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黑刺粉虱

成蟲體長1.0~1.3毫米,頭、胸部褐色,被薄白粉;腹部橙黃色。 2齡幼蟲暗黑色,周緣白色蠟邊明顯,腹節可見,背刺毛10對。 3齡時體長0.7毫米左右,黑色,有光澤,背部刺毛14對。

分布與危害

黑刺粉虱又名橘刺粉虱,廣泛分布於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各省市,尤以西南地區較為嚴重。它除危害桂花外,也危害柑橘、枇杷、月季、柿、梨、茶、樟、柳、葡萄、重陽木、丁香、榕樹等近40種植物。
以成、若蟲吸食汁液危害,嚴重時分泌大量蜜汁,呈露珠狀滴落下部葉面,誘發煤污病,致使葉面污黑,影響桂花生長與景觀優勢。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0~1.3毫米,頭、胸部褐色,被薄白粉;腹部橙黃色。複眼橘紅色。前翅灰褐色,有7個不規則白色斑紋;後翅淡褐紫色,較小,無斑紋。卵長約0.22毫米,卵圓形,基部有一小柄,卵殼表面密布六角形的網紋;初產時乳白色,漸變淡黃,近孵化時變為紫褐色。幼蟲初孵化體扁平,橢圓形,淡黃色,長約0.3毫米,體周緣呈鋸齒狀,尾端有4根尾毛。固著後體漸變為褐色至黑褐色,觸角與足漸消失,體緣分泌白色蠟質,體背生有6對刺毛。2齡幼蟲暗黑色,周緣白色蠟邊明顯,腹節可見,背刺毛10對。3齡時體長0.7毫米左右,黑色,有光澤,背部刺毛14對。蛹殼漆黑色,有光澤,廣橢圓形,體長0.7~1.2毫米。具白色棉狀蠟質邊緣,背中央有一隆起縱脊。成蟲胸部背面有刺4對,腹部有刺10對。亞緣區刺雌性11對,雄性10對,向上豎立。管狀孔處顯著隆起,心臟形。

發生規律

江蘇、浙江、湖南等省區1年發生4代,均以老熟幼蟲在葉背越冬。翌年3月即見化蛹。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成蟲羽化產卵。第一代幼蟲4月下旬發生,其他各代幼蟲發生盛期分別在5月下旬、7月中旬、8月下旬以及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但發生期不夠整齊,有世代重疊現象。成蟲多在上午羽化,白天活動交尾產卵。單雌產卵10粒至100餘粒,卵多產在葉背,一葉上產卵數粒至數百粒。成蟲也營孤雌生殖,但後代均為雄蟲。初孵幼蟲僅作短距離爬行,隨即固著危害(按幼蟲共有3齡,2齡後觸角與足消失,不再移動)。黑刺粉虱初化蛹時無色透明,以後逐漸發黑,羽化前體變肥厚。

防治方法

(1)要重視植物檢疫工作
在引進苗木時注意檢查葉背有無粉虱類蟲體,杜絕此類害蟲的侵入。
(2)重視清園工作
要加強林地中耕除草等清園工作和剪除蟲害枝、衰弱枝、徒長枝等修剪工作,以改善林地通風透光條件,恢復樹勢生長。
(3)開展生物防治措施。保護和利用粉虱類天敵如瓢蟲、草蛉、斯氏節蚜小蜂和黃色蚜小蜂等寄生蜂。
(4)藥劑防治
當害蟲蟲口密度高、危害嚴重而天敵又較少時,可採用化學藥劑噴殺。噴藥要在成蟲期和幼蟲盛孵期進行,藥劑可用天王星1000倍液、阿維菌素(7051)殺蟲劑2000倍液、艾美樂30000倍液或阿克泰10000倍液等。如遇世代重疊時,需要每隔7~10天噴藥1次,連續噴3~4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