楊建文同時進行著書法藝術的理論探索和創新,並著書立說。他的理論代表著作《趕墨偶得》、《續墨謠》、《墨屐無聲——楊建文書法藝術》和《靈予生——楊建文生肖書法》先後由上海外語出版社和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發行,深受讀者青睞。楊建文獨具一格的書法作品和書法理論也引起了國際藝術屆的關注,紛紛給予“中國的畢卡索”的讚譽,先後有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秘魯利瑪天主教大學等外國學府請楊建文去講學交流,他深入淺出的授課和當場書寫的風采贏得了師生的敬佩。
2014年10月,楊建文的詩詞書法展“木易墨語”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行。 本次書法展展出了楊建文教授40多年來所創作的近百幅書法精品。這也是上海外國語大學首次為本校老師舉辦個人藝術作品展。書展反響熱烈,上海的媒體競相報導。2015年5月,在浙江省浦江縣美術館舉辦了“故鄉情——楊建文詩詞書法展”,這是故鄉人對楊建文所創造的藝術成就的褒揚,2015年8月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墨屐無聲——楊建文書法藝術展”。每一次書法展覽,來自全國各地的書法名家和書法愛好者都為楊建文書法的藝術境界而讚嘆。中國書法家協會的領導都親臨展覽現場並發言,高度讚揚了楊建文書法作品的藝術境界和他為中國書法藝術所做出的貢獻。
主要成就
1、《硬筆臨池知鑒》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本書在大量論述了中國書法發展及學習的成敗的同時,尖銳地提出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問題,值得中國人深思的問題。
2、《續墨謠》: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申江服務導報》刊發文章《<續墨謠>,百分百原創風》 予以報導。本書是楊建文教授圍繞著“書畫同源”和“文字一體”的創作理論而展開的創作實踐和理論探索的展示,論述精闢,實踐精湛。
3、撰寫論文闡述中國書法創作功力與激情的關係,提出書法創作需要情懷的理論。
4、提出中國書法可以起到教育薰陶作用的觀點。
人物觀點
用書畫同源理論,用書法與繪畫兩種方法同時表現漢字的形意,使作品呈現出傳統象形和現代線條的美感, 深受市場注目與追捧。用解構方法重塑漢字書寫中的獨特構架,產生變化和動感,使傳統與現代審美和諧共存。其作品深得書法界專業人士的高度評價。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導、現代書法研究中心主任王冬齡為《墨履無聲——楊建文書法藝術》作序言,他在序言中寫道:“書畫同源是楊建文先生書法創作的中心與亮點。自唐代張彥遠起到元代的趙孟頫,千百年來,多少有識之士都在不同程度研究與實踐。
楊建文說:“將字寫好是術,將寫字帶入為人和藝術境界那是道。”古人說的“字如其人”也許並不是虛妄,楊建文不認為只做一個專業的“術人”便是足夠,他要做一個“正氣”的君子,一如那筆端的方正與堅實。作品是因情懷而成了藝術品。
人物評價
媒體評價
關於楊建文的書法作品,引起了《新聞晨報》、新浪上海網、《生活周刊》、《第一收藏》、《採風》雜誌等眾多媒體的關注。他有關書法的理論文章也在《創意》雜誌、《勞動報》等發表。
1、《楊建文:書以載道》 (《生活周刊》):
“中國書法是神聖的。”每次提筆之前,楊建文必做的一件事就是靜坐、靜思。有時候,的確需要一場沉默的儀式感,圍攏一股不聲張的力量,“日常環境的煩雜走了,胸臆間的超脫就來了。”至於筆法技藝,楊建文深感其精髓在於力度,力度的變化帶動了點畫的變化,形成了勁韌的線條,才能呈現結體和章法之美。因此,他用一種近乎苦行僧的方式鍛鍊自己的臂力:將66根橡皮筋合在一起,一頭懸掛在書房的天花板上,另一頭扎在毛筆上,如此腕力、指力按下毛筆,才開始一天的練寫。
2、《“墨痴”楊建文:書法朝聖者》 (新民晚報):
近得書法家楊建文先生的墨寶,喜不自勝。楊建文,人稱“墨痴”,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在他的視覺世界裡,中國書法的審美法度:線條的起伏柔韌、氣勢的千轉百回、對比的和諧大度,涵蓋了所有藝術品的內在特徵。
3、作為書法家、書法理論家的楊建文看待書法自然與一般人不同。他說中國書法不是簡單地將字寫得好看而已,他認為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已經將研習書法凝聚成具有煉心、啟智功能的特殊實踐和藝術樣式。他在自己的書法專著《臨池知鑒》 《趕墨偶得》里,都特地寫有如何營造“默坐靜思、超逸脫塵”精神狀態的章節。楊建文覺得,好的書法作品絕不是馬馬虎虎通俗表演可以造就的,好的作品一定需要精神力量的注。
4、2014年10月25日楊建文書法展在上海揭開帷幕。 楊建文是“書文一體”的堅守者,他的書法除了書寫幾首唐詩,餘下都是自己有感而發的詩作。在他眼裡,舞文而後弄墨,深厚的文學底蘊也應該是書家一品。楊建文認為,“文”是主題,“書”是意境,這是中國書法的絕妙境界。
5、文心畫境
《墨履無聲——楊建文書法藝術》(青年報)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墨履無聲——楊建文書法藝術》收錄百餘幅作品,都是楊先生創作的詩詞,這些詩詞作品既有濃濃的古韻,又有強烈的時代感,與其精湛的書法互映成趣。
6、楊建文書法作品《紅塵》
——楊建文先生及其作品藝術(東方早報)
在筆墨藝術的世界裡,中國書法因其在“達其情性、形其哀樂”方面具有其他藝術形式無與倫比的優勢,而成為人們心靈棲居的聖地。千百年來,多少文人墨客走在這條通往心靈最深處的路上,他們的印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後來人。
其他評價
楊建文先生的成功,在於其敢於挑戰和過人的膽識,另一方面也在於他的睿智與不懈的堅持,最終找到書畫同源正確的契合點。在慢慢的書法長河中成功解讀出王羲之‘轉左側右側,奇而反正’一論中所蘊含的‘立體主義’及達利的‘超現實主義’有機關聯。採用傾斜、扭曲、變體、移位、上升、架構、虛妄、變態的手法,塑造出嶄新的二維平面立體之效果。” (來自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導、現代書法研究中心主任王冬齡)
楊建文先生是近年來湧現在海派書壇上的一顆新星。雖說是新星,但其從事書法事業已逾四十餘載。他著書立說,淡泊名利,甘居斗室,取法高古,在書法理論和書法創作範式上作出了重要的探索。他基於書畫同源學說,吸納西方藝術表現理念,融合平面構成現代藝術技法,大膽地提出了書法二維平面立體表現論和書法平面特異構成論。他堅持字文一體創作範式,提出書法應涵納書者對自然本體洞悉的理念,讓書法作品飽含故事感和意境畫面感。
建文先生原學西畫,堅持書法繪畫化的理念,並貫徹於自己的書法實踐創作。他吸納西方畫家畢卡索的立體主義、達利的超現實主義等藝術表現理念,融合現代科技美學之平面構成的藝術設計技法以及解剖學原理,對中國傳統書法的藝術表現進行了革新。他提出的二維平面立體表現論和書法平面特異構成論,豐富了海派書法當代形態的多元樣式,賦予了書畫同源理論新的內容。
建文先生愛好傳統詩詞,醉心傳統詩詞創作。建文先生說,現代文學謄物簡潔易懂,但缺乏詞性的美感和情感的含蓄,不利於書法表達。因此,他一直堅持傳統詩詞創作並用於書法作品創作的藍本。這裡不妨摘錄兩句他描寫山村人家的詞句來感受一下其中的美感,“青谷,紫坡,黃花;白雲,綠竹,籬下”,是不是可以感受到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古韻美?然而,用傳統詩詞創作這並不意味著他守舊復古,而是他賦予了傳統詩詞現代感和反思精神。用他自己的話說,格律不應該成為現代人自由表達的障礙, 格律要同步時代文化走向,滿足人們審美的新時代要求,他的詩詞作品對當代語境的尊重高於詩詞的傳統,不再拘泥於傳統的約束,更多展現的是語言的境界。
建文先生一直自許為中國書法藝術道路上的朝聖者,在他視野範圍所及之處,皆為書法藝術,他看到空中側翻飛過的小鳥,似看到了筆法的轉側之勢,他看到沖泄而下的開閘之水,似看到了筆法的棱側之形,他常常感嘆:藝術創作就是將自然造化蘊蓄於胸後的再造化。
“凡書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前,字居新後,未作之始,結思成矣”。每每提筆之前,他必先默坐靜思,排除一些日常環境的煩雜,在胸臆間營造出超逸、脫塵的精神世界。他在自己的文章中這樣寫道:“任何藝術創作,如果沒有情懷,沒有創作者的身心投入,僅僅憑著一點技藝,是無法創造出感人心懷的藝術品的。表面技藝的擺弄,只能取悅於短暫的一時一刻,無法讓人久留心間。” (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