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頜翼龍

梳頜翼龍

roemeri)、纖弱梳頜翼龍(C. elegan elegan

簡介

頜翼龍

梳頜翼龍梳頜翼龍
(屬名:Ctenochasma)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目前該屬已發現三種:羅氏梳頜翼龍(C. roemeri)、纖弱梳頜翼龍(C. elegans,原先是翼手龍屬的一種)、以及塔氏梳頜翼龍(C. taqueti)。化石發現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索倫霍芬石灰岩(Solnhofen Limestone)、法國東部等地。最小的纖弱梳頜翼龍種,翼展長25厘米。

發現與命名歷史

纖弱梳頜翼龍的化石纖弱梳頜翼龍的化石
在1852年,德國古生物學家克莉斯汀·艾瑞克·赫爾曼·汪邁爾(Christian Erich Hermann von Meyer)將一個發現於索倫霍芬石灰岩層的下頜化石,建立為新屬,羅氏梳頜翼龍(C. roemeri)。屬名意為“梳子頜部”,意指其長而狹窄、緊密排列的梳子狀牙齒。在1861年,Johann Andreas Wagner將一個完整標本命名為翼手龍屬的新種,纖弱翼手龍(C. elegans)。隔年,A. Oppel根據一個破碎的頭顱骨,建立為新種,纖細書頜翼龍(C. gracile)。這兩個種可能是同種動物,而Wagner較早命名,具有學理上的有效性,因此纖弱翼手龍改歸類於梳頜翼龍的一種,纖弱梳頜翼龍(C. elegans)。
在1981年,Paul de Buisonjé命名了新種,孔脊梳頜翼龍(C. porocristata),與其他種的主要差異在於口鼻部上側的頭冠。目前該種的頭冠被認為是種性徵、或個體成長的變化,而非物種間差異,因此該種目前普遍不被認為是獨立種。
在1972年,
纖弱梳頜翼龍的幼年個體纖弱梳頜翼龍的幼年個體
法國古生物學家菲利普·塔丘特(Philippe Taquet)對一個發現於法國的部分頭顱骨、完整腦殼,進行初步研究,但沒有進行命名[4]。在2004年,翼龍類學家克里斯·班尼特(Chris Bennett)重新詳細地研究這個化石,提出這化石屬於梳頜翼龍,而且應該建立為新種[5]。三年後,克里斯·班尼特將這化石建立為梳頜翼龍的新種,塔氏梳頜翼龍(C. taqueti)。種名是以進行最初研究的菲利普·塔丘特為名。

體徵

梳頜翼龍的最著名特徵,

梳頜翼龍的頭顱骨梳頜翼龍的頭顱骨
在於嘴部有超過數百顆梳子狀的小型牙齒,牙齒長而狹窄、緊密排列,形成梳子狀齒列,而嘴部延長而狹窄。研究人員推測,梳頜翼龍可能是濾食性動物,用梳子狀牙齒來撈起水,過濾水中的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口鼻部前端成圓形、稍微翹起,牙齒分布於口鼻部的前段到中段。
梳頜翼龍的成年個體,具有骨質頭冠;幼年個體則沒有發現頭冠。體型最小的種,纖弱梳頜翼龍,翼展約25厘米。
在2011年,科學家比較翼龍類、現代鳥類與爬行動物的鞏膜環大小,提出梳頜翼龍可能是夜行性動物,生活方式可能類似現代夜行性海鳥;而掘頜龍、翼手龍屬可能屬於晝行性動物,兩者與梳頜翼龍生存於相同地區。梳頜翼龍可能是為了避免與以上物種爭奪相同食物來源,而錯開活躍時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