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柳園村通過夯實民眾基礎和加大硬體建設,進一步加強了村黨組織建設,充分調動了全體黨員和村民參與家鄉建設的熱情。2007年,柳園村榮獲“先進基層黨組織”譽稱號。
柳園村在改善了辦公條件後,增加了服務功能、提高了服務質量,最佳化了村整體幹部素質,打造了一支文化程度高、年齡輕、工作能力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幹部隊伍。該村正向著更高的標準大步邁進。
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本地屬宋國,置銍邑,邑址在今臨渙集。戰國時期,本地屬楚國。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設36郡,縣境分屬泗水郡的相縣、銍縣、蘄縣、符離縣。泗水郡及相縣治所均在相城(今淮北市鐘樓柳園村)。
西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改泗水郡為沛郡,相、銍縣未變。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封大將居翁為相城侯,沛郡改為侯國。宣帝地節元年(公元前69年)本地東部屬彭城郡,其餘屬侯國。後侯國又改稱沛郡。
三國時期,曹魏遷沛國治所至沛縣(今江蘇省沛縣),本地分屬魏豫州譙郡的相、銍、竺邑、蘄和符離5縣。
西晉時,沛國治所復遷相城。本地分屬豫州沛國之相縣、竺邑縣、符離縣和譙國之銍縣、蘄縣。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本地屬徐州沛郡之相、竺邑、符離和譙郡之銍、蘄5縣;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置臨渙郡,治銍城,本地分屬譙州之臨渙郡、蘄城郡。東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析臨渙郡置白撣縣和渙北縣,白撣縣治所在今百善南,渙北縣治所在今柳孜集南秦古城村。本地分屬沛郡相縣、蘄城郡蘄城縣、臨渙郡白撣縣和渙北縣。北齊天保元年(公元 550年),復置竹邑縣,治所在竹邑城;廢臨渙郡和渙北縣,置臨渙縣,治銍城。武平三年(公元572年)本地分屬彭城郡承高縣、蘄城郡蘄城縣、睢南郡竹邑縣、符離縣,譙郡臨渙縣、白撣縣。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竹邑縣併入符離縣。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白撣縣併入臨渙縣,本地分屬譙郡臨渙縣和彭城郡蘄縣、符離縣、蕭縣。
唐初(公元618年),本地分屬徐州之符離縣、蘄縣和亳州臨渙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符離縣置諸陽縣,治所在今趙集山西村。元和四年(公元809 年),析徐州之符離縣、蘄縣和泗州虹縣置宿州,本地分屬宿州符離縣、蘄縣和亳州臨渙縣。九年臨渙縣改屬宿州,本地分屬宿州之符離縣、臨渙縣、蘄縣。
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63年),分屬淮南東路宿州之臨渙縣、符離縣、蘄縣。南宋時,長淮以北淪為金,本地分屬金南京路宿州之符離縣、臨渙縣、蘄縣。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撤臨渙、符離、蘄縣3縣,轄地併入宿州。本地屬河南行省歸德府宿州。
明、清本地無縣建置,屬宿州。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改宿州為宿縣,本地仍屬宿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