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清真古寺

中國伊斯蘭教清真寺。位於廣西桂林市西門外大街。據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重建西門清真寺並學堂養膳碑記》和嘉慶三年(1798)《重建清真寺碑記》記載,該寺大殿建於康熙年間,兩廊及邦克樓建於嘉慶年間。整體建築為四合院式,邦克樓居中,左右為講堂,大殿在後。後窯殿面闊兩間。在後窯殿左右與大殿後部,又有左右後廊,作為禮拜後向外遠眺用。此一建築手法,在清真寺建築中較為罕見。《中國伊斯蘭教建築》稱:“此寺大殿的宏大國內少見。”寺內原設經文大學、國小及女學各1所。抗日戰爭期間,成達師範學校遷桂林,校址即設於寺內。清末民初曾在寺旁建一女寺。此寺“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毀,現已修復。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現任學董:張 競

簡介

桂林清真古寺位於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桃花江畔,該寺始建於元代初年。現占地面積8.5畝,總建築面積984平方米。該寺歷經戰亂,殿宇坍塌,明中葉時曾經重建。清順治十八年至康熙三年(1661年一1664年)由廣西鎮守總兵,寧夏固原人馬雄捐資購地10古加以擴建,新建的寺一進三院,塔殿迭起,堂虎連屬,珍木香草,流芳吐痰,大殿前有一方百壽字石碑,常引起人駐足觀看,皆嘆其奇巧.抗日戰爭期間,北平成達師範學校在馬松亭阿旬等的率領下,南遷桂林,在清真古寺複課,人多的時候,在校食宿的師生達500人。

1944年11月桂林淪陷,古寺不幸被日本帝國主義焚毀。抗戰勝利後。為重建古寺即開始募捐籌款,經多方努力,終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建成大殿和部分附屬用房,並開設了“廣西阿文專修學校”。解放後清真古寺得到人民政府的尊重和保護並加修繕。1967年又慘遭嚴重破壞,該寺往日盛況遂蕩然無存。1979年以後,在市“伊協”的倡導下,成立了“重建桂林清真古寺籌備小組”又開始募捐籌資,以便再次重建古寺。寺內除本地教民外,常有許多外地穆斯林前來禮拜。本坊教民約4500人,均屬回族。 該坊教民李振民阿訇(1908一1989年),幼隨父學習阿文,後赴漢口、洛陽、開封等地深造,刻苦自勵、遂得聖教正傳,194O年起任該寺教長,是“廣西阿文專修學校”的發起人之一。

解放後歷任全國伊協常委、廣西政協常委、廣西人大常委、桂林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曾多次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赴京,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以鶴生,桂林該坊教民,清末舉人,擅詩文書畫。曾浪跡台灣,總督唐景起延為高級幕賓,參與治台閩政務。1914任“廣西回教俱進會”會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