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遇秋

桂遇秋

桂遇秋,1934年11月生,1999年12月24日逝世,湖北省黃梅縣人。筆名莫誠齋、學犁、馨潔。黃梅戲史論研究者。黃梅縣文化局(退休幹部),國家二級編劇。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楹聯學會、湖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桂遇秋 桂遇秋

1950年8月參加工作,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畢業於原中共中央第五中級黨校政治經濟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安徽省黃梅戲研究會與專修科。歷任縣劇團黨支部書記、縣文化館文藝編輯、縣委宣傳部宣傳科長等職。縣政協二、三、四屆委員兼縣政協文史委、縣委黨史辦副主任。1981年被原黃岡地委評為模範政協委員。

個人作品

建國初至今,長期在宣傳、文化部門業餘和專業從事黃梅戲藝術、社會科學研究工作。發表、出版了黃梅戲史論、民間文學、黨史人物、茶文化、鄉土風物方面論文、傳記、散文200餘篇(冊),約計300餘萬字。僅《中國茶文化》上,就發表了《黃梅戲中的茶戲》、《長江兩岸訪茶泉》等8篇,計9萬餘字。其中《黃梅茶事及其茶俗》,被《中國科學技術文庫》、《中國當代農業文庫》選編出版。《中國當代學者論文精選》選編出版了論文《漢孝子董永籍貫及其人略述》。中國戲劇、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黃梅採茶戲志》、《五祖寺》、《李益賣女》等書7冊。主編、合編、合改出版了《黃梅縣誌》(上部)、《鄧雅聲列士及其遺著》、《過界嶺》、《黃梅戲史料專輯》。自費蒐集的黃梅戲傳統劇目,校勘、整理後,由安徽省《黃梅戲藝術》雜誌社,結集為《黃梅戲傳統劇目彙編》出版,內部發行。分出版15集。計正本戲110個,小戲120齣,計480萬字。《世界藝術家名人錄》、《中國文藝家傳集》、《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15部辭書,著錄了他的小傳。 1963年,群蓋堂等社出版了他創作、改編的《新拾棉花》、《李益賣女》、《過界嶺》和《劉老漢猛斗鐵算盤》等小戲、唱詞4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戲劇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先後出版了他主編、撰寫的《黃梅採茶戲志》、與人合編的《鄧雅聲烈士及其遺著》(李先念題詞、茅盾題簽);撰寫的《五祖寺》、主編的《黃梅縣誌》(上部)、主撰、組編的《黃梅戲史料專輯》(《湖北文史資料》第49輯)。由他改編的傳統小戲《陳姑追舟》被編入《湖北曲藝音樂集成》。撰寫的黃梅戲系列研究成果《民間文學與黃梅戲的歷史淵源》、《民間舞蹈在黃梅戲中的運用》、《風俗、雜藝在黃梅戲中的運用》、《啟蒙讀物在梅戲中的運用》、《民間體育在黃梅戲中的運用》等文稿,從1987年起,在《黃梅戲藝術》雜誌連載。1960創作改編的黃梅戲傳統大本戲《血掌冤》,在黃梅縣和鄂皖贛部分市、縣先後上演了300餘場,成為湖北省黃梅戲最有影響的劇目之一。

個人成就

自建國初至20世紀90年代初,為追尋黃梅戲流播發展的漫長曲折軌跡,他先後踏遍了鄂、贛、皖、浙、閩、湘、豫7省56個縣市的部分城鎮和鄉村,以及黃梅縣所有的鄉鎮的大部分村灣,走訪了與黃梅戲有親緣關係的採茶花鼓等28個劇種的480多位老藝人、老“文化”、老戲迷,查閱了所到的各省地市縣的通志、府志、縣誌及文獻資料2500餘冊,選讀了宋元以來的野史、文人筆記、詩詞、民間文學及解放後的戲曲期刊2000餘冊,研讀了傳奇雜劇、黃梅戲與花鼓諸腔的傳統劇目700餘個,選錄了花鼓諸腔民間名藝人唱腔磁帶29盒,他考證、蒐集、整理的有關黃梅戲的藝術檔案達350餘宗,千餘萬字。

50年間,他自費搶救、挖掘、蒐集黃梅戲傳統劇目305本、出,其中有20多個劇目為稀世孤本,總計600餘萬字。1990年至1999年,對其中的236本、出進行了整理、校勘,經安徽省新聞出版局批准,結集為《黃梅戲傳統劇目彙編》叢書,分為15集出版,計480萬字。此套叢書的問世,結束了幾百年來歷代黃梅戲藝人口傳心授、沒有印刷版本的歷史,完整系統地反映了黃梅戲發源地傳統劇目的基本狀況,具有較強的藝術和史料價值。鑒於他在藝術科學、國家重點研究項目文藝集成志書的編纂和資料整理工作中成績卓著,1988年10月,國家文化部等三部委給他頒發了嘉獎證書;他幾十年如一日,含辛砥礪,自強不息,傾情民間,執著追求黃梅戲藝術,受到中國黃梅戲藝術界專家學者充分肯定。1991年中國第三次黃梅戲學術研討會給予了充分評價,稱之:為實現黃梅戲新的騰躍,準備了動力資源。《世界名人錄》、《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海內外30餘部辭書著錄了他的業績。

個人其他信息

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楹聯學會、中國歌謠學會、中國戲劇家協會湖北分會、湖北社會科學聯合會、安徽省黃梅戲研究會會員。黃梅縣第二、三、四屆政協委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