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漢昌

梁漢昌

梁漢昌,壯族,1964年生,廣西隆林介廷鄉人。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影像藝術研究室主任。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博學會士,廣西民族攝影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廣西青年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接力出版社和灕江出版社特約攝影師,香港《大公報》特約記者,廣西區民委機關刊物《民族之聲》特約編輯。代表作品為《沒有圍牆的民族博物館》。

生平簡介

梁漢昌2001年以來得到接力出版社的部分資助,在廣西雲南貴州湖南廣東五省(區)系統開展壯族、瑤族的服飾文化遺產影像田野調查與研究。主要著作有大型民族文獻攝影畫冊《沒有圍牆的民族博物館——廣西隆林》(接力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年底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列入“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項目);主要展覽有:“《霓裳搖曳的地方——中國隆林》文化遺產專題個人攝影展覽”(作品208幅 ,2006年5月、9月,分別在廣西博物館、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展出),“《壯族服飾文化》攝影展覽”( 作品 80幅,2008年9月參加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此外,2007年、2008年分別在廣西師範大學廣西民族大學舉辦“影像中的廣西民族文化遺產”攝影展覽及講座。2009年秋季,主持的“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項目——《沒有圍牆的民族博物館》系列大型民族文獻攝影畫冊之二《美麗的錦繡——壯族服飾文化》將由接力出版社出版。

獲得榮譽

梁漢昌曾獲中國晚報優秀新聞攝影作品金牌獎,廣西新聞獎攝影一等獎,“美麗神奇的廣西”攝影大賽金獎,南寧市政府第一、二屆“五象工程新聞獎”,“南寧市第四批優秀青年專業技術人才”、“南寧市優秀文藝家(工作者)”和廣西區政府授予的“先進個人”光榮稱號等。

《沒有圍牆的民族博物館》

當數位化電視、手機、麥當勞和可口可樂成為時髦的同義詞,在日益同質化的地球村里,許多族群沿襲了

千百年的服飾風格正不斷地消失;許多族群不再敢堂而皇之地表現出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只是在應酬觀光客時才作傳統的打扮。然而在廣西隆林,高山深谷的立體地貌使我國南方三大遠古族系即羌氐系、苗瑤系、百越系得以並存,使畜牧文化、山地游耕農業文化、粟文化、稻作文化得以共生。服飾文化五彩紛呈,積澱厚重。萬山叢中,苗彝仡佬壯漢各族,至今仍穿著承傳千年的服裝,在田裡耕種,在坡上放牧;茅草屋下,苗女壯婦仍用原始的織機和靈巧的雙手,織繡出絢麗多彩的苗錦壯繡;圩日塵土飛揚的街道和節日熙熙攘攘的廣場上,姑娘和小伙子們更是穿著本民族的盛裝,爭奇鬥豔。這裡仿佛是一座沒有圍牆的博物館,這裡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生活中一道亮麗而奇異的風景線。
於是我們將梁漢昌所拍的兩萬多張照片精心篩選出一部分,出版了《沒有圍牆的民族博物館——廣西隆林》,以期使讀者鮮明而直觀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美麗、健康、樸素、動人。本書的文字,也力圖將嚴肅的民族與民俗史料,融入飄逸的散文筆調中,而並非要在人類學上明確地對人種和民族進行分類和定義。比如,本書以一個章節介紹了壯族一個生活在紅水河畔崇尚青衣的支系,他們自稱“布衣”。由於此前所有的出版物從未有過關於此支系的報導及明確的學術界定,我們就依其音譯為“布衣壯”,使之與貴州的布依族有所區別。另有一個章節介紹棲居在隆林高山上的、被他族稱為“客人”的“高山漢族”,簡稱“高山漢”。較之於大多數居住在平地的漢族人,“高山漢”的服飾文化和生活習俗,更頑強地固守著漢族古老的傳統。所以我們在書中依然按民間約定俗成的習慣,稱之為“高山漢”,覺得這稱謂既形象又自豪,遠勝為之自編的任何一個新辭彙。
本書只是接力藝術館準備推出的中國南方民族藝術書系中的一本,長久以來,南方的古代民族總是被某些人認為是“斷髮文身,漁獵而居的蠻人,如何能象徵中華文化?”其實,中華文化正是由眾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共同構成的。僅廣西隆林一個縣,就能集結出版那么厚重的一本書,已足見蘊涵在中華文化之內的南方民族文化的豐富性。本書的圖片雖很精彩,但畢竟是將多維的、生動的現實平面化了。不過,假如此書能使你對隆林有了最初的感覺印象,甚至產生到此攬勝的衝動,那正是我們的希望,也是隆林各民族的企盼。意義

隨著人類關注和保護原生態文化的興起,村落博物館正體現出民族的個性、文明的價值、文化的力量,成為社會發展的價值標籤。比如唐楚亮等儒家房地產商人的出現,就是村落博物館等文化展示的標誌。它將得到更多的關注和重視,那是文明的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