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鰍

棘鰍

棘鰍(學名:Mastacembelus aculeatus)為刺鰍科初級澹水魚類。 體呈長條狀,似泥鰍,吻端尖且向前突出,口下位。背、臀鰭前有一排分離之硬棘。魚體呈綠褐色,體側具14-17條不太明顯之暗色橫帶;背鰭基底下方有6-7個黑色鑲白邊之圓形斑。背鰭基底長由魚體全長之2/3處直達尾柄,但不與尾鰭相連;無腹鰭;臀鰭亦長几乎與背鰭平行。最大體長可達38公分。 底棲性魚類,對水質之適應性強,能生活於澹水與半澹鹹水區。白天躲藏於砂泥中,夜晚出來覓食,利用長長的鼻子及口挖掘砂泥中的獵物,性喜吃食活餌,包括孑孓、紅蟲、小型甲殼類甚至蚯蚓,屬肉食性魚類。 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地區的泰國、印尼及馬來西亞等國家之河流中。

基本信息

生活習性

棘鰍的近景實拍 棘鰍的近景實拍

喜好弱酸性的軟水,是屬夜行性的,故白天均潛伏砂中,只留鼻與口在外,或隱藏於暗處,靜待夜晚的來臨,始出來活動覓食。雖性溫和不會傷害他魚,但因個體大,時亦有追逐小魚的行為,故最好不要與小型魚混養。又因常在砂中穿梭,水草常會被連根挖出,所以水草的種植需用石塊壓住保護。水箱必須密蓋,以防止其爬出箱外。為底棲性魚類。生活於多水草的淺水區。以水生昆蟲及其它小魚為食。

養殖的適宜水溫24-28℃、硬度5-10dGH、Ph值6.0-6.5

喜歡活食,適合有水草和沉木的水族箱,可以與同體形魚混養。

台灣分布

原普遍分布於中國台灣省台北、桃園台地各溝渠、池沼中,但因棲所破壞及污染,已極為罕見,可能近乎絕跡。

形態特徵

棘鰍 棘鰍

身長350毫米。雌雄無明顯差異,飼養較易。本魚的體形極長,頗似鰻魚,又因眼前下方有小棘,背鰭前部亦有許多分離的小棘,故英文名之為“棘鰻”。咖啡色的身體上,有3-10個不規則的圓形黑斑,口小吻長,且可自由扭轉,用此口吻在砂中挖採食物。前鼻孔呈管狀,位於吻兩側;後鼻孔圓形,近眼的前緣。眼位於頭部側上方,表面覆以薄皮,眼下前方有一倒生小刺,埋於皮內。口下位,口裂幾成為三角形,口角達眼前緣或稍為超過。上下頜為具絨毛狀齒,呈帶狀排列。胸鰭小而又圓,無腹鰭,背鰭與臀鰭分別與尾鰭相連。背鰭前方有1排各自獨立硬棘,約為31枚-33枚;臀鰭具棘三枚;尾鰭略尖。體鱗細小,側線不太顯著。體背為黃褐色,腹部為淡黃。頭部從眼上向後有兩條淡色線條,沿體背縱伸到尾鰭基。體背與腹側有許多網狀花紋,背鰭及臀鰭與尾鰭的基部網紋更為明顯,體側有三十餘條褐色垂直條斑。有些個體條斑上端色比較深黑,有部分個體近腹側條斑之間雜以短斑。背棘基黑褐色,胸鰭呈淡黃色或灰黃,其餘各鰭呈灰色,臀鰭下緣常飾以白邊。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以東的東南亞之廣大區域,台灣亦產,分布於台北桃園一帶。

飼養管理

飼養條件

棘鰍 棘鰍

水質:無苛求;每5升水加1匙鹽水溫:24~26℃

放養形式:單養

活動區域:中、下層水域

飼養方法:棘鰍屬於溪流底床上棲息的底棲魚類,且性情凶暴動作迅速有食魚性。所以千萬不要和小型魚混養。在飼養棘鰍時要鋪設大量底沙,種植水草,然後要用岩石壘出大量洞窟或者是直接放置一截一截的竹筒供它們藏身。只要有洞穴或者竹筒你就可以看到他們將自己長長而柔軟的身軀鑽進去只露出腦袋的樣子。非常可愛。餵養它們的餌料可以使用魚肉的碎塊、小魚、蚯蚓等大型餌料。需要較大的水流食性、肉食性有魚食性活動水層、底層。

性情:凶暴殘忍、可同種混養。

繁殖技術

特點

生殖期大約在7月份。

習性

棘鰍是體外受精,卵生,繁殖習性較特殊。

1.自由選擇配偶。棘鰍須自由選擇配偶,否則會發生搏鬥而咬傷身體。養殖者把性成熟的雌魚與雄魚選出十餘條,放入一個大的水族箱中,讓它們自由配對。經過數天的認識,即可發現一部分的魚總是雙雙一起遊動,並占據水族箱的一個地方,不讓其他個體靠近他們的領域。這表明自由配對已經成功。

2.魚卵產在石塊上。棘鰍雖然不營巢產卵,但它們喜歡把卵產在池底或石塊上。因此在繁殖缸里應預先放入光滑的石塊。親魚選好產卵場後,以嘴把環境清乾淨。雌魚即游到石塊上產下一行卵(5-10粒),雄魚跟在後面對著卵射精液,如此多次,持續數小時,產卵結束。

3.親魚對後代關懷備至。產卵完後,親魚輪流用胸鰭對卵扇水,保持足夠的溶氧量。經過數晝夜的照顧,受精卵孵化成仔魚。親魚會將未受精的卵都吃掉,以免該卵腐敗而保持新鮮的水質。在孵卵與仔魚期間,親魚的性格也變得兇猛,不許其他魚靠近卵或仔魚群。

準備

1.備“一間”婚房。

棘鰍繁殖需要一隻專門的魚缸,產卵缸使用前刷淨、消毒,然後放入準備好的優質水,水位只要求l/2即可,缸底放入一些光滑的石塊。

2.備一缸好水。

淨水先調節好硬度和酸鹼度,然後再用充氣泵充氣3-4天后使用。為了方便,可以用涼白開水按一定比例加入蒸餾水,再充氣2-3天后使用。

方法

以一雌一雄的配對方式,將兩尾親魚置於45-70公升的水族箱中,加上打氣和底板打氣的過濾器,即可穩定地控制其中的水質。若是能配合飼育一些諸如紅蟲或赤蟲(草蚊的幼蟲),更可促進親魚的成熟和補充抱卵所需的營養。

在水族箱中放入光滑的石塊,成為親魚清除並產卵的場所。將水族箱放置在較為僻靜的地方(或是以布幔加以遮掩),就可以靜待親魚自選配對產卵了。由於棘鰍須自由選擇配偶。建議先將雌魚先放入水族箱中5-7天,先行適應占領領域,再將魚放入配對,會有較溫和的配對成果。

一旦產卵後,可以將石塊取出另置於淺盤或是水族箱中孵化,此時需要打氣和添加一些藥劑,防止受精卵受水黴菌一類的微生物侵犯而損失。在25-30℃的水溫下,經過5-9天的孵化期之後,就會見到小生命孵化出來。

疾病:

疾病的預防:

1.消毒

棘鰍生病原因很多,包括由買來的病魚傳染,因溫度太低引發的白點病及水質因殘食腐敗或魚糞污物分解變壞所致等。新購的棘鰍往往會帶有病菌或寄生蟲,因為病情較輕,還沒有出現較明顯的病症,購買時不易察覺,如果不採用藥物處理直接放入魚缸中,快則2-3天,慢則1周至2周就會發病,甚至造成死亡。新購的棘鰍即使是健康的,通過捕捉和路途運輸,有時也會造成魚體受傷而引起細菌感染。因此,對新購棘鰍進行防病消毒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

較常用的防病消毒藥物有兩種,第一種是食鹽,食鹽比較安全、有效,並且來源方便。每10公斤水加100-300克,即配成1-3%濃度的鹽水,消毒5-20分鐘左右,浸浴時間長短根據水溫高低而定,可殺滅大多數病菌和寄生蟲。

第二種是高錳酸鉀,可以直接加入魚缸中。用藥濃度是10公斤水用0.03克高錳酸鉀。0.03克重量高錳酸鉀的秤重不方便。因此,先秤1克高錳酸鉀充分溶解在1公斤水中,即配成千分之一濃度的藥液,儲存在可口可樂瓶中備用,再用吸管或針筒吸取30毫升高錳酸鉀藥液加入10公斤水中,用藥後24小時進行換水。不過需要注意,高錳酸鉀的毒性較大,用藥後要注意觀察棘鰍的活動狀態,一發現有異常,立刻進行搶救,即大量換水或將棘鰍撈出。

2.水的處理

魚缸中殘餌和排泄物等有機物的積累會引起水質惡化。水體中有機物有兩種形式存在。

一種是尚未溶解的顆粒狀固體有機物,另一種是已溶解於水中的有機物。已溶解的有機物被細菌分解會變成有毒的氨氮和亞硝酸鹽,如果水體中生長有足夠數量的有益細菌(如硝化細菌)就會把有毒的氨氮和亞硝酸鹽分解成無毒的物質(硝酸鹽)。

因此,水質淨化有兩個目的:①把尚未溶解的固體有機物過濾丟;②培養足夠數量的硝化細菌,分解水體中有毒的氨氮和亞硝酸鹽。具體的處理方法有兩種

第一種,使用水處理循環設備。大型、中型魚缸使用循環過濾設備,小型魚缸可使用生化棉。商品化的水處理循環過濾設備的種類很多,有內置式,外置式等,也可以自己製造,大致的結構由三部分組成。①不鏽鋼或塑膠製成的圓筒形外殼;②圓筒內放過濾棉、石英砂、塑膠生化球或生化陶瓷環等;③小型水泵及道管。過濾棉、石英砂的作用是把水體中大顆粒有機物截留下來,因此經常需要清洗。

生化球和陶瓷環的作用是作為培養有益細菌的載體,用專業的術語來說是培養生物膜,主要是培養足夠數量的有益細菌,把水體中有毒的氨氮和亞硝酸鹽分解為無毒的硝酸鹽。

第二種,是定期添加有益細菌。有益細菌的品種很多,常見的有光合細菌、硝化細菌、芽孢桿菌等。

其他信息

①釣餌的選擇:常用蚯蚓垂釣。蚯蚓的選擇以大為好,接近筷子大小為適宜。大的蚯蚓可以防止其他的小魚鬧鉤。長度,以串號鉤後蚯蚓出鉤尖一厘米為宜。切忌太長,因為棘鰍嘴尖,且較小,太長難於咬住鉤。

②釣點的選擇:靠近溪岸,水有回流的地點為上佳地點。

③其他補充:宜用沉底釣,讓浮標直立;一年四季,颳風下雨,天氣悶熱,或者太陽猛烈,抑或是月白風清,此魚都有出來覓食,皆可以垂釣;肉質接近鮎魚,黃鱔等;烹飪之法也跟鮎魚,黃鱔,唐虱等接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