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描述
雌雄羽色相似。上體赭褐色,鼻羽、前額、眼先、眼周、耳羽上部、頰前部和頦黑色,頭頂至後頸具窄的淡黑色羽緣,在頭頂形成鱗狀斑。兩翅內側復羽和飛羽與背同色,外側復羽棕褐色,飛羽外翈棕黃色,內翈黑褐色。中央一對尾羽棕栗色,外側尾羽外翈棕栗色,內翈暗褐色,外側尾羽外翈棕栗色從內向外逐漸變淡,至最外側一枚尾羽外翈亦變為暗褐色,最外側3對尾羽具寬闊的白色端斑。喉和上胸淡赭褐色,下胸、腹和兩脅灰色,尾下復羽灰白色或白色。虹膜灰色,眼周裸露部藍色,嘴端部黃色或黃綠色,基部黑色,腳、趾鉛褐色,爪黃色。
鑑別特徵:中型鳥類,體長25-28cm。上體赭褐色,頭頂具黑色羽緣,尾上復羽灰白色,尾羽棕栗色,外側尾羽具寬闊的白色端斑。額、眼先、眼周、耳羽上部、臉前部和頦黑色,眼周裸皮藍色,極為醒目。喉和上胸與背同色,下胸至腹藍灰色。 本種與灰脅噪鶥在體型大小和羽色上都非常相似,野外不易區別。但灰脅噪鶥下體僅頦尖黑色,其餘下體白色而沾有灰色,兩脅暗灰色。注意觀察,亦不難鑑別。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2700米的山地常綠闊葉林中,尤以林下植物發達、陰暗、潮濕和長滿苔蘚的岩石地區較常見。
習性
分布範圍棕噪鶥:中國華中至東南及台灣。分布狀況:罕見於內陸。亞種ricinus在雲南西北部;berthemyi從四川南部至上海,南可至廣東北部。poecilorhynchus於台灣海拔600~2100米的較低山區不罕見。習性:結小群棲於丘陵及山區原始闊葉林的林下植被及竹林層。懼生,不喜開闊地區。註:有著者將此種歸入灰脅噪鶥。
生活習性
結小群棲於丘陵及山區原始闊葉林的林下植被及竹棕噪鶥
林層。懼生,不喜開闊地區。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性羞怯、善隱藏,多活動在林下灌木叢間地上,很少到森林中上層活動,因而不易見到。但該鳥善鳴叫,又喜成群,因而顯得較嘈雜,常常聞其聲而難覓其影。群體中如有一隻遇害,其餘則爭相走避。繁殖期間鳴聲亦甚委婉動聽,其聲似"呼~果~呼,呼呼",系反覆重複之哨聲,鳴聲圓潤,且富有變化。
遷徙:留鳥,不遷徙。
食性:雜食性。以啄食昆蟲為主,也吃植物的果實和種子。
繁殖方式
於5月初築巢於矮低喬木枝椏上,巢離地約2米高,以乾燥的樹葉、草莖及草根為巢材,並襯一些松蘿的白色線狀株體於巢內。巢呈碗狀,高136mm、深50mm、外徑140mm、內徑102mm。一窩產卵2至3枚,卵青色,無任何斑點。卵的大小為3 3×22mm。雛鳥由親鳥輪流餵養。
地理分布
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安徽、浙江、福建和台灣等地。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未量化,在原產地屬稀有或極常見物種(del Hoyo et al. 2007)。
棕噪鶥是中國特產鳥類,在貴州遵義、綏限、江口、惠水和雷山一帶較豐富,安徽黃山景區也發現不少此鳥。其他地區均很稀少,不普遍,應注意保護。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
01 | 棕噪鶥華南亞種 | Garrulax poecilorhynchus berthemyi | Oustalet,1876 |
02 | 棕噪鶥指名亞種 | Garrulax poecilorhynchus poecilorhynchus | Gould,1863 |
03 | 棕噪鶥滇西亞種 | Garrulax poecilorhynchus ricinus | Riley,1930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
該物種已列入中國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註:第491項 棕噪鶥)
學名由來
學名由來編輯屬名Garrulax拉丁文為“喋喋不休的說”之意,種名po-ecilorhynchus是希臘文poikilos和rhunkhos的合併字,前者是“斑點”,後者是“喙”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