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灰粽

縉雲縣大洋的粽子與眾不同,因其包粽子的糯米,以祖傳的特選柴灰水浸泡,又以柴灰水煮熟,形成深具大洋特色的“柴灰粽”。因其做工獨特,做出的粽子更是色、香、味俱全,已成為麗水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製作過程

柴灰粽 柴灰粽

準備

大洋柴灰粽製作,一是採集柴灰和山梔。山梔是茜草科植物梔子的果實,在前一年的9~11月採集,曬乾備用。端午節前,到山上砍取一種名叫“硬殼喬”的青柴,燒成灰備用。

上山找一種名叫“硬殼喬”的青柴,回到家中,準備了一口鍋,放入“硬殼喬”,點火,一會功夫,化成一堆灰燼。於此同時,在灶台大鍋中燒上熱水。

等到“硬殼喬”燒成灰,水燒開的時候,準備了一個籃子,在籃子的裡面四周底部一圈鋪上紗布,然後把柴灰倒入籃子中。將籃子放到鍋里,慢慢地勺開水,然後將開水倒入籃子中,繼而又滲透回到鍋里。大伯熱情地介紹起這個步驟的注意事項,一定要慢慢地倒水,避免柴灰雜質到水中。一直沒有看出鍋中的水有什麼差別,大伯賣關子的說,別急。拿來一個白色的小湯碗,勺起一勺水,徐徐倒入碗中,顏色有點發黃。然後把糯米浸泡柴灰水中,浸透後,白色的糯米頓時變成金黃色。

包裹

接下來開始包粽子,大伯熟練地拿起箬葉,捲起,倒入糯米,放入鹹豬肉,霉乾菜,筍乾,或甜餡再放上一層糯米,捲起,用箬葉包裹好之後。用棕櫚葉掰成的絲紮緊,一個粽子完工。

粽子的形狀也各有不同要求。如果為端午節或給讀書人考試時吃的話,粽子一般包成攔腰兩紮或三紮、每頭兩角的“門閂粽”,以圖吉利用。而祭祀、拜佛用則包成一頭長而尖形狀,名為齋粽或尖粽。當然其中就不能包肉餡,而要包甜素餡。原來在享受著美食的同時,還能感受那些博大精深中華美食文化呢。

熬煮

煮粽時,大洋柴灰粽用澄清的柴灰汁煮,粽子上要蓋上嫩竹枝或者箬葉、稻草,以免上層粽子乾裂或不熟。鍋中柴灰汁煮少去了,再沖水進去,就這樣要反覆數次,大小火頭交替煮數小時,粽子就熟了,大老遠就聞到香味。

食用

剝開層層箬葉,濃郁的香味撲鼻而來,粽子色澤金黃透亮、味道鮮美。吃的同時,大伯又介紹說,柴灰粽還有儲存時間長而不變質等特點。特別是“硬殼喬”柴灰浸出的液體,具有散寒消腫、消症破積功能;山梔則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等作用。故大洋柴灰粽還具有多種重要的食療作用,其製作技藝無愧是縉雲一種非常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