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澀,性溫。
歸經
歸肝、腎經。
功效
祛風除濕,通經活血。
主治
風濕痹證,血瘀腰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挖,洗淨,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攀援灌木,長達4m。多分枝,小枝具稜角。根皮金黃色,斷面常有五圈環紋。單葉對生;葉柄長0.8-1cm;葉革質,橢圓形或窄卵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3-11cm,寬1.5-5cm,先端鈍或短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淺鈍齒,兩面有光澤,乾時上面橄欖綠色,下面褐綠色;側脈6-7對。花小,兩性,淡黃色,3-6朵簇生於葉腋內的瘤狀突起體上;花柄長6-10mm;萼片5,三角形,長約0.5mm,寬達1mm,邊緣具纖毛;花瓣5,闊卵形,長約3mm,廣展或外彎,先端圓形;花盤杯狀,高約1mm;雄蕊3,花絲短,扁平,著生於花盤邊緣,藥室分歧;子房藏於花盤內,3室,花柱極短,圓錐形。漿果球形或卵形,直徑僅1cm,成熟時紅色,有1顆種子;果柄長約6.5mm。花期12月,果期翌年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60-700m的山坡、丘陵、叢林、溪旁。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藥理作用
根所含的衛矛醇即半乳糖醇,不能緩解胰島素休克,也不引起糖尿,可作肝糖元之前驅物。
相關論述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通經活絡,祛風除濕。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肌勞損,體虛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