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蠅:“培養”諾貝爾獎得主的小昆蟲

果蠅:“培養”諾貝爾獎得主的小昆蟲,在20世紀生命科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果蠅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十分活躍的模型生物。遺傳學的研究、發育的基因調控的研究、各類神經疾病的研究、帕金森氏病、老年痴呆症、藥物成癮和酒精中毒、衰老與長壽、學習記憶與某些認知行為的研究等都有果蠅的“身影”。

有誰會想到,一種紅眼、雙翅、羽狀觸角芒、身體分節、黃褐色的小昆蟲,在近百年間竟然能夠“培養”出好幾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大科學家。它就是果蠅。

在20世紀生命科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果蠅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十分活躍的模型生物。遺傳學的研究、發育的基因調控的研究、各類神經疾病的研究、帕金森氏病、老年痴呆症、藥物成癮和酒精中毒、衰老與長壽、學習記憶與某些認知行為的研究等都有果蠅的“身影”。

果蠅以發酵爛水果上的酵母為食,廣泛分布於世界各溫帶地區。果蠅具有生活周期短、容易飼養、繁殖力強、染色體數目少而易於觀察等特點,因而是遺傳學研究的最佳材料。早在1908年由天才的遺傳學家摩爾根把它帶上了遺傳學研究的歷史舞台,約在此後30年的時間中,果蠅成為經典遺傳學的“主角”。

科學家不僅用果蠅證實了孟德爾定律,而且發現了果蠅白眼突變的性連鎖遺傳,提出了基因在染色體上直線排列以及連鎖交換定律。摩爾根1933年因此被授予諾貝爾獎。1946年,摩爾根的學生,被譽為“果蠅的突變大師”的米勒,證明X射線能使果蠅的突變率提高150倍,因而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

在近代發育生物學研究領域中,果蠅的發生遺傳學獨領風騷。1995年,諾貝爾獎再次授予三位在果蠅研究中辛勤耕耘的科學家。果蠅為進一步闡明基因-神經(腦)-行為之間關係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動物模型。

專家認為,近一個世紀以來,果蠅遺傳學在各個層次的研究中積累了十分豐富的資料。人們對它的遺傳背景有著比其他生物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作為經典的模式生物,果蠅在21世紀的遺傳學研究中將發揮更加巨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