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西集鎮

棗莊西集鎮

棗莊西集鎮,地名,位於山亭區西南部,總面積68平方公里,轄3個辦事處,12個行政村,52個自然村,鎮政府駐西集村。

西集鎮
位於山亭區西南部,距山亭新城駐地15公里。東臨鳧城鄉,南接薛城區的鄒塢鎮,西部與滕州市羊莊鎮連線,北與山城街道、鳧城鄉搭界。1983年11月區劃調整,由原齊村區改屬山亭區管轄,1984年3月社改鄉,由西集公社改稱西集鎮。2001年,鄉鎮規模調整,原東鳧山鄉、張莊鄉整建制併入西集鎮管理,2004年,東鳧山辦事處、張莊辦事處劃歸新城立的鳧城鄉管理。總面積68平方公里,轄3個辦事處,12個行政村,52個自然村,鎮政府駐西集村
西集辦事處 轄5個行政村,19個自然村:東莊行政村(東莊村、東莊新村、馬莊村、馬莊新村);西集行政村(西集村、西集南山村、姜莊村、姜莊新村);劉莊行政村(劉莊村、劉莊新村、姚莊村、姚莊新村、吳莊村);北官莊行政村(北官莊村、新河村、新河新村、肖半山村);馮莊行政村(馮莊村、莊新莊村)。
東集辦事處 轄4個行政村,21個自然村:東集行政村(東集村、東集新村、東集北山村、毛山村、李辛莊村);兩河岔行政村(大龍沃村、小龍沃村、西河岔村、南河岔新村);河南行政村(河南村、河南東村新宅子村、朱莊村);盧山口行政村(盧山口村、黑山前村、南官莊村)。
伏里辦事處 轄3個行政村,12個自然村:伏里行政村(前伏村後伏村、西南莊村、伏里新村、老古泉村、南莊村、南莊東村);常山行政村(常山村、鳳凰村)。
西集鎮地形圖

西集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鎮。
伏里土陶”是位於棗莊市西集鎮南伏里村的民間工藝,其歷史約有3000餘年.最盛時期是商代和漢代。幾千年來,“伏里土陶”形成了荒誕不經、反真實的藝術造型和花紋飾綴特色。它造型古樸、憨態可掬,裝飾性濃厚,“具有原始社會新石器時期的型制、濃郁的漢代風韻、南北朝特點和明清藝術的痕跡,是流傳至今的珍貴稀有的土陶文物。”
西集鎮古稱西暨,戰國時期即立此名,後因鎮機關駐西集而得名。1944年以前,西集鎮隸屬嶧縣,1944年秋以後,先後隸屬雙山縣麓水縣。1950年歸屬白彥縣,為第三區;1953年撤白彥縣,重歸嶧縣,編為第二十區。1958年,西集、付莊、張莊、東鳧山合併成立西集人民公社。1962年隸屬棗莊市齊村區,同年分出付莊、張莊、東鳧山,建西集公社。1983年撤銷齊村區,改屬山亭區,1984年改為西集鎮。2001年西集、張莊、東鳧山合併,仍稱西集鎮。2003年,分出張莊、東鳧山恢復稱西集鎮。
當代西集繁榮發展。
2005年以來,西集鎮先後投資100萬元,新建門診綜合大樓一座,建築面積1200餘平方米,購置了先進的生化分析儀、血液分析儀、單導心電圖機等醫療設備,形成了科室配套齊全,服務一流的現代化鄉鎮醫院,全鎮農民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5.8%,從2007年5月至今已報銷農民看病款112.5萬元;同時,通過與城裡大醫院攀親結對子,先後選送30名醫務工作者到棗莊市立醫院和市中醫院進行培訓,提高了為民服務技能。在此基礎上,加強了鄉村診所建設,對全鎮12個行政村的20家鄉村診所,實行統一管理,人員統一培訓,統一藥品購置渠道,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藥品和民間游醫坑農現象,依法文明行醫,使全鎮醫療衛生狀況得到了根本改善,衛生保健服務質量普遍提高,基本實現了小病問醫不出村,為民眾少生快富、提升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打下了堅實基礎。
2006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 3.63億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 12860 萬元,比上年分別增加15.2 %和15%。農民人均純收入3960元,比上年增長12.2%;農業增加值8000萬元,比上年增長19.4%。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 0.8億元、1.83億元和1億元,平均增長15.2%。工農業總產值完成 8.8億元,比上年增長 20%;城鄉居民儲蓄餘額達500萬元,地方財政收入621萬元。2006年全鎮人口出生率 10.3 ‰,人口自然增長率6.9‰。
主要資源

鎮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灰石、粘土等。優質石灰石儲量達到1.2億噸。鎮內水資源豐富,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花生、地瓜、蔬菜等作物。

林果生產:

全鎮糧經比例達到1:9,全鎮林果面積發展到9.8萬畝,其中果樹面積7.2萬畝,全鎮年乾鮮果品總量達到4500多萬公斤,實現產值8000多萬元,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20元,其中林果收入占70%以上;先後被評為省級首批“環境優美鄉鎮”和市級“林果標準化生產示範鎮”。
畜牧養殖: 以招商引資、大戶帶動、集中養殖等形式,先後建起了鹿、兔、雞、豬、牛、羊等6個標準化養殖小區,167個養殖場。目前,全鎮梅花鹿存欄達到120多隻,兔存欄達到3.4萬隻、雞存欄達到3.2萬隻、豬存欄達到1.7萬頭、牛存欄達到260頭、羊存欄達到2.1萬隻,每年實現畜牧業產值4000餘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發展水庫養魚500餘箱,養殖戶360多家,產值實現3000多萬元。

基礎設施

道路建設方面,修築生產路120公里,環山路60公里,大小橋涵56座;三年來共投資900多萬元,硬化農村道路78公里,實現了村村通目標。水利工程方面,全鎮新打深水井22眼,其中完成配套16眼,挖渠道3.1公里,建攔河壩19處,地頭窯180餘個,建蓄水池27座,建低水高調工程11處,復修水渠18000米,鋪設各種地下管道近4萬米,解決了6個村民眾的吃水難問題,增加灌溉面積6000多畝;流域治理方面,全鎮共投工400多萬個,投資1000多萬元,先後在柴胡、圍泉、東河、楊莊、櫻花山等流域建設優質果品基地2萬多畝。其中,圍泉流域,治理面積4.8平方公里,累計投工128萬個,投資220多萬元,栽植側柏等水保林木100多萬棵,發展山楂、大櫻桃、冬桃、花椒等果樹70萬棵,形成了“山頂側柏戴帽,山腰山楂花椒,山下冬桃大櫻桃”的格局,實現了產業功能和生態功能並舉,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並重,該流域治理工程被評為國家級樣板工程。

農副產品

全鎮有地瓜棗加工企業20多家,年地瓜加工量達2000多萬公斤。盛產山楂、柿子、花椒、板栗、金銀花、栝蔞、丹參、遠志、全蠍、小雜糧等,同時也是優質玉米種育種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