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水縣

麓水縣,位於山東省南部。1945年12月為紀念在解放滕縣縣城時犧牲的華東野戰軍第八師師長王麓水同志,滕縣易名為麓水縣。1946年4月,經山東省政府批准,麓水縣復名滕縣,雙山縣改名麓水縣,屬尼山專區。1950年5月撤銷,其轄區併入白彥縣。

地理位置

麓水縣位於現平邑縣境內,蒙山西南部。東經117°25′~117°56′,北緯35°07′~35°43′。東鄰費縣,西連泗水縣,南與棗莊市接壤,北與蒙陰縣、新泰市交界。

設縣始末

王麓水,又名培岳,1913年出生於江西萍鄉縣蘆溪區長豐鄉宗里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8年參加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進入井岡山紅軍學校湘贛蘇區第四分校學習,畢業後分配到軍委警衛連,先後任班長、連長、連指導員。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調任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二師第五團政委,參加了蘇區反圍剿鬥爭和二萬五千里長征。長征後期曾先後任第五團團長、政治委員。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五團政治處副主任。參加平型關戰鬥中負重傷。l938年傷愈後任第一一五師補充團政治委員。在風凌渡戰鬥中,率部擊潰3000餘日軍的進攻。後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晉西支隊政治部主任,1940年率部入魯,歷任第一一五師教導第二旅政治部主任、山東縱隊第一旅政治委員。1943年夏至1945年任中共魯南區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在魯南抗日根據地極端艱難的時期,率領魯南軍民打垮了入魯反共的國民黨頑固派李仙洲部第一四二師,指揮了殲滅李子瀛的坊前戰鬥,消滅了慣匪劉桂堂,從根本上扭轉了魯南的鬥爭形勢。爾後又發起了討伐偽第十軍軍長榮子恆,討伐周侗、王洪九、張里元等戰役,在率部攻取閆村的戰鬥中,活捉保全二師師長申憲武,使魯南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發展。抗戰反攻開始後,擔任山東野戰兵團第八師師長兼政治委員,率部連克台兒莊、嶧縣、宿羊山、鄒縣、官橋等重要城鎮。年僅32歲的王麓水,身經百戰,屢立戰功,直至血灑滕縣,為國捐軀,用年輕的生命譜寫了一首為人民、為革命光榮獻身的壯麗詩篇。

王麓水犧牲後,中共中央領導人董必武、謝覺哉等中央領導同志先後來電弔唁挽悼,其中謝覺哉的輓詞是:“十七參軍卅二死,功在人民名在史“。魯南區黨委、行署、軍區及八師成立了治喪委員會。新四軍兼山東軍區首長陳毅、張雲逸、黎玉等專程到八師舉行追悼會,向全師官兵表示慰問,號召指戰員學習王麓水的革命精神,堅定勝利信心。

1946年3月1日(農曆一月二十八),魯南區黨政軍機關和萬餘民眾於滕縣城北關的廣場上舉行隆重悼念大會,送別王麓水靈柩移至趙鎛縣文峰山安葬。送靈儀式上,魯南區黨委副書記張雨帆,行署主任李樂平、軍區司令員張光中、參議長彭畏三等分別在會上講了話,張雨帆作為主祭人高度讚揚王麓水同志為魯南人民解放事業做出的重大貢獻,號召魯南軍民團結起來,化悲痛為力量,堅決保衛勝利果實,與國民黨反動派鬥爭到底。八師政治部主任劉春宣讀祭文時幾至泣不成聲。魯南軍區張光中司令員嗚咽不止,萬春圃副司令員老淚縱橫,親扶靈柩送至趙鎛縣文峰山安葬,與原魯南區黨委書記趙鎛一起,同眠在文峰山前。趙鎛縣委、縣政府負責人和各界人士迎接靈柩的到來,靈車經過的路旁,沿途民眾自發地擺台設祭,虔誠叩拜,很多人悲痛欲絕,追趕著靈柩,哭喊著魯南人民的好書記、好師長王麓水。這是繼1941年趙鎛英勇就義以後,時隔四年,魯南又一位人民愛戴的區黨委書記捐軀疆場。

為紀念王麓水,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把軍報命名為《麓水報》,滕縣,易名為麓水縣(1946年4月,經山東省政府批准,麓水縣復名滕縣,雙山縣改名麓水縣),滕縣中學改名為麓水中學。滕縣人民還在龍泉塔旁、荊河岸邊建造了王麓水烈士紀念碑亭。全國解放後,魯南人民將王麓水烈士的忠骸由文峰山魯南烈士陵園遷葬於臨沂華東烈士陵園,修建了陵墓,雕刻了塑像。中共中央領導人朱德、董必武和陳毅等分別為王麓水烈士墓題了詞。其中董必武的題詞是:“身是萍鄉一僱工,參加革命顯英雄。魯南解放開新局,痛惜城郊未競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