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西集鎮,原名“雙山堡”。自1861年(清鹹豐十一年)放荒開墾,初成村落時, 因介於驛馬、少陵兩山之間,故名“雙山堡”。到光緒年間(1875—1908年),人煙稠集,改稱“西集廠”。中華民國成立後,隸屬巴彥縣第五區。東北淪陷後,改為西集鎮,1939年改為西集街。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設定西集區,1950年改為第四區。1956年3月,並村劃鄉,設定西集鎮。1958年7月,將西集鎮和裕民鄉合併為西集鄉,同年9月改稱西集人民公社,同年11月將原新發、安寧、豐樂3鄉又並人西集公社。1959年4月,劃分為西集、豐樂兩個公社。1983年6月,撤銷西集公社,恢復西集鎮。
西集鎮下設常興、興旺、春發、榮譽、繁榮、共同6個行政村。其中常興村有8個自然屯,土地面積25000畝,是原山前村和常興村合併而成。春發村有10個自然屯,土地面積24000畝,是原春發村、中山村、凌河村合併而成。興旺村有11個自然屯,土地面積24000畝,是原興旺村、新宏村、奮鬥村合併而成。榮譽村有16個自然屯,土地面積29000畝,是原榮譽村、春裕村、文明村合併而成。繁榮村用13個自然屯,土地面積23000畝,由原繁榮村、前衛村、玉民村合併而成。共同村有9個自然屯,土地面積25000畝,由原共同村、長豐村合併而成。
資源狀況
1、自然資源。西集鎮的林地面積有16472畝,森林覆蓋率達2.9%,草原面積有24280畝,水面有1880畝,現已開發漁池1700畝,水利灌溉控制面積達16100畝,占耕地面的11.3%。境內有一座500公傾的少陵水庫,一個國營林場和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具有豐富的泥炭、沙石、林木、“五荒”和旅遊資源。土地肥沃、盛產糧食;少陵河、豬蹄河流經鎮內河道總長20公里;全鎮年采砂石30萬立方米;荒山、荒溝、荒灘、荒水面積達1.5萬畝;境內有國家級驛馬山森林公園、靈隱寺等旅遊景點,可供遊人觀賞。
2、土地資源。西集鎮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全鎮耕地面積16.8萬畝,大部分土地平整、土質肥沃、盛產糧食。玉米、大豆單產在全縣一直走在前列。玉米主栽品種是巴單4、巴單5,澱粉含量在72—74%,年玉米種植面積可達8萬畝以上,年產在0.96億斤,商品量在0.5億斤左右。全鎮畜禽飼養量達到55萬頭(只),其中生豬養殖3萬頭,黃牛1.8萬頭,專業村、屯、戶分別達到2個、11個、151戶。2006年,全鎮全年共向市場投放95萬頭(只)畜禽,全鎮畜牧業總收入達2.8億元,占農業總收入的61%。
3、旅遊資源。西集鎮旅遊資源豐富,兩山對峙,三水環繞,自然風光秀美。驛馬山是哈爾濱市東部最近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山上建有東北地區最大的靈隱寺,電視轉播塔高聳入雲,驛馬山莊幽靜典雅,盤山路曲徑通幽。山腳下少凌河水潺潺流過,新建驛馬山大橋壯觀宏偉,少陵山突兀險峻,山腳下漂河、少凌水庫水面寬闊,水質肥美,魚類品種繁多,是垂釣、遊玩的好場所,西集鎮小城鎮建設已成規模,高樓林立,街道井然,相應服務設施配備齊全,小城鎮品位不斷提升。西集鎮已成為旅遊景點,是觀光旅遊、度假休閒的好去處。
人口構成
西集鎮共有7930戶,其中非農業戶2237戶,全鎮總人口4.26萬人,其中鎮內人口1.28萬人,占總人口的30%,農業人口2.98萬人,占總人口的70%。農村勞動力15,290人,2011年共轉移勞動力9800人,輸出勞動力人均收入14000元。居民包括漢、回、滿、朝鮮、蒙古等5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320人。西集鎮先後被國家確定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中國鄉鎮之星”。工業小區被列為全國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範區,以區內骨幹企業為主組建的企業集團被批准為國家級鄉鎮企業集團。鎮黨委連續四年被省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標兵稱號。
經濟發展
2004年,全鎮實現社會總產值15.2億元,鎮內生產總值8.4億元,財政收入176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29元。
2004年,西集鎮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農業總產值實現3.4億元,增長8.6%,實現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
在畜牧業生產上採取“抓大帶小促中間”的辦法,大抓牛、小抓禽、中間抓生豬。在措施上採取大戶牽動,典型帶動,全民齊動,通過抓防疫、抓規模、抓科技、抓服務、全鎮畜禽飼養量達105萬頭(只),其中黃牛飼養量達2.2萬頭,生豬飼養量達16.4萬頭,羊飼養量達1.2萬隻,家禽飼養量達85萬隻。全鎮發展養牛專業戶90戶,養豬專業戶121戶,養羊專業戶15戶,養禽專業戶7戶,畜牧產值實現2.1億元。
把舊城改造、房地產開發、公共設施建設、城區和園林綠化等做為城鎮建設的重點,完善了配套設施,強化了地下排水設施功能和鎮村屯道路的整修。同時還加強了公共設施的管理和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使城鎮環境和鎮容鎮貌煥然一新。全年城鎮建設總投資1700萬元,建鎮醫院住院處2500平方米,鋪設地下給水管線5000延長米。新建了78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和3000平方米的露天市場。城區的工貿、農貿、鄉企產品批發、蔬菜批發、大牲畜交易5大市場交易活躍,買賣紅火,年交易額達2億元以上。完成了北效公園的規劃、設計和一期工程建設,既滿足了城鄉居民的需求,又豐富了全鎮人民的生產生活,進而推動了鎮域經濟的發展。
“兩基”、“減負”成果得以鞏固,小學生的輟學率控制在1%以下,中學生在3%以下。成年、職業、幼兒教育快速發展,學前教育已向學前2年延伸。成人教育被評為 2001年縣級先進單位。。有線電視新入網戶146戶,全鎮入網率已達40%。
在醫療衛生事業上,鎮衛生醫療條件進步改善,服務體系不斷健全,科技隊伍日益壯大。計畫生育工作堅持“三不變”,落實“三為主”的原則,計畫生育率94.3%,長效節育率98%。
社會發展
(1)在小城鎮建設上。西集鎮城鎮建設按照國家及省市縣關於城鎮建設的總體要求,認真貫徹實施“小城鎮,大戰略”的指示精神,積極採取引進外資、啟動民資、盤活存資、申請國資、招商引資等多元投資方式,以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為重點,建管並舉,同步推進,不斷提升小城鎮的建設品味。自2006年以來,全鎮用於村鎮建設的資金達5.2億元,僅城鎮建設投資達4億元以上,先後建成了商服住宅樓20萬平方米;主街路和內環路鋪設白色路面9186延長米並配套建設了綠化帶、人行道等附屬設施,安裝路燈300盞;鋪設地下排水管線6000多延長米,地下排水普及率達72%;自來水入戶率100%;鋪設通訊光纜175公里,鎮村開通程控電話4562門,電話普及率達62%;有線電視已入戶1850戶,入戶率達68%,調頻廣播覆蓋率達100%;建貯量為20噸的石油液化汽站1座,居民用氣普及率達85%;在鎮郊建6萬平方米的公園一處體育場、燈光球場4個,為居民休閒、娛樂、健身等創造了條件。如今,西集鎮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已基本完備,達到了綠化、美化、香化、淨化和亮化的標準,一個自身發育壯、牽動能力強,輻射空間廣,具有現代城市框架和品位,集政治、經濟、文化於一體的新型城鎮正在崛起。我鎮被省建委授予“全省小城鎮建設標兵鎮”稱號。
(2)在鄉鎮企業上。西集鎮鄉鎮企業自1980年起步以來,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進而形成一定規模的發展過程。陸續建成了糧食深加工、建材資源、畜禽養殖加工、高新技術、泥碳資源、綠色食品和商貿服務8個開發區,形成了以浸油廠、澱粉廠、啤酒廠、煙花廠為骨幹,集糧油加工、酒類釀造、礦產建材、包裝印刷、煙花爆竹等6大門類36個系列268種產品的企業群體。企業總數達到938家,從業人員3470人,企業資產存量達1.4億元。我鎮先後被省委評為發展鄉鎮企業標兵鎮,被市委、市政府評為發展鄉鎮企業“30強”鄉鎮,工業小區被省委列為“十強”工業小區。由於各方面的因素,現在這些企業都已破產(總占地面積約22萬平方米),閒置資產都在縣農行手中。
(3)在農業生產上。西集鎮按照發展“高產、優質、低耗、高效”農業的要求,於運作中注重把握科學調整種植結構,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糧食生產科技含量,保證全鎮糧食生產的穩步發展。畜牧業生產上,2011年在全鎮6個行政村共培養了17個黃牛養殖示範戶,18戶家禽養殖示範戶,65戶生豬養殖示範戶,18戶貉子養殖示範戶。這些示範戶的培植帶動了全鎮畜牧養殖業的發展,全鎮全年共向市場投放95萬頭(只)畜禽,畜牧總收入達2.8億元,占農業總收入的61%。
區劃
230126102001 121 光復居委會
230126102002 122 永安居委會
230126102003 121 向榮居委會
230126102004 121 新興居委會
230126102200 220 常興村
230126102201 122 興旺村
230126102202 220 春發村
230126102203 220 榮譽村
230126102204 220 繁榮村
230126102205 220 共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