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雅舍全集

梁實秋雅舍全集

《雅舍遺珠》將梁實秋先生以諸多筆名發表的作品彙編成冊,這些作品涉及的題材廣泛,有草木動物,也有寂寞清福,都寫得趣味盎然、清新雋永。閱讀時,我們很容易感受到這些文章中透出的風雅、情趣和智慧。 《雅舍憶舊》是梁實秋先生晚年最為重要的作品,有對童年和學生時代的回憶,也有對親朋和師友的深切緬懷。最後一輯《槐園夢憶》回顧其與夫人程季淑女士相伴一生的點點滴滴,其言溫婉從容,其情感人至深。 《雅舍隨筆》收錄了梁實秋的讀書札記、書信和詩歌作品,不事雕琢的文字真實地呈現出作者的閱歷、思想以及人格精神。不論是其嚴謹的治學態度,還是與友人間的深厚情誼,都深深地打動著讀者。 《雅舍雜文》或談書論藝,或論事說理,言語間機智閃爍,那是一種深刻的幽默,讓人掩卷後不禁反覆回味。梁實秋的雜文也分析評判,也諷刺調侃,但即便是評判和諷刺,我們也能從中感受到其發自內心的寬厚和包容。 《雅舍小品》是梁實秋最具代表性的散文,所取都是尋常事物,或一飯一蔬,或一畫一書,這一切看似平淡,卻分外有趣。這份“隨想隨寫,不拘篇章”的隨性淡泊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讓我們更懂得欣賞生活。 《雅舍談吃》中既有飯館酒樓的看家菜,又有平民百姓的家常菜,既寫出了民間食物的味道,又呈現了中國積澱數千年的文化底蘊。文章中融入了作者對故鄉和親人深深的懷戀,讀來尤其令人感動。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雅舍全集(精裝典藏新善本!)
雅舍憶舊:那些定格在最美時光里的故人往事
雅舍談吃:在一飲一啄中細細體會人生百味
雅舍雜文:以熱愛而不苛求的心書寫那紛擾世相
雅舍隨筆:在詩書尺素間與明淨的靈魂相遇
雅舍小品:在塵世煙火中安享屬於自己的閒適人生
梁實秋雅舍全集精裝典藏新善本,收錄最完備、選編最權威、校訂最嚴謹!
一代散文大師梁實秋先生最經典的散文作品全集,他的散文集曾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出版的最高紀錄。
梁實秋先生曾以筆名發表了很多作品,散見於各報紙雜誌,我們將之彙編成冊,以饗讀者。
本書包羅萬象,其中的文章篇篇自有其趣。既已重逢,希望你不會再與這些文字擦肩而過。

作者簡介

梁實秋(1903-1987),著名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出版的最高紀錄。梁先生的散文或描摹柴米油鹽,或探討琴棋書畫,於清雅詼諧的文字中透出無盡的悠然和智慧。

圖書目錄

《雅舍談吃》目錄:
第一輯
味是故鄉濃
燒 鴨
鍋燒雞
芙蓉雞片
烤羊肉
燒羊肉
白 肉
爆雙脆
炸丸子
烏魚錢
鐵鍋蛋
醬 菜
茄 子
菠 菜
滿漢細點
餃 子
水晶蝦餅
湯 包
煎餛飩
核桃腰
核桃酪

栗 子
酸梅湯與糖葫蘆
豆汁兒
燒餅油條
第二輯
舌嘗四海香
鴿
拌鴨掌
糟蒸鴨肝
咖喱雞
臘 肉
佛跳牆
獅子頭
醋熘魚
兩做魚
瓦塊魚
鮑 魚
黃 魚
生炒鱔魚絲
魚 翅
魚 丸
海 參
西施舌
乾 貝
熗青蛤

火 腿
豆 腐
熘黃菜
龍鬚菜
韭菜簍
菜 包

蓮 子
八寶飯
烙 餅
薄 餅

鍋 巴
面 條
第三輯
吃中有真意
廚 房
五斗米
味 精

飯前祈禱
圓桌與筷子

吃 相
請 客
讀《中國吃》
再談“中國吃”
讀《烹調原理》
讀《媛珊食譜》
《飲膳正要》
關於蘋果
窩 頭
由熊掌說起
千里蓴羹,未下鹽豉
炸活魚
大 菜
醃豬肉
狗 肉
蘿蔔湯的啟示
說 酒
飲 酒
酒 壺
吃 醋
喝 茶
豆腐乾風波
康乃馨牛奶
你來摘
“啤酒”啤酒
粽子節
北平的零食小販
記日本之飲食店
吃在美國
“麥當勞”
包 裝
第一輯 人間煙火
雅 舍
書 房
文房四寶
不亦快哉

匿名信
洋 罪
結婚典禮
婚 禮
下 棋
寫 字
畫 展
讀 畫
看 報

我看電視
照 相
旅 行
球 賽
高爾夫
看 相




運 動
退 休
講 價
胡 須
頭 發
理 發
洗 澡
衣 裳
領 帶
鞵(鞋)
垃 圾
第二輯 世情百態
臉 譜
厭惡女性者
女 人
男 人
孩 子
哈佛的嬉皮少年
老 年
中 年
同 學
大學教授
乞 丐
詩 人
醫 生
警 察
暴發戶
好 漢
觀 光
音 樂


謙 讓
第六倫
握 手(一)
握 手(二)
排 隊

送 行
“旁若無人”
幸災樂禍
汽 車




第三輯 故都風物
故都鄉情
同 鄉
北平年景
台北家居
平山堂記
東安市場
雙城記
窗 外
過 年
正月十二
爆 竹
對 聯
喜 筵
聽戲聽戲,不是看戲
放風箏
偏 方


北平的冬天
北平的街道
第一輯
說東道西
流行的謬論
談學者
談時間
時間觀念
時間即生命
閒 暇
利用零碎時間
剽 竊
談考試
考生的悲哀
出了象牙塔之後
談友誼
寫信難
戒 煙
送 禮
升官圖
代 溝
生 日
年 齡
新年獻詞
了生死
說 胖
模範男子
談 謎
推銷術
搬 家
房東與房客
住一樓一底房者的悲哀
市 容
吐痰問題
廣 告
擁 擠
天 氣
風 水
鴉 片
第二輯
談書論藝
讀書苦?讀書樂?
影響我的幾本書
日 記
漫談讀書
好書談
學問與趣味
聽戲、看戲、讀戲
莎士比亞的演出
略談莎士比亞作品裡的鬼
略談英文文法
“討厭”與“可憐”
國文與國語
散文的朗誦
中國語文的三個階段
作文的三個階段
胡適之先生論詩
重印《西瀅閒話》序
馬可?奧勒留
漫談翻譯
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
譯英詩(六首)
《掃煙囪的孩子》
《忽必烈汗》
親切的風格
純文學
錢神論
書評(七則)
樹猶如此
《國王不會錯》
畫梅小記
第三輯
修身養性
談幽默
談話的藝術
為什麼不說實話
廢 話
應酬話
沉 默
小聲些
罵人的藝術
說 儉



談 禮
禮 貌

太隨便了
養成好習慣
守 時
文藝與道德
悲 觀
義 憤

快 樂
《誓還小品》讀後
第一輯
讀書札記
亞瑟王的故事
布道書
莎士比亞與性
莎翁夫人
莎士比亞與時代錯誤
斯威夫特自輓詩
詹森的字典
桑福德與墨頓
《造謠學校》
瑪麗?蘭姆
塵 勞
拜 倫
沙 發
奧杜邦
林肯告別春田
沉默的龐德
《大街》
納 什
布勞德斯基的悲劇
陶淵明“室無萊婦”
讀杜記疑
劍 外
《曾孟朴的文學旅程》
《登幽州台歌》
《詞林摘艷》
唐雲麾將軍碑
金縷衣
《傳法偈》
懸 記
竹林七賢
管仲之器小哉
《飲中八仙歌》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
生而曰諱
複詞偏義
海晏河清圖

第二輯
尺牘寸心
寫給劉英士先生的信
寫給孫伏園先生的信
寫給舒新城先生的信
寫給劉白如先生的信
寫給張佛千先生的信
寫給林海音女士的信
寫給余光中先生的信
寫給陳祖文先生的信
寫給吳奚真先生的信
寫給陳秀英女士的信
寫給聶華苓女士的信
寫給蔡文甫先生的信
寫給夏菁先生的信
寫給梁錫華先生的信
寫給沈葦窗先生的信
寫給小民女士的信
寫給繆天華先生的信
寫給羅青先生的信
寫給陶龍淵先生的信
寫給黃天白先生的信
寫給林芝女士的信
寫給江新華先生的信
寫給方仁念女士的信
關於徐志摩的一封信
舊箋拾零
第三輯
詩心盎然
荷花池畔
沒留神
一瞬間的思潮
冷 淡

疑 慮
重聚之瓣(摘錄數段)
春天的圖畫(十首之二)
二十年前
對 牆
送一多游美
舊 居
秋 月
夢 後
荷花池畔
答一多
幸 而
早 寒
寄懷一多
小 河
懷—
答贈絲帕的女郎
贈—
一九二二年除夜
尾生之死
海 嘯
海 鳥

題璧爾德斯萊的圖畫
荊軻歌
REPLY FROM A “CHINEE”
第一輯 雅舍憶事
“疲馬戀舊秣,羈禽思故棲”
記得當時年紀小
童年生活
我在國小
我的暑假是怎樣過的
清華八年
點名
《琵琶記》的演出
講演
演戲記
相聲記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回憶抗戰時期
紐約的舊書鋪
憶.《新月》
第二輯 雅舍懷人
想我的母親
我的一位國文老師
酒中八仙
辜鴻銘先生逸事
談徐志摩
陸小曼的山水長卷
懷念陳慧
關於老舍
胡適先生二三事
聞一多在珂泉
憶冰心
憶沈從文
憶周作人先生
悼齊如山先生
悼朱湘先生
悼念道藩先生
悼念陳通伯先生
悼念夏濟安先生
記盧冀野
第三輯 槐園夢憶
槐園夢憶
第一輯亦知柴米貴
錢的教育

信用卡
小賬
吸菸
沙發
電話
門鈴
牙籤
生病與吃藥
花錢與受氣
散步
麻將
第二輯時聞雞犬鳴

一條野狗
小花
一隻野貓

貓的故事
貓話
黑貓公主
白貓王子九歲
相鼠
駱駝
鷹的對話
蚊子與蒼蠅
第三輯行到水窮處
南遊雜感
動物園
憶青島
華清池
六朝如夢
美國去來
唐人自何處來
火山!火山!
尼亞加拉瀑布
拔卓特花園
手杖
福特故居
第四輯坐看雲起時
群芳小記
四君子
山杜鵑
哀楓樹
寒梅著花未
盆景

求雨

如意
清華的環境
老憨看跳舞
雅人雅事
賽珍珠與徐志摩
感情的動物
第五輯清福出小語
記詩人西湖養病
好容易過了端午節
是熱了
忙什麼?

司丹康
麻雀
陰曆
打架
小德出入
半開門
纏足
束胸
虎烈拉
鉛角子與新角子
銅板
哀擋
樂戶捐
撒網
信紙信封
名片
招聘
第六輯寂寞生滋味
家世
父母的愛
母親節
曬書記

讓座
鑰匙
獎券
計程車
健忘
制服
職業
孔誕日與教師節
超級市場
最初的一幕
苦雨淒風
謎語
公理

文摘

《雅舍遺珠》精彩書摘:

錢這個東西,不可說,不可說。一說起阿堵物,就顯著俗。其實錢本身是有用的東西,無所謂俗。或形如契刀,或外圓而孔方,樣子都不難看。若是帶有斑斑綠銹,就更古樸可愛。稍晚的“交子”、“鈔引”以至於近代的紙幣,也無不力求精美雅觀,何俗之有?錢財的進出取捨之間誠然大有道理,不過貪者自貪,廉者自廉,關鍵在於人,與錢本身無涉。像和嶠那樣的愛錢如命,只可說是錢癖,不能斥之曰俗;像石崇那樣的揮金似土,只可說是奢汰,不能算得上雅。俗也好,雅也好,事在人為,錢無雅俗可辨。
有人喜集郵,也有人喜集火柴盒,也有人喜集戲報子,也有人喜集鼻煙壺,也有人喜集硯、集墨、集字畫古董,甚至集眼鏡、集圍裙、集三角褲。各有所好,沒有什麼道理可講。但是古今中外幾乎人人都喜歡收集的卻是通貨。錢不嫌多,愈多愈好。莊子曰:“錢財不積,則貪者憂。”豈止貪者憂?不貪的人也一樣想積財。
人在小的時候都玩過撲滿,這玩意兒歷史悠久,《西京雜記》:“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北平叫賣小販,有喊“小盆兒小罐兒”的,擔子上就有大大小小的撲滿,全是陶土燒成的,“形狀不雅,一碰就碎”。雖然裡面容不下多少錢,可是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儲蓄的道理了。外國也有近似撲滿的東西,不過通常不是顛撲得碎的,是用鑰匙可以打開的,多半做豬形,名之為“豬銀行”。不曉得為什麼選擇豬形,也許是取其大肚能容吧?
我們的平民大部分是窮苦的,靠天吃飯,就怕乾旱水澇,所以養成一種饑荒心理,“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儲蓄的美德普遍存在於各階層。我從前認識一位國小教員,別看她月薪只有區區三十餘元,她省吃儉用,省儉到午餐常是一碗清湯掛麵灑上幾滴香油,二十年下來,她擁有兩棟小房(誰忍心說她是不勞而獲的資產階級)。我也知道一位人力車夫,勞其筋骨,為人做馬牛,苦熬了半輩子,攜帶一筆小小的資財,回籍買田娶妻生子做了一個自耕的小地主。這些可敬的人,他們的錢是一文一文積攢起來的。而且他們常是量入為儲,每有收入,不拘多寡,先扣一成兩成作為儲蓄,然後再安排支出。就這樣,他們爬上了社會的階梯。
“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話雖如此,橫財逼人而來,不是人人唾手可得,也不是全然可能泰然接受的。“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暴發之後,勢難持久,君不見:顯宦的孫子做了乞丐,巨商的兒子做了龜奴?及身而驗的現世報,更是所在多有。錢財這個東西,真是難以捉摸,聚散無常。所以諺云:“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錢多了就有麻煩,不知放在哪裡好。枕頭底下沒有多少空間,破鞋窠裡面也塞不進多少。眼看著財源滾滾,求田問舍怕招物議,多財善賈又怕風波,無可奈何只好送進銀行。我在雜誌上看到過一段趣談:印第安人酋長某,平素聚斂不少,有一天帶了一大口袋鈔票存入銀行,定期一年,期滿之日他要求全部提出,行員把鈔票一疊一疊地堆在櫃檯上,有如山積。酋長看了一下,徐曰:“請再續存一年。”行員驚異,既要續存,何必提出?酋長說:“不先提出,我怎么知道我的錢是否安然無恙地保存在這裡?”這當然是笑話,不過我們從前也有金山銀山之說,卻是千真萬確的。我們從前金融界執牛耳的大部分是山西人,票莊掌柜的幾乎一律是老西兒。據說他們家裡就有金山銀山。賺了金銀運回老家,溶為液體,潑在內室地上,積年累月一勺一勺地潑上去,就成了一座座亮晶晶的金山銀山。要用錢的時候鑿下一塊就行,不虞盜賊光顧。沒親眼見過金山銀山的人,至少總見過冥衣鋪用紙糊成的金童玉女、金山銀山吧?從前好像還沒有近代惡性通貨膨脹的怪事,然而如何維護既得的資財,也已經是頗費心機了。如今有些大戶把錢弄到某些外國去,因為那裡的銀行有政府擔保,沒有倒閉之虞,而且還為存戶保密,真是服務周到極了。
善居積的陶朱公,人人羨慕,但是看他變姓名游江湖,其心理恐怕有幾分像是挾巨資逃往國外做寓公,離鄉背井的,多少有一點不自在。所以一個人儘管貪財,不可無厭。無凍餒之憂,有安全之感,能罷手時且罷手,大可不必“人為財死”而後已,陶朱公還算是聰明的。
錢,要花出去,才發生作用。窮人手頭不裕,為了住顧不得衣,為了衣顧不得食,為了食談不到娛樂,有時候幾個孩子同時需要買新鞋,會把父母急得冒冷汗!貧窶到這個地步,一個錢也不能妄用,只有牛衣對泣的份兒。小康之家用錢大有伸縮餘地,最高明的是不求生活水準之全面提高,而在幾點上稍稍突破,自得其樂。有人愛買書,有人愛買衣裳,有人愛度周末,各隨所好。把錢集中用在一點上,便可比較容易適度滿足自己的欲望。至於豪富之家,揮金如土,未必是福,窮奢極欲,樂極生悲,如果我們舉例說明,則近似幸災樂禍,不提也罷。公元前五世紀雅典的泰蒙,享盡了人間的榮華富貴,也吃盡了世態炎涼的苦頭,他最了解金錢的性質,他認識了金錢的本來面目,錢是人類的公娼!與其像泰蒙那樣瘋狂而死,不如早些疏散資財,做些有益之事,清清白白,赤裸裸來去無牽掛。
曬書記
《世說新語》:“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
我曾想,這位郝先生直挺挺地躺在七月的驕陽之下,曬得渾身滾燙,兩眼冒金星,所為何來?他當然不是在做日光浴,書上沒有說他脫光了身子。他本不是劉伶那樣的裸體主義者。我想他是故做驚人之狀,好引起“人問其故”,他好說出他的那一句驚人之語“我曬書”。如果旁人視若無睹,見怪不怪,這位郝先生也只好站起來拍拍衣服上的灰塵而去。郝先生的意思只是要向儕輩誇示他的肚子裡全是書。書既裝在肚子裡,其實就不必曬。
不過我還是很羨慕郝先生之能把書藏在肚裡,至少沒有曬書的麻煩。我很愛書,但不一定是愛讀書。數十年來,書也收藏了一點,可是並沒有能儘量地收藏到肚裡去。到如今,腹笥還是很儉。所以讀到《世說新語》這一則,便有一點慚愧。
先嚴在世的時候,每次出門回來必定買回一包包的書籍。他喜歡研究的主要是國小,旁及於金石之學,積年累月,收集漸多。我少時無形中亦感染了這個嗜好,見有合意的書即欲購來而後快。限於資力、學力,當然談不到什麼藏書的規模。不過汗牛充棟的情形卻是體會到了,搬書要爬梯子,曬一次書要出許多汗,只是出汗的是人,不是牛。每曬一次書,全家老小都累得氣咻咻然,真是天翻地覆的一件大事。見有衣魚蛀蝕,先嚴必定蹙額太息,感慨地說:“有書不讀,叫蠹魚去吃也罷。”刻了一枚小印,曰“飽蠹樓”,藏書所以飽蠹而已。我心裡很難過,家有藏書而用以飽蠹,子女不肖,貽先人羞。
喪亂以來,所有的藏書都棄置在家鄉,起先還叮囑家人要按時曬書,後來音信斷絕也就無法顧到了。倉皇南下之日,我只帶了一箱書籍,輾轉播遷,歷盡艱苦。曾窮三年之力搜購杜詩六十餘種版本,因體積過大亦留在大陸。從此不敢再做藏書之想。此間炎熱,好像蠹魚繁殖特快,隨身帶來的一些書籍竟被蛀蝕得體無完膚,情況之烈前所未有。日前放晴,運到階前展曬,不禁想起從前在家鄉曬書,往事歷歷,如在目前。南渡諸賢,新亭對泣,聯想當時確有不得不如此的道理在。我正在佝僂著背,一冊冊地拂拭,有客適適然來,看見階上階下五色繽紛的群籍雜陳,再看到書上蛀蝕透背的慘狀,對我發出輕微的嘲笑道:“讀書人竟放任蠹蟲猖狂乃爾?”我回答說:“書有未曾經我讀,還需拿出曝曬,正有愧於郝隆;但是造物小兒對於人的身心之蛀蝕,年復一年,日益加深,使人意氣消沉,使人形銷骨毀,其慘烈恐有甚於蠹魚之蛀書本者。人生貴適意,蠹魚求一飽,兩俱相忘,何必戚戚?”客嘿然退。乃收拾殘卷,拖入室內。而內心激動,久久不平,想起飽蠹樓前趨庭之日,自慚老大,深愧未學,憂思百結,不得了脫,夜深人靜,爰濡筆為之記。
讓座
男女向例是不平等的,電車裡只有男子讓女子座,而沒有女子讓男子座的事。但是這一句話,語病也就不小。聽說在日本國,有時候女子就讓座給男子;在我們這個上海,有很多的時候男子並不讓座給女子,這不單是聽說,我並且曾經目睹了。
據說讓座一舉,創自西歐,我曾潛心考察,恐系不誣。因為電車上讓座的先生們,從舉止言談方面觀察,似乎都是出洋遊歷過的,至少也是有一點“未出先洋”的光景。所以電車上讓座,乃歐風東漸以後的一點現象。又據說,讓座之風在西歐現已不甚時髦,而在我們上海反倒時興,蓋亦“禮失而求諸野”乎?一個年逾半百而其外表又介乎老媽子與太太之間的女人,和一個豆蔻年華而其裝束又介乎電影明星與大家閨秀的女人,這在男子的眼裡,是有分別的。
對於前者,大半是不讓座,即使是讓,也只限於讓座,在心靈上不起變化。
我們若把讓座當作完全是禮貌,這便無謂;若把讓座當作心靈上的慰藉,這便無聊。最好是看看有無讓座的必要。譬如說,一位女郎上車了,她的小腿的粗細和你的肚子的粗細差不很多,你讓座做甚?叫她站一會兒好了。又一位女郎上車了,足部占面積甚小,腰部占空間甚多,左手拉著孩子,右手提著一瓶醬油,你還不趕快讓座?
健忘
是愛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準備把蛋下鍋煮五分鐘,但是他心裡想的是一樁發明,竟把表投在鍋里,兩眼盯著那個蛋。
是牛頓吧?專心做一項實驗,忘了吃擺在桌上的一餐飯。有人故意戲弄他,把那一盤菜餚換為一盤吃剩的骨頭。他餓極了,走過去吃,看到盤裡的骨頭嘆口氣說:“我真糊塗,我已經吃過了。”
這兩件事其實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為心有所旁騖,心不在焉而已。廢寢忘餐的事例,古今中外盡多的是。真正患健忘症的,多半是上了年紀的人。小小的腦殼,裡面能裝進多少東西?從五六歲記事的時候起,腦子裡就開始儲藏這花花世界的種種印象,牙牙學語之後,不久又“念、背、打”,打進去無數的詩云、子曰,說不定還要硬塞進去一套ABCD,腦海已經填得差不多,大量的什麼三角兒、理化、中外史地之類又猛灌而入,一直到了成年,腦子還是不得清閒,做事上班、養家餬口,無窮無盡的闒茸事又需要記掛,腦子裡擠得密不通風,天長日久,老態漸臻,腦子裡怎能不生鏽發霉而記憶開始模糊?
人老了,常易忘記人的姓名。大概誰都有過這樣的經驗:驀地途遇半生不熟的一個人,握手言歡老半天,就是想不起他的姓名,也不好意思問他尊姓大名,這情形好尷尬,也許事後於無意中他的姓名猛然間湧現出來,若不及時記載下來,恐怕隨後又忘到九霄雲外。人在尚未飲忘川之水的時候,腦子裡就開始了清倉的活動。范成大詩:“僚舊姓名多健忘,家人長短總佯聾。”僚舊那么多,有幾個能令人長相憶?即使記得他相貌特徵,他的姓名也早已模糊了,倒是他的綽號有時可能還記得。
不過也有些事終生難忘的,白居易所謂:“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當然相思的對象可能因人而異。大概初戀的滋味是永遠難忘的,兩團愛湊在一起,迸然爆出了火花,那一段驚心動魄的感受,任何人都會珍藏在他和她的記憶里,忘不了,忘不了。“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得意事,不容易忘懷,而且唯恐大家不知道。沮喪、窩囊、羞恥、失敗的不如意事也不容易忘,只是捂捂蓋蓋的,不願意一再地抖摟出來。
忘不一定是壞事。能主動地徹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辦得到。《孔子家語》:“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聞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諸?’孔子曰:‘此猶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徙而忘其妻,不足為訓,但是忘其身則頗有道行。人之大患在於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常聽人說,忘恩負義乃是最令人難堪的事之一。莎士比亞有這樣的插曲——
吹,吹,冬天的風,
你不似人間的忘恩負義
那樣的傷天害理;
你的牙不是那樣的尖,
因為你本是沒有形跡,
雖然你的呼吸甚厲……
凍,凍,嚴酷的天,
你不似人間的負義忘恩
那般的深刻傷人;
雖然你能改變水性,
你的尖刺卻不夠凶,
像那不念舊交的人……
其實施恩示義的一方,若是根本忘懷其事,不在心裡留下任何痕跡,則對方根本也就像是無恩可忘無義可負了。所以崔瑗座右銘有“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之語。馬可?奧勒留說:“我們遇到忘恩負義的人不要驚訝,因為世界上就是有這樣的一種人。”這種見怪不怪的說法,雖然灑脫,仍嫌執著,不是最上乘義。《列子?周穆王》篇有一段較為透徹的見解:
宋陽里華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與而朝忘;在途則忘行,在室則忘坐;今不識先,後不識今。闔室毒之。巫醫皆束手無策。魯有儒生自媒能治之。華子之妻以所蓄資財之半求其治療之方。儒生曰:“此非祈禱藥石所能治。吾試化其心,變其慮,庶幾其瘳乎?”於是試露之,而求衣;飢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已也,然吾之方密傳世,不以告人。試屏左右,獨與居室七日。”從之。莫知其所施為也,而積年之疾一朝盡除。
華子既悟,乃大怒,黜妻罰子,操戈逐儒生。宋人執而問其以,華子曰:“曩吾忘也,蕩蕩然不覺天地之有無。今頓識既往,數十年來存亡得失、哀樂好惡,擾擾萬緒起矣。吾恐將來之存亡得失、哀樂好惡之亂吾心如此也。須臾之忘,可復得乎?”子貢聞而怪之,以告孔子。孔子曰:“此非汝所及乎。”
然而健忘,自有諸多不便處。有人曾打電話給朋友,詢問自己家裡的電話號碼。也有人外出餐敘,餐畢回家而忘了自家的住址,在街頭徘徊四顧,幸而遇到仁人君子送他回去。更嚴重的是有人忘記自己是誰,自己的姓名、住址一概不知,真所謂物我兩忘,結果只好被人送進警局招領。像華子所嚮往的那種“蕩蕩然不覺天地之有無”的境界,我們若能偶然體驗一下,未嘗不可,若是長久地那樣精進而不退轉,則與植物無大差異,給人帶來的煩惱未免太大了。

名人推薦

實秋不但能說會道,寫起或譯起來,下筆千言,諧而不俗。——冰心
他的學術文章,功在人民,海峽兩岸,有目共睹,誰也不會有什麼異辭。——季羨林
文學批評正是梁氏前半生文學事業之所在,其激盪之廣,反應之烈,凡我國新文學史皆難忽視。——余光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