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螟
桑螟屬鱗翅目,螟蛾科昆蟲,是桑樹的重要害蟲之一。該蟲在浙江、江蘇、四川、安徽、山東、遼寧、吉林、陝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貴州、台灣等省均有發生和為害。以其幼蟲為害夏秋桑葉,以晚秋桑葉受害最重,發生嚴重時,造成桑葉產量下降,質量變劣,影響蠶業生產。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桑螟
- 界:動物界
- 目:鱗翅目
- 科:螟蛾科
【病蟲名】
桑螟 別名桑絹野螟
【為害作物】桑樹
【為害分布】桑螟的寄主植物主要為桑樹,是桑樹的重要害蟲之一。該蟲在浙江、江蘇、四川、安徽、山東、遼寧、吉林、陝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貴州、台灣等省均有發生和為害。以其幼蟲為害夏秋桑葉,以晚秋桑葉受害最重,發生嚴重時,造成桑葉產量下降,質量變劣,影響蠶業生產。
【危害症狀】桑螟夏秋季幼蟲吐絲綴葉成卷葉或疊葉,幼蟲隱藏其中咀食葉肉,殘留葉脈和上表皮,形成透明的灰褐色薄膜,後破裂成孔,稱“開天窗”。其排泄物污染葉片,影響桑葉質量。9~10月因該蟲為害致桑葉枯黃,影響秋季飼蠶或引發蠶病。
【病蟲形態】
桑螟屬鱗翅目,螟蛾科昆蟲。成蟲:體長10mm,翅展20mm,體茶褐色,被有白色鱗毛,呈絹絲閃光,頭小,兩側具白毛,複眼大,黑色,卵圓形,觸角灰白色鞭狀。胸背中間暗色,前後翅白色帶紫色反光,前翅具淺茶褐色橫帶5條,中間1條下方生1白色圓孔,孔內有1褐點。後翅沿外緣具寬闊的茶褐色帶。卵:長0.7mm,扁圓形,淺綠色,表面具蠟質。末齡幼蟲:體長24mm,頭淺赭色,胸腹部淺綠色,背線深綠色,胸部各節有黑色毛片,毛片上生剛毛1~2根。蛹:長11.0mm,長紡錘形,黃褐色。胸背中央具隆起縱脊,末端生細長鉤刺8根。
【發生規律】
桑螟在山東年發生3~4代,貴州3~5代,江蘇、浙江、四川年發生4~5代,廣東順德6~7代,均以老熟幼蟲在樹幹裂縫、蛆孔等處越冬。廣東湛江年發生10~11代,台灣10代,世代重疊,無明顯越冬現象。三代區翌年春天化蛹,各齡幼蟲盛發期分別為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下旬,第3代為害重,老熟幼蟲於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蟄伏越冬;四代區各代幼蟲發生盛期為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其中以4代為害最重。成蟲有趨光性,把卵產在梢端葉背,常2~3粒沿葉脈產在一起。卵期28天,幼蟲期12~19天,蛹期5~27天。夏、秋季多濕利於蟲卵孵化,為害重,民眾有“秋後三朝霧、容易生油蟲”的農諺。天敵有廣赤眼蜂、松毛蟲赤眼蜂、守子繭蜂等。
【防治方法】
(1)用束草或堆草誘集越冬老熟幼蟲。(2)秋、冬季及時捕殺落葉、裂縫或建築物附近的越冬幼蟲,夏季及時捕殺初孵幼蟲,必要時摘除受害葉。(3)安置黑光燈誘殺成蟲。(4)藥劑防治。山東一帶三代發生區,江蘇、浙江四代發生區,要注意防治第3代和第4代。在幼蟲2齡末期尚末卷葉前噴灑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或60%雙效磷乳油1500倍液、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25%亞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5%銳勁特懸浮劑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5)受害重的蠶區應在晚秋蠶後噴灑20%氰戊菊酯乳油或2.5%敵殺死乳油6000倍液,進行多種害蟲的普治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