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棘鰍

中華棘鰍

中華棘鰍(學名:Sinobdella sinensis)是刺鰍科魚類,是刺鰍屬中唯一的物種,分布於中國和越南的亞熱帶地區。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這一屬的分類學地位一直是有爭議的,目前其被放在棘鰍科中,作為這一科里其他類群的姐妹群。這一物種曾被分類到鰻鰍科中,但證據表明與中華棘鰍的關係不大。

形態特徵

體細長而呈圓柱狀,頭部膨大,頰部隆起。吻短而扁平;口開於吻端,斜裂;上下頜均具齒。眼甚小,隱於皮下。鰓裂在腹側,左右鰓膜癒合。沒有胸鰭與腹鰭;背鰭與臀鰭也都退化成皮褶,而與尾鰭相連。體裸露無鱗片,富黏液;側線完全,沿體側中央直走。體背為黃褐色,腹部顏色較淡,全身有不規則黑斑紋。

棲所生態

棘鰍中國南北流域,分布廣泛,又稱為刀鰍,貪吃,垂釣時極易上鉤。本種原系台北、是各地各溝渠、池沼間非常普遍的小魚。

營養價值

含有18種胺基酸、17種脂肪酸、9種礦物元素。肌肉鮮樣中,蛋白質含量為17.72%、21.42%;脂肪含量為1.63%、2.66%;胺基酸總量為17.47%、21.25%;鮮味胺基酸總量為7.14%、8.76%;EPA與DHA總量為4.17%、7.92%;人體必需脂肪酸總量為9.53%、9.65%;必需胺基酸指數(EAAI)為62.52、66.28;第一限制性胺基酸為(甲硫氨酸﹢半胱氨酸)、色氨酸。有補腎、補虛、養顏的功效。

模式標本

中華棘鰍 中華棘鰍

分別保存於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KIZ)魚類標本庫和西南林業大學(SWFC)。腹紋刺鰍與三葉刺鰍、大刺鰍的區別在於:背鰭、臀鰭與尾鰭基部大部癒合,但具缺刻相區分;體側前部具4~5條褐色縱條紋,最下1條常斷續,全部縱紋至肛門前方漸成格線交叉或斷續;腹面亦具1條明顯褐色縱紋,有時分歧形成小格線。三葉刺鰍區別於腹紋刺鰍及大刺鰍的主要特徵包括:背鰭條、臀鰭條和尾鰭條數目均少;背鰭、臀鰭與尾鰭僅在基部相連,在端部分開,能明顯區分;除背部的黑色大斑塊外,體無六角狀環紋或鋸齒狀紋,腹面亦無斑紋;頭長為頭寬3.5倍以下,為吻長2.8倍以下。雲斑刺鰍以下面組合特徵區別於三葉刺鰍和腹紋刺鰍:背鰭條,臀鰭條數目均少,尾鰭條數目相對較多;背鰭、臀鰭與尾鰭僅基部癒合;體側具雲狀斑,背部具14~15個褐色斑塊,腹面無縱紋或網眼斑;頭長為頭寬4.0倍以上,為吻長3倍以上。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六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