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梅城集原為商代梅伯的封國。
據歷史記載:殷商時,商王太丁封其弟於梅(今安徽亳縣東南)為伯爵,世稱梅伯。到商紂王時,紂荒淫無道,梅伯數進諫均不聽,反遭紂王廢黜,後遭紂殺戮。後人為紀念梅伯,改原國名為 梅城,今稱其為 梅城集。
又有文獻記載:《亳州志》云:“梅城故城在州南四十里”。《元和郡縣誌》:“故梅城,在譙縣南四十里,古梅伯國,今為 梅城集”。
歲月嬗遞。自梅伯立國而成梅城集,三千年來,梅城在歷史的煙雲里時而璀璨,時而沉寂。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梅城再次迎來了她人生的輝煌,被置梅城縣,可惜好景不長,11年後也就是大業三年(公元607年),被撤銷建制,併入譙縣(今亳州)。自此梅城又黯然沉寂在歷史的煙雲里。
梅城集有著三千年的文化歷史,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流傳著神奇的美麗傳說。
經濟
梅城集地屬淮北平原,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光照充足,農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菸葉、中藥材、蔬菜等。
文化
梅城古城遺址
梅城為商代梅伯的封國.《元和郡縣誌》雲"故,在縣南四十里,古梅伯國."隋開皇十六年(596),祈小黃置縣;大業三年(606),省入譙縣.現故城遺址皆為耕地,但遺蹟仍依稀可辨.經切步勘測,城近正方形,周長約2公里。梅城集東南近0.5公里處有一高坡,高出地面"約2米以上,面積近1000平方米,相傳梅伯墓在此,今薦疑。
文物出土
1973年於 梅城集出土的唐三彩,通高18厘米,直徑16厘米,口徑10厘米。色彩為紅黃綠三色。倉肩下部飾二道弦紋,弦紋上方飾等距離樹葉形貼花花卉六塊,腹周圍浮雕怪獸四隻,每獸中間以浮雕花枝相隔,倉足上部飾弦紋兩道。整倉造形粗獷穩重。它對研究唐三彩的器形,樣式及發展過程有一定的價值。
教育
梅城初級中學(簡稱 梅城中學)位於梅城集西關。學校歷史悠久,底蘊豐厚,人才輩出,是學生騰飛的搖籃,教師成長的沃野。學校擁有一支團結、實幹、高素質的具有開拓精神的教師隊伍,曾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優秀教師,有全國優秀班主任、全國優秀體育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教師們憑著開放的教育思想,領先的科研,以良好的素質,進取的態度,奉獻的精神和踏實的作風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學生。
建設
近幾年來,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 梅城集的居民住房和鄉村道路建設步伐加快,使得梅城集的村民都過上了富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