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巷鎮

柳巷鎮位於明光市北部、淮河南岸,與江蘇隔河相望,和五河、泗洪、盱眙三縣毗鄰。面積近55平方公里。全鎮下轄8個行政村,分別為:丁壩、陶橋、淮寧、浮山、義集、桃溪、里澗、柳巷,面積分別為(公頃):554.89,1176.90,543.44,887.04,632.52,435.82,763.46,452.85,總計5446.92公頃。共有35個自然村,現住宅用地704.6公頃,耕地3424.06公頃。總人口32000人。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柳巷鎮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綠樹成蔭,岸柳成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水陸交通方便快捷。境 內有廣袤平原盛產優質小麥、大豆,有一望無際的蘆葦盪,東西澗水面養殖魚肥水美。葦編、柳編、長毛兔三大產業大放異彩。淮河特產“淮王魚”享譽海內外,浮山八大景(仙人洞、釣魚台、蓮花池、仙牛腳、裂馬縫、飲馬池、風波亭、迎水寺)等令人神往,有待進一步開發。南北朝時期的浮山堰遺址申報省重點文物加以保護。

柳巷是淮河岸邊地名,分為大柳巷和小柳巷,大柳巷位於淮河北岸,屬於今江蘇省泗洪縣,現在叫四河鄉;小柳巷位於淮河南岸,屬於今安徽省明光市,現在叫柳巷鎮。

歷史沿革

明光市柳巷鎮境內有一座歷史遺址——浮山堰遺址,位於淮河三峽之一浮山峽上。古代浮山堰屬於軍事設施,是南北朝時期淮河上修建的攔河大壩,是淮河歷史上第一座用於軍事水攻的大型攔河壩,也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土石壩工程。梁天監十三年(514年),梁武帝蕭衍為奪回被北魏占據的壽陽(今安徽省壽縣),派康絢主持在浮山築壩壅水以倒灌壽陽城逼魏軍撤退,以達到收回壽陽城目的。

據史料記載這淮河上首次攔河工程動用軍民20萬人施工。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今泗洪縣潼河山),相距1600米。從兩端開始填築土方,準備在中間合龍。由於工程選址處於淮河下游,水流湍急,困難重重,浮山堰歷時兩年才最終建成。這個水利工程對魏軍構成了嚴重威脅。蓄水不久,壽陽城即被水圍困,魏軍被迫棄城上山。浮山堰築成後淮河被切斷,上游數百里方圓內內一片汪洋,水位還不斷上漲,幾乎與堰頂持平,隨時都有潰堤危險,下游地區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雖有以水代兵工程,但梁軍一方面對付魏軍的騷擾一方面要設法防洪,要保護浮山堰安全,必須把淮河上游的水分流出去。於是梁軍就利用魏軍怕淹的心理,向魏軍宣傳說梁軍不怕打仗就怕有人把水泄掉。魏軍果然中計,開始鑿山泄水,於是浮山堰水庫就有了兩條溢洪道。其中一條在泗洪縣峰山鄉塔河村前,據說解放初期尚可看到遺蹟。這兩條溢洪道是我國水庫建設史上最早記載。雖然分流溢洪,但浮山堰依然難逃厄運。

在修築浮山堰過程中,梁朝付出了巨大代價。他們從徐、楊二州徵發民夫,每4戶出一人;浪費鐵器幾千萬斤;砍伐大量樹木做木成籠,裝土填河;施工中死人無數。浮山堰的典型之處在於它以進攻敵人開始,卻以害己告終。因其造成的影響巨大,所以記載最為詳細,也就為後人了解當時的情況提供了有利條件。浮山堰工程的規模在當時是舉世無雙的,據估算,其主壩高30—40米,形成的水域面積估計約有6700多平方公里。總蓄水量在100億立方米。浮山堰主副壩填方約200多萬立方米。這幾項指標在當時都是世界第一位。壩高往往是水利工程技術水平最直接的表現。國外的土石壩至12世紀才突破30米高度,比浮山堰晚了600多年。浮山堰的建成還突出反映了古代中國人民驚人的力量和氣概。限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和人們對自然認識的深度,浮山堰只存在了短短4個月就被大水無情衝垮,但它在世界水利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具有長遠借鑑意義。

故事傳說

傳說,大柳巷和小柳巷的來歷就源於世界先例浮山堰工程,這裡有一段傳奇故事。

梁武帝開始派材官祖恆、水官陳承伯二位將軍負責此項工程。祖、陳二位受命後,前往浮山峽實地察看地形,一致認為這裡淮河水面狹窄,且淮水漂疾洶湧,沿岸沙土鬆散,難以壘堰,強硬築堰是勞民傷財之舉,工程合攏無期,成功無望。為此他們力勸蕭衍放棄築壩計畫,另謀他策。梁武帝蕭衍一聽大怒道:“滴水可成墒,鍬土可成山,自古有兵來將擋,水來土堰之說,豈有築不成壩的道理,分明是二位存有異心,想壞我大事。”蕭衍為表築壩決心,杜絕再有人提出反對意見,就命令左右衛兵將祖、陳二位捆綁起來,斬首示眾。殺了祖、陳二將後,再也沒有人敢提出反對意見了。

因蕭衍奪取壽陽心情非常迫切,一意孤行,手下將領只得聽命,他們從徐州、揚州一線徵集民夫,每20戶抽5人,共徵集民夫15萬多人,加上5萬多士兵達20多萬人。民夫們不論是酷暑嚴寒,晝夜不停地挖土壘壩。隨著壘壩合攏的接近,河水越長越高,越來越兇猛。一籠籠土石傾倒下去,很快就被洶湧的河水衝到數十丈之外。1600米大壩幾個月就完成了,而幾十米缺口卻長時間無法合攏。

於是有人獻計,用鐵鑄成巨形大鍋,鍋內裝進土石,沉入水底,可擋住河水。蕭衍覺得可行,立即派人調集生鐵十幾萬斤,鑄成鐵鍋沉入水中,很快就被衝到下游,結果仍然無濟於事,洶湧的河水如同猛獸,滔滔東去,不聽控制,無法馴服。

梁武帝蕭衍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整天焦躁不安,食不甘味。蕭衍脾氣越來越壞,為了儘早合攏圍堰,實現自己軍事策略,常常親自上堤監工,辦法想了一個又一個,負責工程的大臣被殺了一批又一批,稍有不順眼的就斬首拋入河中,但依然不能奏效。

時值天寒地凍,民夫終日勞累,吃不飽,睡不好,累死、凍死、餓死、病死的成千上萬,不計其數,死了就被扔進河水裡,家人連屍首都找不到,許多父母失去兒子、妻子失去丈夫、小孩失去父親,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慘不忍睹。

這時工地上有兩個工匠,是一對孿生兄弟,哥哥叫大柳相,弟弟叫小柳相,看在眼裡,痛在心裡,他倆覺得這樣下去也不是事兒,會有更多的財產浪費在大壩上,會有更多的民夫死在這項工程上。為保護其他民夫,便主動向蕭衍請纓,願獻出生命,跳入合攏處,釘成“井”字形木樁,迅速填進土石,促使大壩合攏,早日完成浮山堰工程。

蕭衍想不出更好的辦法,就死馬當著活馬醫,採納了他們的建議,火速派人砍伐樹木,開山採石,一切準備妥當,柳氏孿生兄弟每人抱著兩根長長的木樁義無反顧地跳入兇猛的河中。只聽“咚”的一聲巨響,人們看見大柳相、小柳相跳下去一瞬間,身體突然變大,重重的砸了下去,牢牢地堵在大壩中間缺口之上,猛如蛟龍的淮河水不僅突然斷流,竟然調轉水頭向回衝去,四根粗大木樁深深扎進大壩缺口泥中。岸上眾多民夫和士兵趁著這個空檔,拚命將將事先準備好的樹樁石塊、土袋子迅速填進壩口,不一會大壩合攏了,擋住了水流。大柳相、小柳相也被埋在的土石之中。時間正好是梁天監15年(公元516年)4月10日,歷時整整18個月的浮山堰工程終於宣告完成。

大家都認為是大柳相、小柳相這對孿生兄弟的壯舉感動了上蒼,才讓淮河水一時斷流的,是大柳相、小柳相救了他們,要不是大柳相、小柳相用生命堵住缺口,還要有許多民夫死在工程上。為了感激大柳相、小柳相,為了彰顯大柳相、小柳相兄弟義舉,讓後人世世代代記住大柳相、小柳相的恩德,大家自發在沿壩栽上了許多柳樹,以示永久紀念,並把泗洪沿河的一個村子叫大柳相,浮山向東沿河的一個村莊叫小柳相。

後來這個地方遍地是柳樹,成為當地一道靚麗的風景。一排排,一行行柳樹,就象街巷,因為諧音,人們叫著叫著就就把大柳相、小柳相叫成了大柳巷、小柳巷了。大柳巷、小柳巷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了淮河岸邊較大的集鎮和渡口。泗洪的大柳巷改叫四河鄉,明光的小柳巷已成為柳巷鎮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