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歷史

果敢歷史

果敢歷史,果敢曾為中國西南邊境少數民族的地域,明朝末年大量漢族湧入雲南省。18世紀,一支漢人移民後裔成為科乾山的地方勢力,後受封為世襲果敢土縣,向中國效忠。19世紀末,果敢併入英屬印度,成為緬甸境內以華人為主體的土縣。1959年緬甸廢除土司制度之後,果敢陷入了長期的動亂,直到1989年停戰才趨於穩定,成為今日的撣邦第一特區。

清朝以前

果敢地區在歷史上多屬於地方土司管理的地區,未成為中央集權國家所能有效控制的邊境地區,崎嶇複雜的地形決定了其多樣化的民族組成。

該地曾為哀牢百濮的地域,後哀牢內附東漢,該地屬於東漢永昌郡西南邊陲。三國時代蜀漢諸葛亮在平南時在諸葛炮樓山留下了遺蹟。在白族大理國時期,屬永昌府孟纏甸範圍。元代,其地分屬雲南省鎮康路孟定路孟纏甸的一部份。在明代,該地分屬鎮康土州以及孟定土府的疆域。17世紀南明政權向西南方敗退,大規模的漢人隨著明軍遷徙雲南。

楊氏土司世襲統治

18世紀,鎮康州以及木邦的交界處出現了楊姓漢人勢力,楊獻才與繼任者楊維興以興達戶為基礎,對外擴張。1840年,第四代領導者楊國華因為捍衛中國邊防有功,中國將被木邦所侵蝕的鎮康州上、中、下六戶地,冊封為楊姓土司世襲果敢縣

很長一段時期,果敢土司同時向中國以及木邦進貢。1886年,大英帝國緬甸貢榜王朝,同時將緬甸北方臣服於緬甸的土司也納入英屬印度。英國與中國清朝簽訂條約,界定了中緬兩國邊境傳統上沒有穩定歸屬的土司,一些被分為中國所有,一些則屬於英屬緬甸。經過多年談判,1897年《中英續議緬甸條約》果敢被劃入英屬印度的範圍,成為木邦大土司轄下的小土司邦。

二次大戰期間,緬甸爭取脫離大英帝國,加入軸心國陣營。果敢在英國的授意下,轉向與中國政府合作抗日,1943年果敢土司楊文炳前往重慶會見蔣中正,向中國政府要求軍事援助,蔣指示兩個集團軍與果敢合作,一同抗日。但在兩個月後,中國軍隊卻奪去了楊文炳的統治權,並指派了楊文炳的弟弟楊文燦取代他的職位,直到戰爭結束,楊文炳才在英國政府的安排下,回到果敢。

二戰之後果敢與鄰近的土司邦一同自英國獨立,組成緬甸聯邦。此後果敢獲得大土司的地位,不再從屬於木邦。楊姓土司的世襲統治權至1959年結束,歷時兩百餘年的果敢土司至此交權與地方議會。

楊氏土司列表

楊獻才,1739年-1758年,興達戶首領。

楊維興,1758年-1795年,興達戶首領。

楊有根,1795年-1840年,果敢首領。

楊國華,1840年-1874年。1840年接受清朝冊封,將鎮康州西部的上六戶、中六戶、下六戶封給楊氏。

楊國正,1874年-1916年

楊春榮,1916年-1927年

楊文炳,1927年-1943年。1943年至1946年期間,中國國民黨免去了楊文炳的權力。

楊文炳,1946年-1949年

楊振材,1949年-1959年

后土司時期

土司政權結束之後,土司家族的影響仍在。1963年緬甸中央政府政變,奈溫政權逮捕了楊振材,土司家族遂籌組果敢革命軍起兵反抗;奈溫政府施行“以果制果”的政策,扶助羅星漢應付果敢革命軍。果敢革命軍領袖楊振聲流亡國外,由羅星漢控制了果敢的大部分。

緬共執政時期

果敢緬共執政時期始於彭家聲自1969年領兵占領果敢,至1989年脫離緬共,歷時共20年。

1960年代緬甸共產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支持下,在緬甸東北部整裝待發。彭家聲率領緬共軍隊重新占領果敢,羅星漢部敗退離開,果敢邁入緬共執政時期。

1980年代國際情勢改變,緬甸共產黨內部嚴重分歧,包含果敢的少數民族的當地武裝勢力遂脫離緬共,將緬共的領導人遣送中國,與緬甸軍政府停戰並展開和平談判。

撣邦第一特區

1989年,彭家聲與政府軍達成協定,果敢成為自治的特區。特區具備有限的軍力,中央政府派駐少量的公共服務人員至果敢,包含醫務人員,國小教師。1992年發生內戰,楊茂良兄弟執政。1995年彭家聲重返果敢,重掌果敢政局。

在國際反毒的壓力下以及多次禁毒挫敗之後,2003年終於全面推行停止種植罌粟的政策,引入農業生產技術並發展博弈業。產業轉型對果敢帶來相當大的衝擊,替代種植在果敢高冷乾的環境推行困難重重,農民陷入貧困。由於缺乏糧食等原因而在山村地區爆發大規模的瘧疾,死亡279人。國際展開人道救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提供救濟糧。而日本外務省的國際協力機構於2005年開始,與特區政府合作進行長期的總合性重建工作。

2009年“8.8事件”後,果敢新政府主席是由原副主席白所成擔任,劉國璽副主席兼任秘書長。新政府排除了彭家聲的黨羽,外界猜測彭家聲已經失去對果敢政府的控制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