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的評價
我與“志願者”綁定
——訪2006年北京十佳志願者獲得者梁蘇會
清華大學研通社記者 劉國錚
她,本是志願者團隊中普通的一員,一次無償獻血開啟了她的志願者工作,而六年的點滴積累鑄就了一個成熟而睿智的志願者領袖,2006年,她的名字與“志願者”三個字捆綁在一起,閃爍在各個國際國內的賽事中,迴響在北京志願者的氛圍里,漸漸地,她變成了“名人”。
2001年8月13號,中國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如今,距離奧運會開幕已經不到500天。伴隨著鋼筋混凝土的鳥巢體育館從夢想到現實的跨越,與賽事相關的各項準備工作也逐步進入到白熱化階段,各項志願者準備工作也早已悄然展開,如今,正在迅速的傳播到北京的每個角落。很多人因為“志願者”這三個字而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和價值,很多人被改變著或正在被改變著,這些都好似未曾期許,又不可預知。梁蘇會就是其中一個。
志願者的滿足
梁蘇會告訴記者,她第一次當志願者大概是在大一的時候,當時對志願者沒有什麼深刻的認識,最早參加志願服務是因為獻血,當時覺得做這種能幫助人的事情還是挺開心的。後來,發現志願者的工作面很廣,比如在校內作義務導遊,研究生校慶的時候做會務服務;在校外去“星星雨”兒童教育研究所陪孤獨症的小朋友;再後來就是一些奧運會的賽會服務:如網球公開賽,馬拉松比賽,等等。
眾所周知,志願者是一個幫助他人的工作,往往付出大於回報甚至沒有回報,而是什麼使梁蘇會一直熱衷於它六年來從未停止呢?蘇會淡定地說:“從物質回報上來說,它是一點都沒有,但是從精神回報上來說,是會有的。當你發現你有能力幫助別人的時候,已經很幸福了。我每年都參加義務獻血活動,有一年因為生病而中斷了,當時的病影響到了獻血的指標,等後來我再能獻血的時候,我就覺得我真的很幸福,至少我是健康的,我能幫助別人。”
“另一方面是我能獲得很多精神滿足感。比如在“星星雨”陪護孤獨症小孩,我做了三年,每周五下午去。孤獨症的小孩就是沒有能力處理人際關係,其實就是不認人,我們有個志願者就一直看護一個小孩,他總去總去,後來有一天那個小孩居然認識他了,和他打招呼,這對於一個了解孤獨症的志願者來說就是一種莫大的滿足和鼓舞。”
“我在多哈亞運會做志願者的時候,專門負責迎接來觀看比賽的貴賓,引導他們到比賽場地。有一天我服務的賽場進行的是女子75公斤級以上的比賽。我頻繁往返於入口和賽場之間,因為工作要求不能在賽場停留,我無法得知比賽的進展。比賽最後只剩下中國選手和韓國選手的競爭時,只聽見傳來陣陣歡呼聲,我的心也開始有些緊張。這時,一位韓國貴賓匆匆趕來,我連忙帶他走向賽場。步入賽場的那一刻,我看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聽著雄壯的國歌在耳邊響起,我的眼淚奪眶而出。很多志願者紛紛跑來向我祝賀。那種民族自豪感和跳躍的激動是任何榮譽與成就無法替代的,我慶幸志願者工作讓我體會到這些。”
“讓我變得很平和”
現在在很多人眼裡,似乎“梁蘇會=志願者”,志願者在梁蘇會的生活中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在談到它曾經在她的生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占據著什麼樣的地位,對她的未來會有什麼影響的時候,蘇會告訴記者:“從最開始一直到現在,對這個工作的喜歡和熱愛,沒有什麼變化。在未來,我也有信心沒有什麼變化,因為我真的非常地熱愛這項工作,它是我的興趣愛好更加逐漸變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份。如果說在生活中占多大的比重,我付出多少時間和精力,我無法量化因為人在不同時期的側重點不同,但是不論做多做少,他帶給我的快樂和精神的鼓勵是不變的。”
“如果說影響,主要是影響了我為人處事的一種態度,真的會讓我變得很平和,甚至很寬容。比如在公車上讓座這種小事就會變得特別的自然而然,已經習慣了甚至自己察覺不到。其實這些對我的科研也是有幫助的,細心,有耐心而堅毅有責任感。但是對未來的職業選擇上,有時候覺得計畫趕不上變化。我曾經一門心思想做一個科學家,現在志願者工作做多了,也想過作這個。我到服務團才兩年,但給我帶來的變化非常的大。明年要開奧運會,我想這對於所有的志願者更是一個契機,可能會給我帶來更多的機會和變化是我現在還預料不到的。”
蘇會的語言很簡單,她總是說當自己有能力幫助別人的時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似乎她對快樂和幸福的定義總是那么樸實而真切。問她志願者的工作是什麼,她說就是“無聊、簡單的重複”,但在簡單的工作中卻磨練了自己的性格——平和、寬容、坦誠,她更在這些必不可少卻像螺絲釘一樣的工作中得到了被認可的滿足感和喜悅。 然而,她並沒有滿足於這些,漸漸的,她對志願者的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和方向。
志願者的志願者
經過了多次志願活動之後,蘇會的志願者角色也發生了改變,她已經從一個單純的志願者變成了志願者的志願者,並且致力於志願者系統的建立和志願者權益的保護,談到這個轉變,她一如既往流利地告訴記者:“作志願者作多了,就逐漸承擔了一定的組織工作,後來就會發現其實我們清華同學想做志願者的特別多,但是他們沒有渠道獲得信息,有人就說‘唉?你怎么會有那么多的機會’,我就發現其實如果能把這項工作介紹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共同從事這項工作,確實能獲得更大成就感,而且比自己做要更重要更有意義。”
“而且在我們的一些工作中,志願者團隊的組織是很重要的。比如,06年的中國網球公開賽是在9月份開幕,當時招募是在8月份,當時招募的人特別少,我就把帖子發到了水木的網球版上,吸引了同學加入到志願者隊伍中。以往也有同學參加過這樣的活動,因為賽場離學校很遠就很不方便。這次我們就集體報名然後與主辦方聯繫,主辦方就派了一輛車到我們學校東門。我覺得當志願者以團隊的形式出現的時候志願者的權益就能得到更好的保護,我發現這其中的組織者非常關鍵。”
當被問到什麼是志願者權益的時候,蘇會更是如數家珍:“在我理解它有幾部分組成:第一,受尊重的權利,因為他沒有物質報酬,但不能被當作僱工,甚至被當成廉價勞動力隨意使喚;第二,有接受培訓和休息的權利。因為志願者主要的收穫是從中體會到一種成長,有權利接受一種特定的培訓;第三,在服務期間有獲得基本的生活保障的權利,比如服裝、飲水和食物等。”
言談舉止中,我們能感覺到蘇會已經是很專業的志願者了。據了解,蘇會所在的研究生志願者服務團作過相關的調研,我國現有的相對比較發達的志願者機構多在深圳和廣州,因為離香港比較近。而內地的相關機構和運作模式大多還處於起步和發展階段。據悉,北京志願者活動促進條例正在醞釀中,對於志願者系統的建立和有章可循的條例完善在內地還是需要一個過程。這不僅需要志願者隊伍的壯大,更急需一批志願者組織人才和培訓人才。2008奧運會的臨近,對於我們來說是一次契機更是一個開始。蘇會向我介紹了她的經驗,和一個志願者應有的基本素質。
培訓讓我更加專業
面對如此熱衷於志願者活動的梁蘇會,記者從她的一些事跡和言行中感覺到她已經相當專業了,當被問到除了參加活動積累經驗外,還有其他的途徑可以更快的讓自己變成一個合格過硬的志願者時,蘇會說:“我覺得不論參加志願者活動的初衷是什麼,比如就是想看明星之類的,不論動機是什麼,只要能夠順利完成自己的工作,我覺得就是一個很優秀的志願者了。當然,我經歷了很多次的相關培訓對我很有幫助。比如我收穫最大的就是剛加入紫荊志願者服務團時的內部培訓。當時每周的例會過後,每個理事會向大家介紹國內任意一個志願者組織或機構是如何建立和運作的,聽多了以後就了解了志願者這個東西並且有了巨觀而立體的認識,視野也很寬了,包括國內外的,高校的。去年我有幸去香港青年協會參加培訓,那是一個公益機構開展的一次‘奧運志願者領袖培訓計畫’行動,這次培訓講了一些志願者的相關知識,以及志願者管理的相關技能,讓我更加專業一些吧。“
最後,蘇會應記者要求,總結了幾條她認為志願者應具備的素質,與大家共勉:“我想首先是心態平和,工作細緻。不論你學歷太高,能力再強,也不要奢望會獲得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的工作任務,因為志願者工作畢竟是一個不受薪的工作,在情理上不可能把重要工作給予不受控的人,這一點我們清華的同學格外的應該注意。因為清華同學就是從小受重視慣了,讓做一些簡單的工作有時候覺得心裡不平衡。第二,要吃苦耐勞。甘於做小事情。比如工作量很大的時候,要求一天工作量15個小時,或者天氣很熱等等。第三,就是各種服務類型也有所不同:比如幫助聾啞人,就需要手語。在國際賽事中,外語必須很過硬。我去多哈的體會頗深,其實我說的再簡單,我說的英語別人都能聽懂,但是作為志願者和服務者,能聽懂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口音的英語就難了,如果能再多幾門外語就更好了。對於小朋友如看護‘星星雨’孤獨症的小朋友,就要有愛心,有耐心,有毅力。”
當然,也許你不擅長,也許你具備,但是可以通過加入這項活動來培養和獲取這種能力——平和,吃苦耐勞,有耐心,有愛心。
與其說具備何種能力,不如說從中磨練意志。蘇會告訴我們的都不是什麼專業技能,而只是一顆平常心,從小事做起,忘掉自己,奉獻他人和集體。我問她有沒有委屈和退縮的時候,她說作為組織者,她必須要安撫在工作中遇到困難的同學,而且在必要的時候與主辦方交涉來爭取志願者的權益。也許在她的語境裡,她早就忘記了自己。
當志願者被賦予了“08奧運會”的頭銜時,總是好像很高很玄,可望而不可及。而蘇會對08奧運會志願者的期許很樸實——甘於作小事,能吃苦,因為八月的北京會非常熱; 相對科研工作來說標新立異少,團隊精神更重要,別太在乎自己的感受,責任感和紀律性很必要。“做志願工作,就當自己的這幾天在你的生命中缺失了,抱著這種態度去工作,就應該比較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