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樹南

梅樹南與梅際郇

梅樹南(1843~1913)字也愚。巴縣人。少孤,母楊氏撫教成立,年十七從姊夫張傑讀書於侍御竇垿家,同縣王劼愛其才,將其女嫁給他。遂為秀才,受知四川學政張之洞,以孝廉方正征京師考用教職。在等待補官期間,設教四方,獲報酬買糧肉奉養母親以吃好穿暖。幾近二十年,才補為梁山教諭。學政吳慶坻以學書本源薦於朝,引見以知縣用。及補官甘肅渭源縣,地瘠俗惡,城中居民不盈千,他官以俸入薄貧甚,大多棄之不顧。梅樹南任渭源知縣四年,邑大治,民安之若父兄。以次建立學校,設敦化局、寶善堂。又以其土零落荒涼,富含鹽鹼,容易致旱,成立濟農會勸民種樹,以蘇地脈,經營三年,種樹數十萬株,無論是險關、堡壘,還是城市街道和鄉間大道之間,都綠蔭彌望。縣民自逃荒流亡還回歸定居達數萬家。治績傳播,顯揚於總督﹑巡撫署,升遷高台縣。樹南以政幾行而未遂,上書請辭,要求留任渭源。一時同官大嘩,以為甚怪,無此事也。布政使(主管一省民政與財務的官員)細看其請辭公文,喟然嘆道:“假使牧令都如此存心,何患不達到上理乎!”一年政成,以卓異遷狄道州(今臨洮縣)。旋補武威知縣。渭源之民,遠送出境,至有攀輿啼泣者。武威為甘涼道和涼州府治,還有八旗兵營,有都統、道台、知府等大員,均為滿洲人,難與共事,沒過多久因得罪布政使毛慶蕃遭彈劾落職。解官歸里後,熱心公益,支持新進,德高望重。1911年重慶辛亥起義反正,成立蜀軍政府,他被推為行政部長。次年三月以年衰辭職,年七十卒。
梅際郇(1873~1934),字黍雨,號念石、念石翁。與兄際郁同中光緒癸巳科(1893)舉人。歷主書院、學校,為史地經學、文學教師。1897年任重慶歷史上第一家愛國報紙《渝報》的副主筆。1903年他在重慶發起成立“天腳會”,指出“強國莫先於強種,欲種之強,必使傳種之女子形完神定……我國纏腳之風,久成錮害,始於五季之末世,以為女界之玷”,呼籲禁止婦女纏腳。同年加入公強會,1906年改組為同盟會重慶支部,他與楊庶堪、童憲章、朱之洪等黨人致力於反清鬥爭。1908年,他擔任重慶體育學堂第一任監督,該校學制1年半,課程分學科、術科、隨意科。教授佇列操、兵式體操、拳擊、刺殺術等,1909年第一班畢業50餘人,多數升入陸軍學堂。辛亥革命前,他任夔府中學堂監督,宣傳革命,聯絡黨人。1911年11月22日宣布重慶獨立並成立蜀軍政府,梅際郇負責蜀軍政府行政部,後任巴縣民事廳長。1913年,他和楊庶堪當選為四川省參議會議員。“二次革命”討袁軍失敗,他在教育界堅持反帝制鬥爭,任重慶商業高中校長達十年。1916年起,參加編輯《蜀中先烈備征錄》,撰寫了張培爵周國琛、廖樹勛、吳楚、張樹三等英烈小傳,文情並茂,感人至深。1933年,即與朱之洪向楚等共同編纂《巴縣誌稿》,未就而疾作,卒年62歲。梅際郇工詩文書法,精通古典文學,與向楚文伯魯陶闓士並稱巴縣文教界的四大金剛。箸有《巴語雅訓》,《篆隸決嫌錄》,《念石齋詩》五卷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