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 繼梁實秋《雅舍談吃》、汪曾祺《故鄉的味道》之後的最經典的美食散文
2、本書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江南,有口舌惜繁華的秦淮橋下水,有舌尖下的西湖,有味蕾上的蕪湖,有茶意的江南,有風味里的故鄉。好吃,給江南古意平添了一分魅力。
3、當美食日漸成為一種文化,一種時尚,雅俗共賞也就成了一種趨勢。家廚與食府,會搭起各自不同的景觀,味道的厚薄,人情的冷暖,行雲流水,自在其間。
4、江南魚米之鄉的豐饒與溫潤,最能顯見於口腹之道。而口味,總是屬於私人的,每個人在味覺方面都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表述。有時,味覺的鄉愁,更有著切膚的深刻。
內容簡介
本書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江南,有口舌惜繁華的秦淮橋下水,有舌尖下的西湖,有味蕾上的蕪湖,有茶意的江南,有風味里的故鄉。好吃好看,給江南古意平添了一分魅力。
作者簡介
談正衡
報人談正衡,出生於長江邊,討生活於長江邊,行過船,捕過魚,下過放,業過醫,教過書,當過古鎮上文化班頭,做過縣委機關幹部,隨性散漫而無黨無派,行年五十有五,做記者、編輯二十春秋,幸得詩歌、小說、散文隨筆皆有專集施施然問世,亦曾多獲新聞獎項,現為某“江”字號晚報專副刊業務總監。本是江南饕餮客,浮生為吃不為詩,緣於江南,耽於口腹,說點油鹽醬醋的家事,寫點口舌上的風花雪月和煙雲往事,只為心情,而非謀食。
目錄
1、春水新漲說蘆蒿
2、新碧春韭一茬茬
3、馬蘭頭,攔路生
4、村上椿樹
5、嘗鮮無不道春筍
6、原野食綠
7、萵筍的風土人情
8、桃花顏色莧菜飯
9、地苔皮的前世今生
10、螺螄嘬嘬
11、遮眼大法的“水菜”
12、我自識得菜花蜆
13、初夏的水果
14、梅子酒草莓醪
15、梅雨與梅乾菜
16、小麻條也有春天
17、世間猶有桃花痴
18、有多個名字的安丁佬
19、正是河豚欲上時
20、於今何處覓鰣魚
21、鮎魚堪膾
22、一蝦更比一蝦艷
23、游西湖的“糠糠屁”
24、專會打水花的餐鰷子
25、鱖魚討巧
26、有綽號的黑魚
27、長鬍子的魚
28、別離還有經年客
29、捕鱔與吃鱔
30、與《桃花扇》暗通款曲的江鱖魚
31、秦淮橋下水口舌惜繁華
32、舌尖下的西湖
33、君子好色食紅魚
34、千年的魚子 萬年的草根
35、田螺腳的風味
36、石雞和“土遁子”
37、秋風響,蟹腳癢
38、蟹醬之祭
39、漂魚之燴
40、“色相”誘人的魚雜碎火鍋
41、青衫紅袖費吟喔
42、風月花香藕
43、雞頭菜,民間的話本
44、被水紅菱挑逗的不止是味覺
45、“菰羹”最下“雕胡飯”
46、供入五臟廟裡的荸薺
47、扁豆的詩意
48、隱身平常心的蒸菜
49、臭乾子更能千里飄香
50、幽幽醬油豆子香
51、長毛的豆腐
52、茶乾的閒情逸緻
53、霜天爛漫菜根香
54、深藏白根的水芹菜
55、羊肉的精神外遇
56、有江湖味的老鴨湯泡鍋巴
57、無意於佳豬頭香
58、持刀切餚肉 洗手作湯羹
59、將小籠湯包進行到底
60、吃鍋貼喝鴨血湯很享受
61、見到美人不說話
62、人生微醺偶耽的意境
63、鍋里鍋外一色紅的藕稀飯
64、茂林檀郎春風客
65、味蕾上的蕪湖
66、茶意的江南
67、蘇大廚子
68、故鄉風味
媒體評論
我每次讀談老師的這首《到西河去看燈》,總會把想像中的無限浪漫的詩人模樣,跟他現實生活中很過時的“三不男人”形象重合起來,這樣的反差當真是有趣得很。
——微雨 發表於 《新安晚報》
初讀《清蒸的精神》,真以為談老師是美食家,且極善蒸。所列菜譜,無一不步步到位,精細有致。我把它收藏好,今後當如法炮製,因為介紹的菜不少沒吃過,即便吃過,也多是紅燒,從不蒸。
——新文化半畝田
這篇習作發表後,激起了我的寫作欲望,以後就不時寫點小稿子送給談正衡老師。談老師總是儘可能地擠一點版面給予刊登。每次我送稿件給談老師,談老師總是讓我坐下來,一邊看稿一邊和我交談。談老師和藹可親,沒有編輯的架子。我這樣的初學寫作者,總希望遇到能幫助自己提高寫作水平的編輯。看來我是幸運的,遇到了談正衡老師這樣的編輯。
——許若金大江晚報
部分章節
10、螺螄嘬嘬
“清明螺,賽老鵝。”是說清明時螺螄大補,且味美。這個時候的螺螄剛由冬眠中醒來,少泥腥氣,基本上無籽,用薑絲噴酒爆炒,放少許水磨紅辣椒椒,再撒上些蔥花,那種緊結而又柔嫩的螺螄肉,滋味實在不錯。亦有以蔥頭椒絲爆炒,噴酒加糖,再倒上少許紅醬油,後加寬湯,湯一開即出鍋,這種做法比較清淡,著力突出螺螄自身的鮮味,不僅螺螄好吃,湯也鮮美,鮮美的湯里還含有縷縷沼澤的清涼氣息。若是講究的,將螺螄連殼燜,佐以火腿丁、鮮筍條、東北茸耳、鮮辣椒絲和薑絲,讓它們都淹在湯里,弄成鹹鮮口味,則是仿製江浙那邊餐館裡算得是豪華之作的“上湯螺螄”了。
事實上,螺螄在圩鄉,根本算不上是一道菜。打撒網的,拉拖網的,用耥網推蝦子的,經常連泥帶水將螺螄弄上來,這裡一堆,那裡一堆,也沒見誰來拾取。初夏天,走在鄉下的水塘邊,水面是隨風翻卷而下覆的荷葉,還有慈菇葉,水底是隱約可見的披紛的水草,這些水草和插在水底的荷葉桿上,附著螺螄歷歷可數,有時能看清它們結成長長一串緩慢爬行,伸手即可撈上來一捧。
倒是在我離開家鄉出外工作後,吃螺螄的機會反多了起來。除了在餐館裡點菜時來一盤,不過事先要看好:一要新鮮,二要乾淨,偶爾也從菜場買回現成螺肉(那是螺螄燙過後把肉挑出來)自家燒。螺螄炒韭菜,是最易拿出手的。三月的螺螄對三月的新韭,猶似好心情對好天氣,清新鮮美,自可想像。只是這螺肉不是那么容易洗淨,裡面常常夾雜著一些鱗蓋片、尾腸和草屑,最好放淘米水中洗,淘米水去腥去粘,且能讓螺肉變嫩。螺肉下鍋爆熗,火候一定要掌握好,既要炒透入味,又不使過老難嚼。
街頭常有賣五香螺螄的。通常是推個小車,車上焐個煤炭爐子,爐子上垛只大號鋼精鍋,裡面是熱騰騰香噴噴的五香螺螄,紅尖椒和烏黑桂皮雜在其中勝過鮮艷廣告。有一次,我仿其法,買來一堆青殼螺螄家來做。先將螺螄放在清水裡養兩三天,漂幾滴生菜油讓螺螄吐髒。待灰色棉絮狀的穢物吐盡,淘淨外殼再用老虎鉗子一個個剪去螺尾,放油鍋噴酒爆炒,加入姜、蒜頭、鹽、糖、紅椒、五香和少量水,五六分鐘後起鍋撒上蔥花就上桌了。其訣竅,務要使湯少,成粘稠狀,螺螄才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