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喉噪鶥

黃喉噪鶥

黃喉噪鶥(學名:Garrulax galbanus),是畫眉科噪鶥屬的一種,是全球極為珍稀的野生鳥類,主要分布在印度阿薩姆邦與緬甸西部交界區域,中國江西、雲南分布的是兩個獨立種群。

基本信息

發現歷史

白喉噪鶥黃喉噪鶥

1876年,鳥類學家在印度阿薩姆邦與緬甸西部的交界處,首次發現了黃喉噪鶥。

1919年9月,在中國傳教的法國神父兼博物學家古爾圖瓦在中國安徽和江西交界地帶的婺源縣採到兩隻噪鶥鳥類的標本,隨後兩隻標本被送往法國。1923年法國鳥類學家M.A.Ménégaux對這兩隻來自中國婺源的標本進行了研究,以其採集人的姓氏命名為噪鶥屬新種——Garrulax courtoisi。

1930年,鳥類學家波利奧茲對噪鶥屬鳥類進行系統分類研究時,把法國鳥類學家命名為Garrulax courtoisi的新種,作為黃喉噪鶥。

1956年,中蘇聯合科考隊在雲南思茅也發現了黃喉噪鶥,3隻標本有兩隻遠走俄羅斯,一隻留在中國。人們再去思茅尋找黃喉噪鶥時,卻一無所獲。

1993年,英國鳥類保護協會的一位會員在香港鳥市意外發現一隻黃喉噪鶥,它混在來自中國大陸的出口畫眉中。一通國際間的信件往來確定了這隻黃喉噪鶥是婺源亞種。為了尋找它尚在世間的同伴,一項由國際資助的調查於1997年在婺源啟動。最終確認黃喉噪鶥分布在婺源的太白鎮、秋口鎮等處。

形態特徵

白喉噪鶥黃喉噪鶥

黃喉噪鶥是一種體型略小的噪鶥,身長約23厘米。頂冠藍灰色,具黑色的眼罩和鮮黃色的喉。上體褐色,尾端黑色而具白色邊緣,腹部及尾下覆羽皮黃色而漸變成白色。虹膜紅褐色;嘴黑色;腳灰色。

思茅亞種:頭頂至後枕藍灰色,體背與翅上覆羽棕褐色,飛羽和尾羽灰褐色。兩對中央尾羽具一黑色寬次端斑,其餘尾羽末端白色。前額、眼睛、眼周喉及耳羽黑色。上胸黃色沾橘,胸具淡橄欖胸環。腹黃色,尾下覆羽白色。虹膜紅褐色,嘴黑褐色,腳黃灰色。

靛冠噪鶥(學名:Garrulaxcourtoisi):原名黃喉噪鶥華南亞種(學名:Garrulaxgalbanuscourtoisi),自2007年已被提升為一獨立物種,分布於中國江西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江西婺源。

生長習性

黃喉噪鶥生活在丘陵地帶小型闊葉樹上,高度僅3米的濃密陰暗的次生林中,隱匿於亞熱帶常綠林和濃密灌叢中。叫聲為細弱的唧唧叫聲。於地面雜物中取食。黃喉噪鶥喜食昆蟲,也吃些蚯蚓、野生草莓、野杉樹樹籽等。黃喉噪鶥特愛洗澡,每天上午10時和下午16時左右,除暴風雨天氣外,黃喉噪鶥總要堅持到河邊流動淺水裡戲水,沾一下清水,扇動著羽毛,對自己漂亮的羽毛進行梳理清洗。

生長繁殖

黃喉噪鶥是群居性鳥類,每年3月下旬,都會成群結隊出現在繁殖地,產卵、哺育幼鳥,然後就會“舉家”遷移。

黃喉噪鶥選擇的棲息地多為常綠闊葉林地帶,鳥巢一般築在枝葉繁茂的大樹上,且搭得較高,最低離地面5米以上,一對一個巢,每對一年只孵一次。10多天孵出,一般2至4隻,兩周后幼鳥就能自行覓食。

地理分布

黃喉噪鶥分布於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

現狀與保護

黃喉噪鶥黃喉噪鶥
截至2012年,黃喉噪鶥有150多隻,僅存在江西省婺源縣境內。

2008年8月,婺源縣與英國北英格蘭動物學會、德國動物物種與種群保護學會、法國動物物種與種群保護學會、英國利茲市鳥類公園的代表簽訂了合作議定書。按照合作議定書,外方每年提供專項資金用於改善黃喉噪鶥生活繁殖棲息地生態環境,給這一世界珍稀瀕危鳥類提供更好的生存條件,使黃喉噪鶥繁殖實現良性循環。

婺源縣在黃喉噪鶥野生種群僅存的3個棲息地,分別建立了秋口鎮月亮灣、鶴溪和太白黃喉噪鶥自然保護小區。在保護區內全面禁止狩獵、砍伐、開墾、燒荒、開礦、採石、挖砂等活動,以進一步加強對黃喉噪鶥繁殖地的保護。

保護等級

黃喉噪鶥黃喉噪鶥
2007年,國際鳥類保護聯盟把黃喉噪鶥列入世界急危物種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 ver 3.1。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