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北緯39°07′43″-39°27′23″,東經118°12′12″-118°43′16″。縣境版圖形狀近似三角形,但邊界線不整齊,與鄰縣互嵌,西北部的第六農場幾乎被丰南縣、灤南縣環繞,東部的第九農場被灤南縣屬地分切,成為飛地。海岸線長9.1千米。東西廣45千米,南北袤37千米,縣界周長136千米,面積725平方千米,人口14萬; 柏各莊農場轄11個分場:一分場、二分場、三分場、四分場、五分場、六分場、七分場、八分場、九分場、十分場、十一農場。
地形氣候屬東部季風區溫帶半濕潤地區,大陸性季風特徵顯著。
歷史沿革
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華北駐屯軍為補給糧秣,從1941年開始,在今第一農場境域建立"華北墾業股份有限公司灤縣農場"。1945年侵華日軍投降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府冀熱遼區第十七專署,接收了華北墾業股份有限公司灤縣農場,更名為冀熱遼區第十七專署解放農場,同年底改稱冀東區第十七專署解放農場。1946年5月,冀東區第十七專署改為第十三專署,第十七專署解放農場隨稱第十三專署解放農場,同年底曾一度被軍隊占領。1948年,該地再次解放,原第十三專署解放農場由灤南縣人民政府接管,改稱灤南縣解放農場。1949年7月,灤南縣解放農場收歸華北局農業部,改稱華北局農業部津沽區農墾管理局柏各莊區農場。同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接收了柏各莊區農場,改名為渤海區農墾管理局柏各莊區農場。1951年7月,柏各莊區農場改稱柏各莊合作農場。1953年1月,柏各莊合作農場下放給河北省管理,又改稱河北省柏各莊合作農場。1954年2月,柏各莊合作農場更名為柏各莊機械農場。
1955年底,經國家計畫委員會、建設委員會批准,河北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在灤縣南部地區建立大型國營農場,並借用沿海較大村鎮----柏各莊之名,定稱"河北省柏各莊農場",隸屬河北省農業廳。1956年1月正式動工興建,農場性質為全民所有制農墾企業,兼有部分地方行政職能。農場設總場場部,初轄4個分場。1958年基本完成建場任務。1959年10月21日,經河北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柏各莊農場改為唐山市柏各莊區,建立了區政府,隸屬唐山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6月,撤銷唐山市柏各莊區建制,恢復國營柏各莊農場,接受唐山專署和丰南縣雙重領導。1963年5月柏各莊農場黨委改歸唐山地委領導,行政業務歸河北省農墾局領導。1968年6月18日,經河北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河北省國營柏各莊農場改為河北省柏各莊農墾區,行使縣一級權力。1982年12月26日,河北省農墾局[80]冀墾字第53號文批准,在柏各莊農墾區建立“河北省墾豐農工商聯合公司”,與柏各莊農墾區實行一套人馬,掛兩塊牌子。
1982年9月22日,國務院發出[82]國函字211號檔案,正式批准柏各莊農墾區改建唐海縣。1985年1月1日,撤銷“河北省墾豐農工商聯合公司”,唐海縣實行縣管農場體制,仍保留“國營柏各莊農場”名稱。唐海縣 是在河北省國營柏各莊農場基礎上建立的農墾體制縣。
經濟建設
“十五”時期,柏各莊農場 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9616萬元,比“九五”時期增長59.2%,特別是2005年,農場抓住各種機遇,加大投入力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06287萬元,比上年增長84.5%,為增強綜合經濟實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5年GDP總量預計可達28.5億元,比上年增長15.5%,比2000年增長83.7%,年均遞增12.7%,第一、二、三產業比重由2000年的45.5:22.5:32.0調整為35.4:33.2:31.4;人均GDP超過2萬元(合2500美元)。曹妃甸工業區開發建設和冀東油田增產擴能拉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開闢了新的稅源,2005年全部財政收入達到2.46億元,比上年翻了一番,比2000年增長2.8倍,年均遞增30.3%。 曹妃甸港口及工業區建設,給柏各莊農場服務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使農場服務業駛入快速發展的軌道。2005年農場服務業實現增加值89391萬元,比2000年增長86.3%,年均增長13.1%;註冊登記服務業單位個數為3424戶,比上年增加1277戶,增長59.5%;征繳稅費4565萬元,比2000年增長81.2%,年均增長12.6%,吸納從業人員20797人,比2000年增長7.5%。港口建設對農場服務業的拉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交通運輸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餐飲業,道路運輸晝夜不停,批零貿易繁榮興旺,住宿、餐飲更是火爆異常。2005年末三個行業註冊登記服務業單位個數為2739戶,比上年增加844戶,增長44.5%;2005年完成增加值46276萬元,比2000年增長122.2%,年均增長17.3%,占全場服務業的51.8%;征繳稅費4057萬元,比2000年增長129.9%,年均增長18.1 %,占全場服務業的88.9%。
農業建設
柏各莊農場經過50多年的發展與創新,到上世紀末,形成了水稻36萬畝,海、淡水養殖各7萬畝的“三足鼎立”的水上農業格局,優質稻米、東方對蝦及淡水產品名揚海內外。2000年開始的連續乾旱,給農場農業帶來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農場積極採取一系列措施應對大自然的嚴峻考驗。一是認清水資源日趨短缺的大趨勢,從建設臨港經濟強場及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2000年至2005年期間投資近1.2億元實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資2222萬元建設平原水庫四座,占地面積23500畝、蓄水能力2884萬立方米;投資9853萬元實施了農田改造、土地整理等工程,提高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二是走結構調整之路,根據水情及土地現狀,科學安排種植業布局,玉米、棉花、大豆、設施農業等旱作農業發展迅速,保持了農業生產的平穩增長。三是大力實施農業“三新”工程,種養新品種、新模式、新技術的推廣套用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四是加快發展畜牧養殖業,通過加強畜牧園區建設,實現畜牧養殖的標準化生產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畜牧養殖業的發展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2005年水稻播種面積25.5萬畝,旱作面積9.7萬畝,海水養殖面積6.3萬畝,淡水養殖面積13.5萬畝,設施果菜大棚5439個,占地5535畝,工廠化養殖7.3萬平米,畜牧園區達72個;魚蝦混養、蜇蝦混養等立體養殖模式都取得了成功的經驗,海參、舌鰨、菊黃豚等新品種引進、試驗也取得了積極的進展。2005年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 19.2億元,比2000年增長78.8%,年均遞增12.3%;農、林、牧、漁及農林牧漁服務業比重由2000年的21.1:0.2:13.1:40.5:25.1調整為2005年的24.4:0.2:19.2:34.5:21.7,五年間畜牧業比重提高6.1個百分點。
城鎮新貌
“十五”時期,柏各莊農場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的原則,不斷完善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取得了的豐碩成果,城建投資累計9.41億元,是1991年—2000年投資的7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較大進展。組織實施了建設大街、墾豐大街、光源路等16條道路的續建、改建、翻修和延伸,總里程達27公里,形成“4橫4縱”的快速交通框架;新建大型熱力站3座,城區總供熱能力達到52萬平方米,是“九五”末的6.5倍;新建日供水能力2萬噸自來水廠一座,輸配水管網總長度76.5公里,比“九五”末增加25.8公里,實現了24 小時供水,供水普及率達100%;城市排水功能逐步加強,環衛設施得到改善。城市房地產建設較快發展。“十五”時期,城區住宅投資4.62億元。通北小區、海韻花園、海龍花園、四季華庭、文苑花園,一個個現代化的居民小區相繼建設,總建築面積達51.53萬平方米。市容市貌明顯改觀。昔日封閉的公園改造成開放的廣場,城市休閒環境得到改善;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4%,比“九五”末提高23.3個百分點;高樓錯落有致,街道平坦寬闊,夜晚華燈齊放,在河北1號工程曹妃甸碼頭建設的直接腹地,一個功能齊全、整潔美麗的濱海小城。
教育建設
經濟總量擴大,經濟實力增強,帶來的是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使柏各莊農場人民少有所學,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教育事業。“十五”期間,投資8785.6萬元,用於學校的新建、改建、擴建以及教育裝備的增強,全場教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教學水平顯著提高。全場消除危房1.77萬平方米,改擴建和新建校舍6.25萬平方米;不斷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國小計算機擁有量達到1:38,國中計算機擁有量達到1:18;信息技術教育水平顯著提高,全場實現了“校校通”,到2005年底, 48所學校開通遠程教育系統。2005年,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均達100%,國小畢業生全部升入國中學習,國中在校生年鞏固率達到98.5%,國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的比例達到85%,高考升學率達到85%,升入重點大學的比率達到30.15%。在順利通過省“普九”第三輪複查的基礎上,合理調整學校布局,全場國中國小由2000年的86所調整到52所,其中國小由74調整到42所,國中由12所調整到10所,整合了教育資源,基本形成集中優勢、規模辦學的新格局。
醫療建設
“十五”期間,柏各莊農場用於衛生事業的投資達到2003萬元。一是改善衛生基礎設施條件,完成了縣醫院門診手術樓、曹妃甸分院建設和場鎮衛生院改造等項目,新、翻、擴建面積達1.9萬平方米;二是在成功戰勝“非典”疫情之後,建設疾病防控中心及公共衛生體系,健全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反應機制,公共衛生應急處置能力明顯增強;三是衛生資源進一步最佳化,衛生服務能力不斷增強。2005年末,全場擁有公有制衛生機構15個,村級衛生組織160個,機關、事業單位醫務室7個,形成了以縣醫院為中心,鎮醫院為紐帶,村級衛生組織為延伸的、功能齊全的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路體系。輔以社會辦醫機構113個。全場擁有醫療病床483張,衛生隊伍職工923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814名,每千人擁有醫療病床3.53張、衛生技術人員6.39人,高於唐山市平均水平。社會保障。“十五”時期,柏各莊農場社會保障事業取得長足發展,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推進社會和諧進步發揮了積極作用。“十五”期間,發放救災糧、救災物資折合人民幣450萬元,救濟受災人口12.1萬人次;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625萬元,保障14.4萬人次;發放社會救濟金67.8萬元,救濟因災因病返貧人口897戶、2432人;將原有9家敬老院進行整合為2家,社會福利床位266張,實現50%的五保老人場級集中供養,走在全省前列;全場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人數達到50246人,五年來,積極籌措資金,爭取上級支持,保證了退休金的及時足額發放;農場醫保工作圍繞“用比較低廉的醫療費用,提供比較優質的醫療服務,努力滿足廣大人民民眾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的總目標,開拓進取,使農場的醫療保險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2005年末,參加醫療保險人數達到9795人。對定點醫療保險服務機構,採用計算機現代化管理手段,突出抓好醫療費用和稽核監控工作。2001年到2005年截止已為12.5萬人次支付門診費用885.16萬元,為1176人次支付住院費用631.45萬元,為特殊門診疾病患者支付171萬元,為大病患者支付補充醫療保險75萬元,為育齡婦女支付生育費17.2萬元。門診及住院費用無一拖欠,並實現了醫保基金收支平衡,2005年末,農場醫保基金結餘1433.33萬元。
廣播覆蓋
“十五”時期,柏各莊農場投資660萬元發展有線電視、購置先進的采編設備,全場增加有線電視用戶6000個,農村有線電視發展村隊19個。
整體建設
“十五”時期,柏各莊農場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居環境不斷改善。隨著一個個城建工程的實施,城市功能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進入“住宅功能完善,周邊環境優美,社區服務設施齊全”的高標準住宅小區;以改善人居環境為突破口,以提高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為根本,以“經濟發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實、環境良好”為主要內容的文明生態村試點建設,成為全面小康建設的有效載體,42個試點村道路硬化、街院淨化、村莊綠化,髒亂差的生活環境得到有效治理,呈現出優美整潔的村容村貌。2003年以來共投入資金1940萬元,修建水泥路6.45萬延長米、石渣路5.65萬延長米、植樹7.6萬株,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軟硬體設施均達到了較高標準。2005年,受曹妃甸工業區開發建設的拉動,農場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034.4元,比上年增長20.1%,比2000年增長52.5%,年均遞增8.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274元,比上年增長11.5%,比2000年增長50.1%,年均遞增8.5%。在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經營收入比重由2000年的5.1%提高到2005年的11.4%,工薪收入比重由2000年的81.8%下降到2005年的72.6%,收入構成的變化,折射出城鎮居民擇業觀念發生的變化。社會消費品零售額71033萬元,比上年增長17.8%,比2000年增長68.1%,年均遞增10.9%。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到13371元,比上年增長17.2%,比2000年增長63.2%,年均遞增10.3%。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394.45元,恩格爾係數43.5%。農民人均消費支出2406.89元,恩格爾係數40.2%,比2000年下降1.8個百分點;交通通訊占生活消費的比重為15.6%,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比重為9.2%,分別比2000年增長6.3和4.3個百分點。
體制改革
由於歷史的原因,到上世紀末,柏各莊農場經濟體制還是“國老大”,國有經濟占GDP的比重在90%以上。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國有經濟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勢在必行。“十五”期間,農場對124家國有企業進行了改制、改組,通過改革,盤活存量資產5.95億元,企業甩掉了包袱,煥發出生機與活力,2005年民營經濟比重預計可達63.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減少、規模增大。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2000年的69家減少到2005的57家,200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61592萬元,比2000年增長1.2倍,年均遞增17.2%;平均每個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081萬元,比2000年增長2.1倍;完成利稅總額12022萬元,比2000年增長87.8%;平均每個企業創利稅211萬元,比2000年增長1.3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所有制構成發生質的變化。在5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企業7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12.3%,比2000年減少32家,比重下降44.2個百分點;2005年國有企業增加值3989萬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6.5%,比重比2000年下降36.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行業結構發生積極變化。“九五”末,柏各莊農場形成以食品、服裝、造紙、建材四大行業為主的工業結構,四大行業企業個數56個,增加值21541萬元,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的81.2%和89.7%;到“十五”末,四大行業企業個數40個,增加值39058萬元,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的58.0%和63.4%,比重比“九五”末下降23.2和26.3個百分點。“十五”末,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4個,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1個,通用設備製造業2個,交通設備製造業2個,這些行業填補了“九五”時期工業行業空白,增加值達到14263萬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23.2%。工業強場戰略成果顯現。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提高,2005年全部工業增加值預計76773萬元,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19.5%提高到26.9%,五年提高了7.4個百分點。曹妃甸工業區的開發建設,“大港口、大石化、大能源、大電力”四大產業的接續產業,給該場工業發展開闢出廣闊的空間,雖然“十五”期間對工業的拉動尚未顯現,但發展勢頭已隱約可見,工業的騰飛將在“十一五”期間成為現實,從而實現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