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柔術,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一朵藝術奇葩,它正式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成熟於隋代,唐代進入宮廷,漢代百戲曾經一度鼎盛。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正式命名為雜技柔術,她與中國的戲劇藝術一樣,門派、品種繁多,民族文化底蘊深厚。
中國的柔術淵源流長,在漢代已經成為招徠胡人的節目,其柔術表演有 反弓 和倒挈面戲.反弓是演技者向後反弓腰背,以手掌和腳掌據地成弓形之狀。與倒立相輔相成的反弓,是在倒立的同時,利用柔軟的腰肢,將兩足彎曲向前,它與直體倒立有區別,它更重視的是形體的柔美。濟南無影山出土的西漢雜技俑,其中一俑正折腰反弓下地,另二俑正在倒立,雙足彎曲向前,展現他們的柔軟腰腿功。遼陽棒台子屯古墓壁畫中繪有一女童在黑漆宋彩細腰鼓腔式木台上作反弓表演。小演員雙足立在小台邊,身向後仰,雙手也向後翻轉,把雙手支撐在小台上,構成反弓的形式。山東蒼山縣漢墓畫像石中有柔術倒立反弓銜壺的形象,與今天柔術中三道彎技巧很相似,體現了漢代柔術的技巧已達到相當高超的程度。倒挈面戲是難度較大的柔術動作,它要求技人的頭從身後彎曲置於兩足之間,用雙手握住足脛,整個身體團成圓球,對表演者柔軟性的要求就更高了。在漢初還是一種難度大,比較新奇的雜技節目,被列于樂府,用於招徠胡人。西漢早期山東無影山雜技俑中也有一俑在做倒挈面戲的表演,說明民間藝人有的已經掌握了這一技藝。
柔術軟功表演
柔術軟功屬於雜技項目的一種,需經長時間的軟功訓練才能完成。柔術軟功強調演員身體的柔韌極限來完成一系列的高難度,驚險,抒情,或優雅的表演。藉助著不同道具,如今柔術軟功的節目已有了多個分支。例如;《叼花》,《滾燈》,《轉毯》等等 。
區別
與其他柔術的區別
目前在世界上有多種運動都被稱為簡稱為柔術,例如:巴西柔術。這導致“柔術‘本詞的定義得到混淆。“柔術軟功”在此特指雜技里的表演項目之一。
與舞蹈的區別
柔術軟功和舞蹈都需要經歷軟功(柔韌性)訓練作為兩者的基礎。柔術軟功強調用身體擺出柔韌極限的動作。舞蹈雖然也需要軟工的訓練但強調的則是通過舞者們柔韌的肢體敘事。
訓練
柔術軟功與其他已柔韌性為基礎的表演——例如;舞蹈和體操——必須經歷軟功的訓練作為基礎。但柔術軟功則需要更大強度的訓練來達到高難度的表演。由於柔術屬於雜技的一部份,演員的訓練年齡會與雜技訓練年齡相似, 會從少年時期開始訓練。從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的招生問答中可以得知雜技的理想訓練年齡為8 -12歲,基本訓練時長為6年,周六仍需訓練且沒有暑假 。不經如此,在畢業之後演員們人人需要日常訓練來維持自身的柔韌性。由此導致柔術演員有著年輕的退修年齡 。
服裝
柔術軟功屬於雜技一類的表演。根據演出內容的不同,服飾會和其他雜技節目一樣需要定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