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簡介
2007年,梅口村經濟總收入683.2萬元,農民人均收入5100元。近年來,該村先後被評為縣級小康村、縣級先進黨組織、縣級文明村、省市級衛生村、全國美德在農家活動示範點、縣級文化示範村、縣市級農家樂休閒旅遊特色村、縣級生態村。2006年省委副書記周國富、杭州市市長沈忠煥分別在縣長胡俠的陪同下先後視察了該村的新農村建設,充分肯定以文明村創建為載體,促進了新農村建設並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基礎設施
為徹底改變鄉村髒、亂、差局面,提升村莊品位,該村投資94萬元,對長4200餘米的村道進行了硬化改造和對16米長的橋樑進行延伸加固,進一步方便村民出行,同時投資15餘萬元對長420米的防洪堤進行了加固,確保全全,也使得400餘畝的農田受益;投入26萬餘元新建60立方米的生活污水處理池2座,鋪設排污管網2400餘米,新建蓋板雨水排放溝2000餘米,污水處理排放出口2處,使梅口2個自然村生活污水淨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改變了村內生活污水無序排放的現狀,提高了村民生產生活質量,改善了生態環境,具有較好的生態和社會效益,為本村實現村容整潔目標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並在人口相對集中處新建垃圾房15隻,活動垃圾桶10隻;新建垃圾焚燒爐1隻,全村現有垃圾房達30餘只。同時,村兩委還制定了以村道管理條約、源頭保護條約、環衛組織制度、衛生獎懲制度為內容的環境衛生公約,並配備了專職保潔員,負責全村的日常衛生清理工作,有效地改變了以前普遍存在的髒、亂、差現象,村民亂倒亂扔垃圾等生活陋習也得到了進一步改善。主導產業
村兩委根據本村的特色優勢,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以“立足地理優勢、發展都市農業”的工作思路,並制定詳細的增收、增效措施,針對本村山林面積、水田人均面積相對較多的特點,村兩委加大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壯大茶、蠶二個主導產業。近年來,該村新發展蠶桑面積300餘畝,早生良種茶20餘畝,繼續鼓勵發展山核桃、山茱萸等傳統經濟林,新發展山核桃180餘畝,利用桑枝條栽培黑木耳1萬袋。同時,針對本村有一定的茶葉面積,近幾年農民也有從春到秋連續採茶的習慣,特別是夏、秋兩委採摘銀針茶較多的實際情況,村兩委鼓勵加工大戶擴建生態茶廠一個,在建生態茶廠一個,以提高茶葉的生產效益,增加茶農收入。村兩委還計畫在三年內發展毛竹300畝,早生良種茶20畝。去年以來,該村積極回響縣委、縣政府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的號召,緊緊依託昌文公路交通便捷這一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積極打造“吃農家菜、住農家屋、乾農家活、享農家樂”的鄉村旅遊品牌,直接為經營戶增收開闢了新渠道,同時也帶動了本村民眾農特產品的走俏,加快了村民致富的步伐。自然資源
據2009年統計數據,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163畝(其中:田1583畝,地2580畝),人均耕地1.43畝,主要種植水稻、甘蔗、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664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216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42畝,主要種植經濟林果;荒山荒地2200畝,其他面積113畝。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32.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77.7 萬元,占總收入的64.23 %;畜牧業收入126.1萬元,占總收入的29%(出欄肉豬2380頭,肉牛3頭,肉羊240頭);林業收入28.5萬元,占總收入的6.5%;第工資性收入36.6萬元,占總收入的8.4%。農民人均純收入145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1.9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9人(占勞動力的2%),在省內務工25人,到省外務工4人。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擁有教師11人,在校學生181人,距離新城中學3公里。據2009年統計數據,全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88人,其中小學生181人,中學生107人。人口衛生
據2009年統計數據,該村有農戶705戶,共有鄉村人口2920人,其中男性1586人,女性1334人。其中農業人口2908人,勞動力1390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白族、彝族混居地。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618人,參合率89.6%;享受低保143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2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黃坪鎮衛生院18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
基層組織
據2009年統計數據,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6人,其中男黨員40人、女黨6人。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7個村民小組。
發展重點
主要困難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1、農田水利、交通道路設施落後;
2、人畜飲水困難;
3、醫療衛生、教育設施落後;
4、集體經濟薄弱。
發展重點
發展的思路及發展產業:
1、逐步解決人畜飲水困難;
2、申請農田水利交通道路維修工程;
3、提高文教衛生質量;
4、促進經濟林果的快速發展和以牛羊為主的畜牧業養殖規模,壯大集體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