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旦

丑旦

“丑旦”是揚州方言,“扯蛋”應為“扯淡”由“丑旦”演化而來,是指古代文藝團體裡草台班子小丑與花旦的戲言。丑旦名劇《紡棉花》和《大劈棺》當年在上海屢演不衰,由於兩劇大俗,與觀眾的互動也是空前的,正人君子是不屑演和看的。元雜劇是中國戲劇的鼻祖,有了戲劇就有了行當,戲劇最早的行當就是醜和旦,元雜劇創造了醜、旦,丑旦成就了中國戲劇。當時的揚州戲劇界,崑曲一枝獨秀,崑腔叫雅部,其他的各地劇種統稱花部,花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統謂之‘亂彈’”,喔,不能忘了漢調,漢調常常被有意無意的忘掉。

丑旦

“丑旦”是揚州方言,“扯蛋”應該寫成為“扯淡”,它由“丑旦”二字演化而來,原意是指古代文藝團體草台班子裡兩大行當“丑角”與“旦角”的表演藝術。

簡介

典故

1995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著名小品演員趙本山與范偉合作的小品《牛大叔提乾》中,本山大叔用幾隻桌球串起的王八蛋,把“扯蛋”作為年三十的新年大禮,奉獻給了全國

丑旦丑旦
人民。“扯蛋”從此家喻戶曉,成為網路流行詞。扯蛋的討論也多了起來,有人引經據典在網上撰文,“扯蛋”應為“扯淡”二字。這兩個字還真考驗智商,想知道正解嗎?魯迅 《書信集·致增田涉》:“所謂‘扯淡’一詞,實較難譯。”中國人從來也沒有這么困惑過,原來,“扯淡”是“扯蛋”和“丑旦”的中介,難怪左右都不搭。

一個詞解,必然與組成它的詞素有關,“扯”與侃、說、吹近義。用“扯”組詞,可以組成胡扯、瞎扯毛、東扯西拉等等。“淡”嘛,它的本義如《說文》,淡,薄味也。就是沒味道的意思。鹹淡?清淡?寡淡?安得上嗎?老百姓好像故意跟你鬧彆扭似的,偏偏要說:“扯他娘的JB蛋”, 這應該是引申義。

由來

其實,“扯蛋”二字原為“丑旦”。因為,揚州方言中“扯”是念作“且”的。比如,揚州方言俗語中有“扯貓扯狗”這個詞,念“且貓且狗”音,意指不入正題,東扯西拉。如果念“臭貓臭狗”或“醜貓醜狗”或“邪貓邪狗”,都與所述含義不合。所以,揚州既有“丑旦”這個詞,決不可能寫成“扯淡”或“扯蛋”,否則,按方言發音,應該念成“且蛋”才對。

中國有唐詩、宋詞、元曲,唐詩是吟的、宋詞是唱的,元曲是可以演的。元朝有了元雜劇,元雜劇的戲目非常多,有尚仲賢的《柳毅傳書》、紀君祥作的《趙氏孤兒》、關漢卿的《竇娥冤》等等,還有王實甫作,關漢卿續的《西廂記》。元雜劇是中國戲劇的鼻祖,有了戲劇就有了行當,戲劇最早的行當就是醜和旦,元雜劇創造了醜、旦,丑旦成就了中國戲劇。

到了明朝,有了崑山腔,湯顯祖的《牡丹亭》,使崑曲贏得了“雅”的名聲,崑曲成為“聯合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後話。當時的揚州戲劇界,崑曲一枝獨秀,崑腔叫雅部,其他的各地劇種統稱花部,花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統謂之‘亂彈’”,喔,不能忘了漢調,漢調常常被有意無意的忘掉。這些劇種,大都為各地鹽商從老家帶來的家鄉戲(江西、山西、陝西、湖北、安徽等),花部最顯著的特點就一個“俗”字。看看它的稱謂叫“花部”,別稱叫“亂彈”,就知道我沒誤解它。

下面節錄一段(《揚州畫舫錄》卷五·新城北錄下)所記載的“徽班進京”前揚州文藝界的盛況。

“郡城花部,皆系土人,謂之本地亂彈,此土班也。至城外邵伯、宜陵、馬家橋、僧道橋、月來集、陳家集人,自集成班,戲文亦間用元人百種,而音節服飾極俚,謂之草台戲。此又土班之甚者也。若郡城演唱,皆重崑腔,謂之堂戲。本地亂彈只行之禱祀,謂之台戲。”

翻譯一下:揚州城裡由當地人組成的花部劇團,稱為“本地亂彈”。農村人組成的劇團,唱的也是元雜劇,但唱功、服裝較差,叫草台班子,只能在農村唱紅、白事的台戲。

“凡花部腳色,以旦醜、跳蟲為重,武小生,大花面次之。醜以科諢見長,……聞者絕倒。……惟京師科諢皆官話,故醜以京腔為最。”

再翻譯一下:劇團里演員旦、醜,特別是武丑為主演。醜行的表演特色就是活躍氣氛,插科打諢,能說京腔的小丑最受歡迎。

“本地亂彈以旦為正色,醜為間色,正色必聯間色為侶,謂之搭夥。”

再次翻譯:地方戲裡女主角必然要一個丑角做配角。這種搭配和結構形式在全國的戲劇曲藝界數不勝數,為了提高收視率,再唱些通俗的、發噱的、刺激的,好戲就全齊了。

綜上所述,草台班子無戲不醜旦,無丑旦不成戲。看戲看丑旦成為潮流。丑旦成了戲曲的代名詞。

當年,看戲就如同今日看電視劇,戲曲表演深入到街頭巷尾、田間地頭,丑旦科諢調侃的戲言也深入人心、耳熟能詳,為大家津津樂道。久而久之,老百姓的口頭語“丑旦”演變為俗語,流傳了開來。

再往後“丑旦”成了專門行當,就是旦行的丑角,如鎖麟囊里的梅香,胡婆。丑旦名劇《紡棉花》和《大劈棺》當年在上海屢演不衰,由於兩劇大俗,與觀眾的互動也是空前的,正人君子是不屑演和看的。

自有戲劇開始,這“醜行”初創的特色便一直保留到現在,很少改變:1、丑角不韻白(京白或當地方言白);2、丑角大開口(即興表演);3、丑旦反串(男扮女裝);4、丑角大嗓子(真嗓子)。這是表演“戲言”的需要決定了的。

演變

“丑旦”怎么就變成“扯淡”了,這裡面有幾個原因

1、低俗的小丑和花旦只是極少數,避免傷及無辜;

2、“丑旦”,從字面上講就是指醜行和旦行,與這個詞想表達的原意和字義並不合;

3、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看戲不一定了解行當,只要蛋扯得過癮就行,所以,他們只關心扯淡而不在乎丑旦;

4、“淡”,用揚州方言解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舉例說,揚州人指大言不慚、不合時宜、文不對題、不明就裡、妄口薄舌、信口雌黃的胡說,通可以認為是“不鹹不淡”的。

例如:“別人說話,不要不鹹不淡的瞎插嘴。”“不曉得哪塊對哪塊,只曉得不鹹不淡的瞎扯。”這么說來,“丑旦”與“扯淡”確實高度一致,草台班子裡丑旦的戲言,差不多全是些不鹹不淡的瞎扯。網上有人已經收集了不少“扯淡”的例句,我這裡引用一下現成的。

典故

1、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餘·委巷叢談》:“(杭人)又有諱本語而巧為俏語者……言胡說曰‘扯淡’。”

2、《醒世恆言·汪大尹火焚寶蓮寺》:“我想當初佛爺,也是扯淡!”

3、《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牛浦道:“不是我說一個大膽的話,若不是我在你家,你家就一二百年也不得有個老爺走進這屋裡來。”“卜誠 道:‘沒的扯淡!就算你相與老爺,你到底不是個老爺!’”

4、清 孔尚任 《桃花扇·修札》:“無事消閒扯淡,就中滋味酸甜。”

5、明 紀振倫 《三桂聯芳記·征途》:“思量做這官兒,真箇叫做扯淡,一連餓了三日,不嘗半口湯飯。”

這些例子,用本文的觀點來印證,是不是覺得更準確了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