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向披靡
1853年是年5月,太平軍北伐,林鳳祥奉命與定胡候李開芳、平胡候吉文元統率2萬餘人從浦口(今屬南京)出發,經安徽滁州北上。6月攻克河南重鎮歸德(今商丘),擊潰清軍5000餘人,繳獲大批鐵炮、火藥。因無船隻,未能渡黃河北上,乃循黃河南岸西行,主力7月於鞏縣(今鞏義)渡過黃河。
渡河之後包圍懷慶(今沁陽),內攻堅城,外防清援軍,與敵反覆爭奪,未能破城,延誤戰機。9月初撤圍,從垣曲進入山西,破平陽(今臨汾),抵洪洞,然後東插太行山,於9月底破臨洺關(今河北永年縣治),進入直隸(約今河北)境。清廷大震,於京師成立巡防處,調兵阻擊北伐軍北上。林鳳祥避實擊虛,揮師於10月末進抵天津西楊柳青,於靜海、獨流鎮紮營固守,以待援軍。洪秀全、楊秀清得悉北伐軍在天津受阻待援,於次年2月調集援軍7500人,從安慶北上增援。林鳳祥久等援兵不至,被迫自靜海、獨流鎮南撤。
林李分軍
太平天囯甲寅四年(清文宗鹹豐四年,1854)5月5日,至東光縣連鎮,與李開芳商定分軍。李開芳率精騎南下接應援軍,馳抵山東高唐,方悉援軍已在臨清敗沒,乃據高唐作固守計。林鳳祥則繼續困守連鎮,內缺糧草,外無援兵,以劣勢兵力頑強抗擊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部清軍。次年(1855年)2月棄守西連鎮,集中兵力守東連鎮。
清軍統帥僧格林沁將連鎮層層包圍,待至雨季到來,清軍又引南運河水,將連鎮淹泡,使北伐軍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可是林鳳祥鎮定自若,繼續指揮突圍作戰,連僧格林沁也認為,北伐軍“雖被圍萬分窮蹙,糧米斷絕,以人為糧,或戰或守,從容不迫,毫無潰亂情形”,充分顯示出林鳳祥的軍事才幹和大將風度。
孤軍奮戰
太平天囯乙榮五年(清文宗鹹豐五年,1855)3月7日,在孤軍奮戰9個月後,連鎮終被清軍四路攻陷,林鳳祥因重傷,偕部分將士退入地道暗室,翌日被叛徒施紹垣出賣而被俘。由清侍郎瑞麟、總兵經文岱等檻送到北京,由大將軍綿愉辦理此案。在清廷嚴刑逼供下,林鳳祥僅留下一份403字的《供詞》,錄下其身世及經歷。最後被害於北京西市。行刑時(凌遲)林鳳祥毫無懼色,“刀所及處,眼光猶視之,終未嘗出一聲”,時年三十一歲。
太平天囯壬戌十二年(清穆宗同治元年,1863)洪秀全追封林鳳祥為殿前夏季察天軍頂天扶朝綱求王協千歲。
太平天國起義
因太平天國首義發生在廣西,故有大量壯族人民參加了太平天國起義,西王蕭朝貴,北王韋昌輝,北伐主將林鳳祥、李開芳等等,壯族人。太平天國第一位烈士、後被追封為嘏王的盧六以及後封的慕王譚紹光、贊王蒙得恩皆為壯人。盧六是太平天國起義前的洪秀全、馮雲山最得力的助手,為發動太平天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摘自黃現璠撰《太平天國革命中的壯族子弟》——載於1956年5月10日《光明日報》)由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少數民族》編寫組所編寫的最權威《中國少數民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一書中同樣記載“盧六、蕭朝貴、韋昌輝、李開芳、林鳳祥、蒙得恩、譚紹光”等太平天國名王名將的民族成份為“壯族人”(同書第502頁)。可見這些英雄豪傑的民族成份毋須置疑。
窘迫生活
清道光年間,地方官府巧立名目,隨意向壯民增派捐稅,並四處出告示,聲言如有違抗則捕殺。壯民負田租沉重,苦不堪言。當時有人描寫農民受剝削的狀況是:“六月新債催,十月新租急,兩禾造谷穰穰,終歲無一粒”;“八百苗疆亭甲差,散為官司三十六,隊隊狐行而虎威,村村騎馬又食肉。騎馬食肉鋤頭錢,鋤到七鋤噫可憐。(土人鋤地有諺云:一鋤供官、二鋤供吏、三鋤甲差、四鋤皂隸、五鋤六鋤頭人把事,七鋤鋤到自家的)。鬱郁菁林成黑地,漫漫煙瘴無青天。”(黃正體:《帶江園詩草》,載《太平天國革命時期廣西農民起義資料》第41頁)。所謂“土人”,就是指壯、瑤等少數民族,他們多居在山區,在地主豪紳和官吏的沉重盤剝之下,“因是鬻及兒女者,往往有之。斯山居之農所常見也”。(民國《桂平縣誌》卷29)這就是廣西眾多壯、漢、瑤族雜居區地主剝削農民的狀況。
武緣縣旱地雖多但田地少,在農耕又封閉的封建社會,田地多才能自給自足,壯民還受地主剝削、壓迫更重,百姓苦不堪言。道光二十四年(1844)夏天,洪秀全、馮雲山從廣東到桂平、貴縣一帶從事革命的組織宣傳活動。在紫荊山區創立拜上帝會,宣傳上帝、基督教的人人平等思想,宣傳客家(人)、本地(土人)一家,團結起來滅妖精(清朝官吏),得到壯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的擁護,他們紛紛加入拜上帝會。壯族人林鳳祥、李開芳也不願忍受剝削和壓迫,與十幾個青年人一道棄家離鄉,滿腔熱血,投奔桂平紫荊山,參加拜上帝會。鹹豐元年(1851)1月11日,林鳳祥、李開芳等參加舉世聞名的金田起義。這次起義是漢、壯、瑤等族人民共同發動的,它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英勇善戰
衝鋒陷陣
林鳳祥和李開芳自參加太平軍後,在前軍主將蕭朝貴的率領下,帶頭衝鋒陷陣,攻城奪寨,屢建戰功,在永安建制時,林鳳祥被授為御林侍衛、李開芳為金一總制。太平天囯壬子二年(清文宗鹹豐二年,1852)4月,林鳳祥、李開芳隨軍從永安北上,6月進入湖南,占道州,連克江華、永明、桂陽州、郴州等。9月11日,太平軍進抵長沙城下,林鳳祥搶占城南高峰,踞高發炮轟擊,清軍大潰。李開芳率部入長沙城與清軍展開激戰,殺死清兵數千人。由於林、李堅毅果敢,驍勇善戰,林鳳祥被提為土官正將軍,李開芳也被提為金一正將軍。12月2日,太平軍攻克益陽,楊秀清命令林鳳翔、李開芳率領先鋒部隊攻打岳州和漢陽,僅10天時間,就占領了湖北重鎮漢陽。因卓著戰功,林鳳祥升為殿左一指揮,李開芳升為殿右二指揮。
攻克南京
太平天囯癸好三年(清文宗鹹豐三年,1853)1月12日,太平軍結船為橋,跨長江向武昌進攻。林鳳祥在李開芳的配合下帶領先遣隊埋地雷,炸毀文昌門,入城與清軍展開激烈的巷戰,擊潰了清軍,占領了武昌城。同月14日,東王楊秀清升林鳳祥為殿左一檢點、李開芳為殿右二檢點。不久,“天王”洪秀全又加封林鳳祥為天官副丞相、李開芳為地官正丞相。2月9日,太平軍分水陸兩路揮師東下。林、李受命統領陸路大軍,速克九江、銅陵、蕪湖、太平府、和州等地。3月中旬,太平軍包圍南京城,李開芳率部攻克聚寶門入城。3月19日,攻占南京。
北伐未捷
南京定都
太平軍定都南京之後,驍將林鳳祥、李開芳奉命率部東進,4月初攻克揚州。5月,林、李統率太平軍兩萬餘人,從揚州北伐,目標直搗清王朝的心臟北京。經儀征攻入安徽,連克滁州、鳳陽等地。6月,在皖時得到捻軍的配合,挺進河南,大攻河南巡撫陸應谷所部4000餘名清軍,繳獲火藥1萬餘公斤,占領了豫東重鎮歸德府。後包圍開封,紮營在朱仙鎮。從朱仙鎮西進,時逢暴雨,平地水深盈尺,經中牟、鄭州、滎陽到鞏縣,在鞏縣洛河得到當地百姓支持,利用民船渡過黃河。9月,太平軍挺進山西,旋又折回河南,由武安東進直隸,29日攻克臨洛關,大敗直隸總督訥爾經額所部清軍1萬餘人。進而揮師北指沙河、任城、藁城、深州等地。10月13日,直逼保定城南30公里的張登鎮,北京大為震驚,京城內官紳3萬多戶逃出。
捷報傳至天京,合朝喜慶,封林鳳祥為靖胡候、李開芳為定胡侯。鹹豐帝急令惠親王錦愉、科爾沁王僧格林沁負責京畿防務,帶兵堵截。由於太平軍轉戰千里,兵員不斷損耗,糧食彈藥供應不上,戰鬥力大大減弱。林、李雖盡了最大的努力,終因孤軍深入,未能突破保定清兵的防線,只好改變從保定直取北京的計畫,決定沿滹河東進,從晉州、深州、獻縣、滄州一帶進占天津,再從天津側翼橫插北京。10月29日,太平軍攻克了距天津僅40里的靜海縣和獨流鎮。天津知縣謝子澄組織地方團練4000餘人抵抗,並掘開南運河堤岸,使天津城外成為湖澤,太平軍攻勢受阻,只好退守靜海,與清軍對峙3個多月,攻勢受挫,漸入困境。
被俘就義
林、李所部由於斷絕了與天京的聯繫,又得不到糧食冬衣的接濟,處境十分艱難。太平天囯甲寅四年(清文宗鹹豐四年,1854)2月5日,主動南撤,退踞阜城,又受清軍重重包圍。5月,林、李率部從阜城突圍至連鎮,挾運河固守以待授軍。時聞援軍已北上,遂由李開芳分騎兵迎接,行至山東高唐州,知援軍已在山東臨清潰散,李開芳部被圍於高唐州。翌年2月中旬,清軍急攻連鎮,林鳳祥督師苦戰,屢創敵軍。但因長期缺糧,軍士羸餓至不能舉戈矛,連鎮失陷。3月,林鳳翔率餘部6000多人突圍,不幸中箭受傷被俘,解送北京。3月15日(一說13日),在北京被處以磔刑,壯烈獻身。就義時,“刀所及處,眼光猶視之,終未嘗出一聲”。終年30歲。太平天囯壬戌十二年(清文宗同治元年,1862),太平天國追封為求王(系銜:殿前夏季電察天軍頂天扶朝綱求王協千歲)。
清軍進攻連鎮時,李開芳聞訊率部南歸增援。3月17日,李自高唐州突圍,至平縣馮官屯駐兵抗拒清軍。清將僧格林沁引運河水灌馮官屯,李部以700之兵對抗清軍萬餘之眾堅守40天,終因眾寡懸殊,不能久守。5月28日,李開芳選派勇士130人詐降入僧營,準備裡應外合突圍,不料被僧格林沁識破,全部慘遭殺害。後李開芳率部百餘,泅水突圍被俘,解送北京。6月11日在北京被害,終年約40餘歲。太平天囯壬戌十二年(即清穆宗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太平天國追封為請王(系銜:殿前春季電察天軍頂天扶朝綱請王合千歲)。
輝煌業績
盧六、馮雲山、蕭朝貴、林鳳祥、李開芳等一批批太平天國將領壯烈犧牲,最終使這次震盪全國、驚動世界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在清王朝和帝國列強的聯合鎮壓下失敗而告終,但是,它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最光輝的一頁。
由漢、壯、瑤等族人民共同發動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從1851年金田起義到1864年天京陷落失敗,歷時14年之久,戰鬥遍及大半箇中國的18個省,給予清王朝的封建統戰和外來的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以最沉重的打擊;同時,其漢、壯、瑤等族人民團結奮鬥、通力合作、並肩作戰的革命精神,成為後來八桂各族人民合力推翻三座大山,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實現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共同創造繁榮富強的廣西和南寧的重要“精神基因”。
夜奪揚州
圍困揚州
林鳳祥兵至揚州城外,先將壁壘布得十分嚴整,旗幟遮夭,戈矛蔽日。清兵大懼。琦善恐軍心散亂,欲先立戰功,以鎮人心;時交初夏,大時酷熱,林鳳翔亦恐攻城不利,將各軍依山傍木為營,以避暑氣:再從內河掘通水道,以備不虞。一面聽候清軍來戰。忽聽得清廷再調漕督楊殿邦,領兵萬人;前來助戰“林鳳祥大喜。先鋒朱錫琨問道:“今聞滿人加兵,元帥喜形於色者何也?”林鳳祥道:“揚州城內兵官,不是欽差,就是總督,必不用命。且兵符操於勝保,而琦善以相臣統兵,必不甘受令。不久自生意見矣。吾此時卻好用兵也。三軍聽了,皆為忭舞。實則清國兵符,本在琦善。林鳳祥作為此言,不過恐軍心聞清國增兵,致生疑懼,故為此言耳。話休煩絮。到次日黎明,林鳳祥見軍移動,即對眾將道:“清軍以時方酷熱,不便用兵去故清晨來戰,彼先攻紫徒廟無疑矣。”少時,又見清軍旗幟不多。林鳳翔對眾將道:“清隊此來,必非大隊人馬,不過欲立小功,以定軍心耳。吾可讓之。待其小小立志,再興大隊前來,吾將可以二鼓再戰也。”遂傳令偃旗息鼓,不令出戰。說猶未了,只見清軍望紫徒廟擁進,約是三五千人馬,軍中打著雙來旗號,直攻洪軍。這一路正是朱錫琨的營盤。清軍幾次衝突,不能得進;林鳳翔見了,果令朱營退二三里下寨。雙來見是不能得志,又見洪軍眾盛,恐防有失,即乘勢收軍。
說稱擊退而回。琦善聽得勝仗,不勝之喜。次日續遣各軍出城:先令本部以馬隊先攻計四橋;以楊殿邦與雙來仍攻紫徒廟。方調動間,適向榮令張國梁,以本部林鳳祥夜奪揚州府韋昌輝怒殺楊秀清兵五千人到來會戰。琦善都令隨勝保而去。兩路人馬,以五更造飯,平明起兵。
巧設奇兵
安排既定,早有細作,報到林鳳祥軍里。鳳祥道:“吾固知彼以為昨日小勝,必以全軍求一戰也。”遂令曾立昌伏兵於廿四橋西,待勝保過橋時,先折橋以斷彼後路;隨令朱錫琨以大兵從林里橋東深山,乘夜開地穴埋伏,待勝保過橋後,留軍一半,截擊清兵,卻以一半直趨勝保大營;再以周文佳為前部,迎勝保接戰。分撥既定,自與諸將來戰楊毆邦。鳳翔又下令道:“清軍如攻紫徒廟,本營且勿理他。待我軍在廿四橋得勝,則彼全軍皆亂矣。吾因而攻之,可獲全勝。”三軍得令,都於四更造飯,以待清軍。
且說勝保以本部人馬令張國梁為先鋒,直望廿四橋殺來。時天色初明,遠望洪軍不多,卻靠廿四橋駐紮。勝保以為洪軍精銳,必在紫徒廟大營,故不以廿四橋一軍為意。到時勝保拔隊攻進洪軍隊里。周文佳略應一陣,都望橋西而退。張國梁不捨,直趨過橋來。勝保見洪軍敗得容易,且退時旗幟齊整,乃驚道:“彼非真敗也,吾中計矣。”急令前軍休進,奈軍士進如蜂擁,令傳到時,已過了大半。勝保道:“此時便不可退矣。不如齊進,或可併力支持也。”遂督親軍並渡過橋來:只見周文佳的人馬,在草地上亂走。張國梁依然趕過來。不上四五里,只見伏兵四面齊起,金鼓響天,喊聲震地。勝保太驚。回頭望時,又見東南角上伏兵,皆從林里地道而出。而朱錫琨一支人馬,如自天而降。勝保與張國梁,只得合力混戰。爭奈洪軍人馬多眾,憑高看下,勢不能抵敵。清兵折傷大半。勝保知不是頭路,急傳令退過橋來。奈橋已折斷,不能得過。軍心益懼,更不敢回戰。曾立昌人馬銳氣倍增,逢者便殺。張國梁馬下早著一槍,急向左右換了一匹馬,奮力望北方殺來,並呼道:“今不盡力,是死地矣。當於死裡求生。”清軍聽得,膽氣一振,就殺條血路,直出重圍。張國梁在前,勝保在後,且戰且走。
是時洪軍又復大至,盡把清軍圍住。勝保傳令軍士:一頭混戰,一頭築造浮橋過河,無奈對岸的洪軍,把抬槍亂行轟放過來。軍心愈慌,紛紛逃走。勝保嘆道:“吾死於是矣。”張國梁聽得大怒,立刃數人。軍士畏懼張國梁,此時不敢逃遁。於是奮力復出重圍,迤北而遁。洪軍隨後趕來。降者死者,不計其數。勝保奔到上流,見追兵遠去,即令軍士填造浮橋,奔回大營。誰想營中,已換了旗幟。早被朱錫琨分軍奪了。勝保仰天長嘆,欲拔劍自刎。張國梁急奪其劍搶救。隨勸道:“勝敗兵家之常耳!何必學小丈大為短智哉?”勝保道:“吾以精銳馬隊,一旦中了奸計,喪於敵人之手,還有何面目見人?”說罷放聲大哭。左右皆來相勸,方始收淚。張國梁便收拾殘兵,不過二三千人,自與勝保欲回揚州城。
大獲全勝
方欲行時,忽見前途喊聲大震,原來楊殿邦往攻紫徒廟之兵,因聽得廿四橋清兵大敗,並相傳勝保不知下落,故人心惶恐,不戰自亂。林鳳祥統率各路人馬,如排山倒海趕過來,勢不可擋。楊殿邦正在危急,張國梁欲領殘兵相救;怎奈曾立昌、朱錫琨已追到了,只得望後而逃。曾、朱二將就分軍,以曾立昌阻擊勝保,以朱錫琨截擊楊殿邦。因此楊殿邦不能得脫。雙來已死於亂軍之中,楊殿邦死命殺出重圍,軍士大半逃走。林鳳祥大殺一陣。正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清兵皆不敢回揚州城去。林鳳祥即傳令收軍。是役毀營壘六十九座,倒大旗十餘面,部將死者二十名。餘外清軍死傷,及所獲輜重,皆不計其數。這一場大戰,三尺小兒,也識得林鳳祥名字了。鳳祥遂大犒三軍。會議攻取揚州城。有說明攻的,有說暗攻的,不能勝記,鳳祥奮然道:“用兵全憑一股銳氣耳。今方乘勝,何患不得?”說罷,即點精壯軍上百餘人,皆身材矯健者,皆著隨自己而行。約定朱錫琨三鼓時分,帶兵到揚州城附近,吶喊助威。朱錫琨領諾。林鳳祥又令軍士,各帶堅固麻繩一條,繩約二丈,繩上各束鐵條一枝。二更時分,悄悄到了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