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雅那,G.
正文
哲學家、文學家,批判實在論的倡導人之一。他生於1863年12月16日,原籍西班牙,9歲時移居美國。1886年在哈佛大學畢業後赴德國留學 2年,回美後獲博士學位,在哈佛大學任教至1912年。後去西班牙、英、法等國。1925年到羅馬定居,直至1952年 9月26日去世。主要著作有:《美感》(1896)、《理性生活》 (1905~1906) 、《懷疑論與動物性信仰》(1923)、《存在諸領域》(1927~1940)等。桑塔雅那按思辨方式構造他的“存在”體系,他把“存在”分為四個領域,即“本質領域”、“物質領域”、“真理領域”和“精神領域”,並認為它們都產生於意識的自我詢問。在他看來,“本質存在”僅僅存在於與它的性質“自我同一”中,其內在性質與時間或空間上的任何位置無關,所以諸本質是帶普遍性的。雖然它們在數目上是無限的,但集合起來卻在“純粹存在”中構成一個“絕對本質”,它是一切本質所共有的。他認為,“本質領域”是心中確實無疑的知識領域,包括色、氣、味和其他的實際感覺,以及思維方面和想像方面的理想對象;“物質領域”是自然物體的世界,物質雖然獨立地存在於意識之外,但卻是偶然存在的東西;“真理領域"是“一切命題的總和”,他把真理看作是獨立於“存在”之外的、沒有必然的東西。他還認為,在“精神領域”中的是“純粹先驗的意識”,精神的唯一功能是直覺,它在對物質自然界的關係上是完全被動的。
桑塔雅那雖然承認物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又認為物質歸根結柢是不可知的,物質世界的存在只有依靠信仰去認識,事物的性質僅僅是對象的符號,人的意識並不反映客觀實在,而是一種附隨現象,人的認識只是以符號為中介的信仰。
桑塔雅那竭力美化宗教。他寫道:“宗教和詩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宗教“已經成了最有普遍意義的道德準則,成了藝術和哲學的主要根源,而且,也許成了人類最大幸福的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