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五銖

梁五銖

梁五銖,南朝蕭深武帝五銖,一般直徑2.4厘米,重3.4克。鑄造工整,背有外廓。還有女錢、四柱五銖及鐵質五銖等。

梁五銖

女錢無外廓,直徑2至2.1厘米,重1.4至1.6克。四柱五銖為蕭梁末年敬帝所鑄,直徑2.3厘米,重2.3克。面穿或背穿上下鑄有四星點,為此蕭梁五銖錢之特徵。

(圖)梁五銖梁五銖

“五銖”錢始鑄於漢武帝元狩五年,止於唐高祖武德四年,“五銖”錢在中國前後流通了739年,數量浩瀚,品種繁多,除面鑄年號、背鑄地名的五銖錢外,錢幣界一直對兩漢——三國曹魏——晉五銖——南北朝五銖斷代頗有分岐,筆者根據近20年集藏實踐淺談陋見,僅作一家之言。

五銖錢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銅幣。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 ,“罷半兩錢,行五銖錢”(《漢書·武帝紀》)。錢形圓,有方孔,正面和背面都有外郭 ,外郭同文字一樣高低 ,可保錢文不受磨損,錢重五銖(約3.33克),鑄有篆字“五銖”二字。漢初允許私鑄 ,“錢益多而輕” ,幣制混亂 。武帝元鼎四年(前113)採用桑弘羊建議,鑄幣權收歸中央,令郡國銷毀舊錢,由上林苑的鐘官、辨銅令、技巧令(一說為均輸)三官統一督造,故又稱上林錢、三官錢。五銖錢輕重適宜,量足成色好,利於流通和長久使用 。此後至隋 700 多年間 ,各代均有鑄造,但形狀大小不盡相同。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廢五銖 ,改鑄開元通寶,但五銖錢繼續在民間流通。錢幣界稱該錢為“長壽錢”。

名 稱: 五銖錢
製造年代: 隋
材 料: 銅
規 格: 直徑2.3~2.5厘米
收 藏 地: 中國歷史博物館

介 紹

隋代貨幣。隋代鑄幣技術提高,已由范鑄改為母錢翻砂鑄錢。隋初錢幣混亂,當時關東通行北齊的常平錢,關中流通北周時期的五行大布永通萬國等錢。這些錢不但大小、輕重不一,而且質地低劣,影響了商貿經濟。隋建國後沿用漢制,鑄新五銖錢。五銖錢發行後,從關外來的錢都須與它勘樣,相似者允許入關流通,其餘銷毀。這項政策促進了,商業發展。圖示四枚隋五銖有較寬外部,內部邊緣中,只有右側“五”字直劃形成一內部線。錢文“五銖”兩字瘦長工整,筆劃略顯粗壯,但仍不失精良秀美的風格氣息。左下一枚五銖錢色較白,俗稱“白錢”。然而並非真正白銅所鑄,唯因青銅合金中錫的比例略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