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燈

流傳在山西省天鎮縣境內的“查燈”,是一種傳統的地方色彩濃郁的小型鄉村民眾文化活動形式,民眾喜聞樂見。解放後,隨著現代文化形式的發展,“查燈”受到冷落。但在一些村莊,仍然在傳承著這一活動,表現了她頑強的生命力。

活動組織

查燈,是正月十五鬧元宵的一種民間活動,查的是元宵節的燈。查燈要素構成,一般有執事(引路入戶收集酬謝品的)、燈手(隊前打燈籠的)、馭手(攏大畜籠頭的)、燈倌(指揮隊伍,並說燈訣的)、守護(在大牲畜左右,預防踩踏或踢尥觀眾的)、鼓手(打鼓、敲鑼、鈸鑔等)和秧歌隊抑或蹺子隊,雜差(背鼓的、專門響炮的等),總約20人至30人,小村莊則10人上下,組成一個比較完整的表演實體。樂隊樂器有鑼、鼓、鑔、嗩吶,甚至笙,以鑼、鼓、鑔最為基本,道具無成規,因村而宜。

人物形象

“查燈”成員化裝無定格,一般燈倌、燈姆和秧歌隊員均化裝。燈倌化裝,平川一般本色臉,只在衣著上變換;燈姆,只有水桶寺等部分村莊有此腳色,頭匝頭巾或“頭帕”,耳上系紅尖辣椒或手工假耳環等,上身穿花衣或婦女對襟衫等,為丑角類扮相;秧歌隊或高蹺隊開臉譜,多扮故事人物,道八仙中的“何仙姑”“鐵拐李”“曹國舅”,《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白蛇傳》中的白娘子、小青、許仙,日常的“秀才”“財東”等。

表演過程

“查燈”表演,因是在農曆正月十五這個極富民族傳統特色的節日裡進行,有著特殊意義。表演時間,十五晚天黑認燈後展開。村子大,則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三天,抑或組織兩班人馬,同一天晚上進行。四五百戶的大村查燈,二三十戶的小村也查燈;平川區查,山村也查。因大因小、因山因川,又因燈倌和村莊地形氣候、習俗等因素,隊伍大小,燈倌扮相,樂器、道具採用等不一定相同,而“乾說硬喊”的主韻不變。

查燈前,村內各戶都有準備,大門口、家門口要掛一兩盞紅燈,大門口還要點一堆旺火。查燈隊來到後,一般戶院較小,則在大門外活動。燈倌騎騾子上,把扇子一揮,鼓樂隨即停止,燈倌則開始說吉祥、吉慶的順口溜(叫燈訣)。燈倌每喊一句,查燈的其他隊員和觀看的人們,就在句末尾呼應一聲“吭”!一人喊,十多人甚至幾十人一齊回響,“吭——”這么一聲,有男有女,有大有小,有細小的,有奶氣的、蒼老的,有渾厚的,眾人眾聲,眾口眾韻匯成一個“吭”聲,十分地雄壯和有氣勢。這樣,一戶接一戶地查燈,一戶接一戶地歡樂。最後,全村查完,兩隊人馬碰頭,匯合後,要進行下馬的結束儀式,即燈倌各說“下馬訣”後,相互禮讓下馬。之後響大炮三聲,附以小鞭炮等,向村人通告,查燈結束。

查燈每進一戶,燈倌都要盡情發揮,將美好的祝福和希望從口中說出,說得主家喜洋洋,說得觀眾樂陶陶。如進“二六娃”家,知道他攢了錢,買了彩電,準備娶媳婦,出口便說:“二六娃,錢太多,少說也拉二火車,一次買了二個數字鍋,今年要娶哪個俊老婆!”道出了村民純樸的發財致富心情和憨實的以娶妻為成家立業志向的表白,同時也顯示了村民誇張的智慧。即使查燈隊在兩隊接頭、下馬不查時,兩位燈倌都要說燈訣。諸如:“鞭炮三起鑼鼓響,感謝鄉親來捧場,現在查罷要下崗,明年有緣再登場!”

燈訣,有時也對被查戶的缺點加以善意巧妙的針砭。這村“二瑞英”愛喝酒,有時過量,燈倌到他家則說:“人緣好,性子帥,二斤白酒喝不醉;二嬸性情真不賴,子弟個人有出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