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中等體型(12厘米)而墩實的單褐色柳鶯。尾略分叉,嘴短而尖。上體橄欖褐,飛羽、覆羽及尾緣橄欖色。具白色的長眉紋和皮黃色眼先。臉側具深色雜斑,暗色的眼先及貫眼紋與米黃色的眼圈成對比。下體污黃白,胸側及兩脅沾橄欖色。特徵為喉部的黃色縱紋常隱約貫胸而及至腹部,尾下覆羽黃褐。與巨嘴柳鶯的區別在無胸帶,嘴尖,下體偏白,且行為有所不同。與煙柳鶯的區別在體羽較淺而鮮麗。
與棕腹柳鶯的區別在體型較大,嘴及腿色淡。與灰柳鶯的區別在眉紋前端皮黃而非橘黃。與黃腹柳鶯的區別在上體無綠色調。
分布區域
內蒙古(東部赤峰、西部阿拉善盟)、遼寧(瀋陽、鞍山)、陝西(秦嶺山區)、北京、山西、甘肅(西北部和西南部)、青海(玉樹)、貴州(西北部赤水、南部榕江)、四川(西部康定、北部松潘、西南部木里)、雲南(西部騰衝、西北部麗江)、西藏(昌都地區北部和東南部)、湖北(西部)、青海(繁殖鳥)、越冬於雲南南部;冬季見於緬甸,泰國,寮國。棕眉柳鶯是我國特產鳥類,繁殖僅限於我國境內,越冬於緬甸、泰國和寮國以及我國雲南南部地區。
繁殖方式
棕眉柳鶯在北京西部山地為繁殖鳥,棲息于海拔1000米左右混交林中,或在灌叢中穿梭跳躍。7月8日在百花山林場海拔1200米左右,見到親鳥帶領4隻幼鳥覓食:4隻幼鳥栖於樹枝上,親鳥捕獵食物回來時,幼鳥扇動雙翅張開大口奪食物(蔡其侃,1988)。在西藏古琴,我們於8月間在一塊耕地旁的灌叢中採得1隻幼鳥,尚在親鳥帶領下覓食、習飛。
亞種分化
本種全世界總計有2亞種,均分布於我國境內,它們是指名亞種P.a.armandii和西南亞種P.a.perplexus。
棕眉柳鶯指名亞種(學名:Phylloscopusarmandiiarmandii)。在中國大陸,分布於內蒙古、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西藏、四川、山東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北京。
棕眉柳鶯西南亞種(學名:Phylloscopusarmandiiperplexus)。在中國大陸,分布於寧夏、湖北、四川、雲南、西藏、貴州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雲南。
保護等級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聲譜分析
2002、2005、2007年5~8月,在甘肅蓮花山、寧夏賀蘭山和內蒙阿拉善賀蘭山等自然保護區對棕眉柳鶯(Phylloscopus armandii)的鳴唱進行了採集,共錄到18隻108min的鳴聲。
通過聲譜分析,棕眉柳鶯鳴唱的頻率範圍在2.63~6.32kHz之間;音素數平均為5.56±2.47(H=124);持續時間為(1.07±0.30)s(n=124),最長可達2.68S。棕眉柳鶯鳴唱音節之間的間隔時間差異較大,範圍在2—18s之間;從18隻個體共589個音節中總結出61種音節類型。
其中37種為共享音節,24種為特有音節,分別占總數的60.7%和39.3%。不同棕眉柳鶯個體的嗚唱音節類型組成不同,沒有任何兩隻棕眉柳鶯個體的音節曲目完全一致。
蓮花山和內蒙賀蘭山兩個地區內個體之間的音節相似性係數存在顯著差異(P=O.001)。通過對棕眉柳鶯嗚唱的地理變異分析,發現越是鄰近分布的個體其嗚唱也越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