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尼斯堡戰役
1945年4月6—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白俄羅斯第3方面
軍在紅旗波羅的海艦隊配合下,在東普魯士戰役過程中實施的進攻戰役。戰役企圖是從南北兩面,向柯尼斯堡(1946年起改名加里寧格勒同時實施向心突擊,以圍殲德軍集團。按照方面軍司令、蘇聯元帥華西列夫斯基的決心,第43(司令為別洛博羅多夫中將)、第50集團軍(司令為奧澤羅夫中將),近衛第11集團軍(司令為加利茨基上將)和第39集團軍(司令為柳德尼科夫中將)的基本兵力,集中於各狹窄突破地段。為了牽制德軍澤姆蘭集團,計畫從柯尼斯堡以北地域向皮勞(1946年起改名波羅的斯克)實施輔助突擊。炮兵和航空兵在柯尼斯堡戰役中起了重要作用。空軍第18集團軍(司令為空軍主帥戈洛瓦諾夫)的航空兵兵團(遠程航空兵)和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戈沃羅夫)、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羅科索夫斯基)的航空兵,被調來同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所屬空軍第1(司令為赫留金空軍上將)、第3集團軍(司令為帕皮溫空軍上將)一起對陸軍實施空中支援。紅旗波羅的艦隊應在戰役過程中襲擊德軍交通線,以航空兵突擊和炮兵火力配合軍隊進攻。
德軍統帥部使柯尼斯堡在完全孤立的條件下做好了長期防禦的準備。市內有地下工廠、兵工廠和倉庫。要塞的防禦體系,由外層防御圍郭(在1月份幾次戰鬥中已被蘇軍突破)和三道陣地組成。第一道陣地距市中心6—8公里,包括2—7條有交通壕的塹壕和大量防坦克障礙物、15箇舊堡壘及其他防禦工事。第二道陣地構築於市郊,由適於防禦的磚石建築物、設定於交叉路口的街壘以及永備發射點和布雷地段組成。第三道陣地沿舊城界構築,依託9個老式堡壘。守衛柯尼斯堡的有4個步兵師、若干國民衝鋒隊獨立團和獨立營。其編成內共約13萬人、近4000門火炮和迫擊炮、108輛坦克和強擊火炮。蘇軍人數與德軍大致相等,但火炮比德軍多0.3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多4倍,航空兵多13倍。
在開始強攻柯尼斯堡前,方面軍炮兵在紅旗波羅的海艦隊所屬鐵道炮兵參加下,四天內對德軍永備發射工事進行了破壞。在此期間,航空兵由於天氣不適於飛行而未行動。4月6日,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在進行一個半小時炮火準備並實施航空兵突擊後發起進攻。德軍進行了頑強抵抗。但蘇軍勇猛前進。至日終前,第39集團軍已楔入德軍防禦4公里,並切斷了柯尼斯堡—皮勞鐵路。第43、第50集團軍和近衛第11集團軍突破了第一道陣地,直逼市區。第43集團軍部隊首先突入柯尼斯堡。隨後幾天,進攻加快速度進行。天氣的明顯好轉使航空兵能夠全力出動。4月7日晝間,該市西南區和西區遭到了密集的空中突擊,德軍在這兩處扼守一條溝通柯尼斯堡守軍與澤姆蘭半島軍隊聯繫的狹小走廊。蘇軍航空兵在一天的戰鬥中共出動4758架次,向德軍投擲了1658噸炸彈。至4月8日日終前,蘇軍攻占了該市港口、鐵路樞紐和許多軍工目標,割斷了要塞守軍與澤姆蘭半島軍隊的聯繫。這天,蘇軍統帥部派出軍使敦促守軍放下武器。但德軍繼續抵抗。4月9日晨,第43集團軍打破了守軍一些部隊西逃企圖。德軍坦克第5師由澤姆蘭半島向柯尼斯堡實施的相向突擊也未得逞。在蘇軍炮兵和大約1500架飛機對殘存的抵抗樞紐部進行密集突擊之後,近衛第11集團軍對市中心的德軍發起衝擊,於4月9日21時迫使要塞守軍投降。
點評:此戰,共消滅德軍官兵約4.2萬人;俘獲約9.2萬人,其中軍官和將軍近1800名;繳獲火炮2023門、迫擊炮1652門、飛機128架。戰役的勝利,是通過地面軍隊、航空兵和艦隊的共同努力取得的。黨政工作對取得勝利起了巨大作用。隨著柯尼斯堡的陷落,普魯土軍國主義的堡壘被拔除了。為了紀念柯尼斯堡附近取得的勝利,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發了“攻克柯尼斯堡”獎章,授予所有參戰人員。約200名軍人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98個部隊和兵團榮獲“柯尼斯堡”稱號。
柯尼斯堡市名
加里寧格勒(Калининград),舊稱“哥尼斯堡/柯尼斯堡”(Königsberg)或“哥尼斯貝格/科尼斯貝格”。是個位於波羅的海海岸的俄羅斯海港城市,原東普魯士(普魯士王國的省份之一)的首府(康德的家鄉),在維斯瓦灣東岸,西距加里寧格勒灣48公里,有運河相連。
加里寧格勒同時也是該城市周圍、被稱為加里寧格勒省(Калининградская область)的俄羅斯外飛地(Exclave)之首府。人口38.5萬(1985)。建於1255年。原屬德國東普魯士,1945年根據波茨坦會議的決定將哥尼斯堡連同東普魯士一部分地區劃歸蘇聯,次年改今名。鐵路樞紐。俄羅斯重要遠洋漁業基地。工業以車輛製造、船艦修造、道路機械及魚類加工為主,還有木材加工廠和紡織廠。有數所大學、大西洋漁業和海洋研究所。加里寧格勒省位於今日的波蘭北方、立陶宛西南,與俄羅斯本土並沒有連線,是個孤立在俄羅斯境外的特殊地區。
②州名。舊稱“哥尼斯堡州”。在俄羅斯最西端。西臨波羅的海,北、
面同立陶宛為鄰,南接波蘭。面積1.51萬平方公里,人口84.1萬(1985)。俄羅斯人約占十分之七以上,余為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等。首府加里寧格勒。大部為平原,僅西南邊境有丘陵。受海洋影響,氣候濕潤,年降水量600-700毫米。1月平均氣溫-9℃,7月17℃。土壤以灰化土為主。礦藏有石油、褐煤、泥炭等。原為德國東普魯士的一部分,1945年劃入蘇聯的俄羅斯,1946年建州。工業以魚類加工、木材加工、機械製造(電鏟、列車車廂、紡織機械、農機等)為主。種植業不發達,唯亞麻種植較多。畜牧、家禽業重要。主要城市還有波羅的斯克、蘇維埃斯克等。 尼斯堡與其周邊的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戰敗之後被當時的蘇聯併吞,劃分為俄羅斯的一個行省。1946年時蘇聯總理加里寧(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Калинин)過世,為了紀念他,蘇聯將哥尼斯堡改名為加里寧格勒,而周遭區域也變成今日的加里寧格勒省。1990年代蘇聯瓦解,原本的加盟共和國立陶宛、拉脫維亞與白俄羅斯紛紛獨立,使得加里寧格勒與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之間失去了實體的領土相連,而變成今日的孤立狀態。
1.地理位置
加里寧格勒州是俄羅斯聯邦最小的州,它位於俄羅斯的西部邊境,有著與其它地區相比獨特的地理狀況。加里寧格勒州南鄰波蘭,東北部和東部與立陶宛接壤。從加里寧格勒到華沙距離為400公里,到柏林、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的距離均在600公里左右。
在加里寧格勒州的西部及西南部環繞著波羅的海和波羅的灣。該州的領土多為低平原,在東南部是波羅的壠崗(高度為231米)。
境內主要的河流有涅曼河、普列戈利亞河。在該州境內還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湖泊100多個,還有許多沼澤地。
加里寧格勒州的氣候由海洋性氣候向溫帶大陸性氣候逐漸過渡。一月份平均氣溫在零下3℃~5℃之間,七月份的平均氣溫在15℃~17℃之間,年降水量約為700毫米左右。境內土壤多為灰化土和草皮灰化土。
領土及行政區劃
加里寧格勒州是1946年4月7日根據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最高蘇維埃主
席團“關於成立柯尼斯堡州並歸屬於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命令成立的。同年的7月4日,柯尼斯堡市改名為加里寧格勒市,州也同樣更名為加里寧格勒州。該州的領土面積為1.51萬平方公里,其中1.33萬平方公里的面積為陸地。州內的行政單位數量有13個區、8個州屬市、14個區屬市、5個市內區、5個城鎮、97個行政農莊。
州的首府是加里寧格勒市,成立於1255年,從莫斯科市到加里寧格勒市的距離為1289公里。其它州屬城市有:波羅的斯克市,建於1686年;古謝夫市,建於1724年;涅曼市,建於1288年;斯韋特洛戈爾斯克市,建於1258年;斯韋特雷市,建於1640年;蘇維埃茨克市,建於1288年;切爾尼亞霍夫斯克市,建於1336年。
州內的主要城市有加里寧格勒市、蘇維埃茨克市、切爾尼亞霍夫斯克市、波羅的斯克市。
柯尼斯堡人口
2003年加里寧格勒州共有人口92.09萬人。在加里寧格勒州居民的民族構成中,俄羅斯族占78.5%,白俄羅斯族占8.5%,烏克蘭人占7.2%,立陶宛人占2.1%,波蘭人占0.5%,韃靼人、莫爾多瓦人和猶太人占0.4%,楚瓦什人占0.3%,亞塞拜然人占0.2%,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占1.5%。
二、主要經濟部門
柯尼斯堡工業
加里寧格勒州工業的基礎領域有機械製造業(生產自卸車廂、電工設備、起重運輸設備、紙漿造紙設備、食品設備、天然氣工業設備、船舶維修設備等),紙漿造紙工業,食品業(其中包括漁業),以及輕工業。此外州內還有琥珀開採加工業。
州內的主要工業中心有加里寧格勒市、蘇維埃茨克市、切爾尼亞霍夫斯克市、古謝夫市、涅曼市。港口有加里寧格勒和波羅的斯克。
在加里寧格勒州的工業結構中,漁業占工業總產值的40%,紙漿造紙業占30%,各種類型的機械製造業占30%。
柯尼斯堡農業
加里寧格勒州的農業生產主要領域為奶肉畜牧業,家禽飼養業和養獸業十分發達。
③俄羅斯莫斯科州城市。西南距莫斯科22公里。是莫斯科近郊生活區建築設施完善的衛星城之一。人口14.3萬(1985)。1928年建鎮,1938年建市,1960年同科斯季諾合併。列寧曾在此居住,設有列寧故居陳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