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文名稱( chinese )→ 查摩西斯龍
其它中文名稱( chinese[other] )→ ...
拉丁文學名( name )→ zalmoxes | zalmoxis
發音( pronounced )→ ...
含義( meaning )→ 屬名:查摩西斯(zalmoxes)乃畢達哥拉斯(580?-500?bc,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的奴隸。
原始含義:達西亞(dacia) [古羅馬尼亞的稱呼]的地穴
目( order )→ ornithischia 鳥臀目
亞目( suborder )→ genasauria 頜齒類
cerapoda 角足龍類
ornithopoda 鳥腳亞目
類(infraorder)→ euornithopoda 真鳥腳類
iguanodontia 禽龍類
科( family )→ rhabdodontidae 凹齒龍科(新確立)
屬( genus )→ zalmoxes 查摩西斯龍
模式種( type species )→ z.robustus
(原柵齒龍m. robustus 凹齒龍 r. priscus)
其它種( other species )→ z. shqiperorum
錯誤歸屬種( misassigned species )→
時代( period )→ 白堊紀晚期 late maastrichtian
分布( found in )→ 羅馬尼亞西部的特蘭西瓦尼亞哈特茲哥(hatzeg)盆地
發現地層( stratum )→ ...
食性( diet )→ 雜食
典型狀態( length up to )→ 長4.5米
推測體重( mass )→ ...
發現者( discoverer )→ 諾普喬(franz baron nopcsa) 1902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weishampel,d. b.,c.-m. jianu,z. csiki & d. b. norman,2003
物種學史
在1899年,法蘭茲·諾普喬(Franz Nopcsa)將發現於特蘭西瓦尼亞(羅馬尼亞西部)的許多化石,建立為柵齒龍的一種,強壯柵齒龍(Mochlodon robustum),種名意指它們的粗壯體型[1]。在1915年,諾普喬將其改歸類於凹齒龍的一種,強壯凹齒龍(Rhabdodon robustum)。在1990年,喬治·奧利舍夫斯基(George Olshevsky)將種名修改成“robustus”。
在2003年,大衛·威顯穆沛(David Weishampel)等人將強壯凹齒龍建立為新屬。模式種是強壯查摩西斯龍(Z. robustus)。屬名演變自當地中古時代民族蓋塔人的冥神扎爾莫克西斯(Zalmoxis)。正模標本(編號BMNH R.3392)是一個右齒骨。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骨頭被歸類於查摩西斯龍,只缺乏手掌、腳掌、尾巴末端等部位的化石。化石發現於羅馬尼亞Sânpetru組地層,地質年代約為馬斯特里赫特階晚期[2] 。
同樣在2003年,大衛·威顯穆沛等人將同樣發現於羅馬尼亞的一些化石,建立為第二個種,什其佩里亞查摩西斯龍(Z. shqiperorum)。種名演變自阿爾巴尼亞人的自稱“什其佩里亞”(Shqiperia),因為法蘭茲·諾普喬也是阿爾巴尼亞民俗、民族學研究專家。正模標本(編號BMNH R.4900)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此外,大衛·威顯穆沛等人將查摩西斯龍歸類於凹齒龍科。
另外在2005年,奧地利也發現了相關化石,原先被編入於柵齒龍,之後被歸類為查摩西斯龍的未命名種(Zalmoxes sp.)。有研究人員指出,如果根據這些化石,證實柵齒龍、查摩西斯龍是相同動物,較早命名的柵齒龍將擁有優先權[3]。
形態特徵
查摩西斯龍是種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龍,而體型粗壯,頭部呈三角形,具有喙狀嘴、短頸部。強壯查摩西斯龍的體型較小,身長約2到3米。什其佩里亞查摩西斯龍的體型較大,身長約4到4.5米。根據法蘭茲·諾普喬的推論,這是因為島嶼環境隔離而造成的侏儒物種。
而在這些迷人的化石裡面,鳥腳類最為引人注目,其中一具標本,在1902年,被匈牙利古生物學家諾普喬(franz baron nopcsa)描敘為柵齒龍(m. robustus),後來被鑑定為凹齒龍(r. priscus),其模式標本在晚白堊紀的法國南部與西班牙北部被發現。如今柵齒龍(m. robustus)被重新確認為查摩西斯龍。
生存年代
查摩西斯龍 生活在距今7000萬年 ~ 65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
分布範圍
查摩西斯龍發現地點是歐洲,羅馬尼亞,奧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