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林貴福的故事》講述了林貴福(今重慶市開縣臨江鎮人)生下來後,祖父按“福、祿、壽、喜”的首字取名,誰知這名被後人叫成了“靈鬼狐”——靈性聰明,鬼點子多,象狐狸一樣狡猾,竟成了他一生品行的寫照。
《林貴福的故事》是農村機智人物故事系列之一。
目錄
上編1.穿鼻眼
2.發蒙
3.打“滿堂紅”
4.拆字
5.教先生
6.掃牛屎
7.“傷兵謠”
8.憶苦飯
9.扯謊
10.寫包
11.菩薩搶肉
12.挑肥棄瘦
13.“林貴福作”
14.“貴福你好”
15.屬對
16.寫家神
17.明天吃飯不給錢
18.把晦氣磨出去
19.輸腦殼
20.在此小便
21.遇到了好先生
22.借火抽菸
23.龍大爺吃湯包
中編
24.三級跳
25.總算趕上了
26.解毒
27.蛋販子
28.改碾磙
29.夜壺裝笑
30.比鬼還凶
31.神醫
32.表叔出醜
33.他是瘋子
34.治憂
35.洽富
36.雅俗共賞
37.兩副對聯
38.棺材老闆和醫生
39.撈褲子
40.謊架子
41.做官司
42.半人高的夜壺
43.知縣太太的小腳
44.罵鬍子
45.住客棧
46.教傻女婿
47.斷句
48.忌“麻”字的寶塔詩
下編
49.求婚
50.娶妻
51.催產
52.不加糖
53.報喜
54.救板凳
55.地保
56.岳父的惡氣
57.正駝子
58.少而精
59.石頭計
60.快走第二家
61.癩子
62.稱缸
63.親嘴
64.裁縫偷布
65.換對聯
66.抬糞
67.契約
68.互相吹捧
69.“夥計莫走!”
70.七算八算
71.蛇生霧
72.賴賬
73.捉斑鳩待客
74.兩面理
75.“一字”笑
76.才氣還在
77.摘戴官帽
78.送考
79.整端公
80.女子對和尚
81.偷褲子
82.根除後患
序言
清嘉慶年間,現重慶東部當年被稱為“舉子之鄉”的開縣,出現了兩個名人:李宗羲、林貴福。他倆既是同鄉,又是同窗好友,還傳說是生於同年同月同日。兩個人都極有才氣,但性情志向卻大不相同。李宗羲仕途通達,官拜太平知縣、知府補用、山西巡撫,及至兩江總督。病逝後,還被清廷誥授光祿大夫振威將軍、兵部尚書等職,並賜予御祭,厚葬於家鄉開縣迎仙山麓。而林貴福,由於生性放蕩不羈,仕途無門,一生落魄潦倒。然在世的幾十年中,卻又以其敏捷的才智,在那一鄉一鎮一縣之內,鬧出了許多笑話,做了許多為士大夫階層所不齒的事來。故世稱“怪才林貴福”。林貴福終因貧病而死,年僅四十餘歲。 然而,滄海桑田,世事更迭,曾經聲名顯赫的李宗羲,早已為人們所淡忘。但林貴福的故事,卻久傳不衰,成為四川、重慶、湖北家喻戶曉的傳說人物。新中國成立以後,林貴福的故事也曾零星地見諸報端,但大量地仍停留於民間口頭傳說。本書蒐集整理各類故事82個,按林貴福從小到大的脈絡,分為上、中、下三編,並加以編前導言,便於讀者清楚地了解林貴福之所以成為怪才的社會根源。
文摘
上編
1.穿鼻眼
林貴福出生後,母親就再也沒生育了,父親不高興,說她“雞公屙屎——頭節硬”。善良的母親常常抱著“福兒”,躲在一邊流眼淚。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福兒”就過5歲的生日了,但就知道一門心思玩。爬樹、採花、捉青蛙、掏鳥蛋,光著屁股到門前映陽河裡玩水、摸魚、掰螃蟹,還乾過捅馬蜂窩、挖孔尋蛇打的事情,沒少挨過父親的打罵,但他都滿不在乎。成了臨江鎮上貪玩孩子的“孩子王”。
林貴福滿7歲那年,街上的夥計對他說:“林少爺,聽說你爸爸要給你‘穿鼻眼’了。”
像牛一樣,在鼻子上穿繩嗎?這可把林貴福嚇壞了!便回家跟媽哭鬧:“我不要穿鼻眼!”
正好爸爸進屋聽見了,便給林貴福一記耳光,說:“養兒不讀書,不如餵條豬!你怎么不讀書呢?”
林貴福這才明白,“穿鼻眼”就是發蒙讀書。但從此,林貴福對上學讀書就沒什麼好感了。
2.發蒙
正月十五一過,林貴福就要上私塾發蒙讀書了。
那時的私塾有三種:一是“坐館”,就是有錢人家請先生到家來教育子弟;二是“家塾”,由先生(就是老師)在自家辦學,招收學生;三是“村塾”,由一村一族聯合辦學,村中或族中子弟都可以去讀書。
林貴福上的學是第二種,“家塾”。
開學這天早晨,林貴福穿戴一新,由父親送到離家一里多路遠的洪先生的家塾去。
首先是拜師。洪先生的堂屋正中早已供上“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擺好了香案和祭品。大概已有七八個孩子在那兒等候著行禮。他們先各自對孔子神位行“三叩首”禮,然後逐一跪拜先生。家長還將“乾筍子”(用於教訓孩子的竹片)。送給先生,並再三拜託先生:“不打不成才,孩子不聽話,不發奮讀書,就用‘乾筍子’拌肉,給我使勁地打。”
拜完先生,就安排座位,一個方桌坐四人。隨即由先生給學童們講規矩,什麼“站如松,坐如鐘”啥的……又講如何讀書,什麼“誦讀詩文、朗朗上口、字字響亮;勿高、勿低、勿急、勿速,不可興致而如罵詈、如蛙鳴,興衰而如蛩吟、如蠅鳴……”
洪先生越講越來勁,直講到站著的大人不耐煩了,小夥伴在打瞌睡了,這才收住話題,給學生髮課本《三字經》、《百家姓》,宣布第二天正式開課。
第二天早晨,福兒和新認識的小夥伴,背著書包上學讀書了。他們每天的功課,大概都是點書、背書、識字和寫字。林貴福雖然貪玩,但像《三字經》上的那些順口溜,卻是早就從母親那兒學過,背書這道關,他很輕鬆地就過來了。
3.打“滿堂紅"
林貴福感興趣,覺得很好玩的,是識字和寫字。
每個學生都有一個“識字本”,由先生把當天所讀文句中的生字寫在“識字本”上,每天放學前去認。認字時有“跳認”、“蒙認”、“隨指認”等方法,要能“搬得家”,直至認會為止。第二天放學時要把第一天的字復認一遍後再認生字,做到“溫故知新”。這樣日積月累,讀一年私塾下來,便可認1000多個生字。可是也有認字搬不得家的,即在“識字本”認得,換一個地方就認不得了。這樣的學生少不了“守學堂”、“面壁”、“罰站”、“打手心”。與林貴福同桌的洪小毛,就經常被打得喊爹叫娘,哭聲震天。
至於寫字,先是寫“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這些筆畫簡單清楚的獨體字,再寫有偏旁、部首的合體字;先寫大字,後寫小字;先“扶手潤字”、“描紅”、“仿影”,再“跳格”、“臨帖”。由簡到繁,從易到難。
書讀得多了,字認得多了,寫得多了,背上的包袱也越來越重了。什麼“背溫書”、“背總書”、“認總字”,使林貴福這些小孩子,根本沒有時間去玩。鄰桌有個姓雷的同學,常為不會背書吃“乾筍子”。
一天,雷同學又因不會背書遭體罰,林貴福眼珠一轉,對雷同學說,我教你,保證能背。
第二天,先生對雷同學說:“人家的《三字經》讀完了,你背得來幾句《三字經》?”
雷同學理直氣壯地說:“我怎么不能背?”隨即大聲地背起來:“人之初,狗咬豬;咬不到,氣粗粗;性本善,捅黃鱔……”
先生氣極了,拿著竹片使勁地打他一頓。使壞的林貴福就更慘了,打完後還罰他頭上頂一碗水,跪在孔夫子神位前“思過”。
誰知第二天早晨,先生推開虛掩著的教室門,突然“嘩啦啦”一響,一撮箕垃圾直倒在頭上,弄得滿身都是髒東西。
先生氣極了,叫全體站起來,問:“這是誰幹的?”
大家都不吱聲。先生說:“那我就打滿堂紅了!”
先生叫大家把手伸起,手心向上,每人依次打10個手心,邊打邊察言觀色,直打得大家哭爹叫娘。在輪到林貴福時,先生就知道此事與他有關,便狠勁打。這一打,就讓林貴福更喜歡動歪腦筋、出歪點子整先生了,以至臨江鎮從此不得安寧。
4.拆字
林貴福10歲那年,已經是少年早熟,無所不知了。
那年,洪先生要參加縣裡舉行的“秀才”考試,林貴福和同學們只好一起轉到一位姓王的先生的家塾讀書。
這王先生是一個十分古板的老頭子,一天到黑看不到他一點笑容,管教學生仍然是“黃荊條子出好人”那一套。但他又確實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先生。就拿教學生識字來說,好用個“拆字法”,比如日月為“明”,上不上、下不下為“卡”,人靠在樹邊就是“休”,上小下大是“尖”,等等,叫學生茅塞頓開,學起來很有興趣。他的缺點是除了體罰學生外,還利用自己有一套學問,挖苦學生,動不動就說自己“對牛彈琴”、說學生“冥頑不化”!
王先生隨處運用他的拆字法。他在人家店鋪里賒了酒錢,找他要賬時,他指責人家說:“就知道‘西女王見金戈戈’!”(要現錢)
一天,王先生抽林貴福拆字。林貴福問:“拆個什麼字?”先生說:“拆個王字吧!”
林貴福想,這“王”字就那么三四筆,怎么拆法?林貴福想了想,高興地說:“王先生,我知道了!你原本不是姓‘王’,是姓‘金’啊,已經拆得不能再拆了!”
先生很詫異:“胡說!怎么姓‘金’?”
林貴福說:“是這樣,你們祖先姓金,只因這個姓金的人品行不端,欺辱民女,皇帝便將他下面的兩個小寶貝割掉,改姓為‘全’。可是在姓‘全’以後,你們祖先仍然無惡不作,皇帝一氣之下,剝掉他的人皮,所以便姓‘王’了。”
同學們聽了,哄堂大笑。
王先生可氣慘了,連聲叫道:“朽木不可雕也,豎子不可教也乎!”
5.教先生
臨江鎮上有個綽號叫做二毛的人,一把年紀了,卻扁擔大的“一”字也認不得幾個,覺得很不方便,便決定進私塾學識字。上學的第一天,先生教了個“一”字,他很快就學會了;第二天,先生教了個“二”字,無非在“一”字上添一橫,他學得更快。第三天學“三”字,先生還沒教,他就寫出來了。先生看,先生說寫對了,還誇他無師自通。二毛這下高興了,心想,原來寫字就這么回事,當先生也就這么回事!於是學也不上了,自己辦個私塾,教“一二三……”
這事讓林貴福知道了。
一天,林貴福來到二毛的私塾,對二毛說:“聽說你這裡學費便宜,我想在你這兒報名求學。”
二毛鄭重其事地拿出個簿子,問林貴福:“你叫什麼名字?”林貴福說:“先生,我姓萬,叫萬百千。”
二毛想了想,拿起筆,蘸飽了墨,便一筆一筆地畫起來。寫了大半天,手寫酸了,偌大幾張紙也寫完了,萬百千的“萬”字還沒寫好。他嘆了口氣說:“唉,你怎么叫這么個名字嘛,不能少寫幾筆嗎?”
林貴福說:“那怎么行呢,如果你只寫九千畫,將來別人不就要叫我九千百千了嗎?”他想了想,又說:“先生,這樣吧,乾脆將你媽那個大木梳拿來,在齒上蘸飽墨,一下一下地印,興許還快得多。”
“哎,我算個啥子先生羅?還不如學生靈性啊!”二毛嘆罷,私塾也不辦了,又回到原來的地方去當學生,跟林貴福成了同窗好友。
6.掃牛屎
街上擺著一堆牛屎,無人收拾。林貴福正好從那裡過路,有人跟他打賭,說如他有本事叫人把這堆牛屎打掃乾淨,就輸給他一兩銀子。要知道,那個時候,一兩銀子可不是小數目啊!林貴福滿口答應下來。
林貴福在一張紙上寫了幾個小字,順手撿了根棍兒,做成一面小旗,插在那堆牛屎上。
沒過多大一會兒,來了個戴眼鏡的老者,看樣子是哪家的管賬先生。他發現路上的一堆牛屎上插著個小旗兒,迎著風飄來飄去,覺得甚是稀奇。便彎下腰去,一字一頓地認小旗上寫的字:“這,堆,牛,屎,是,我,屙,的。”林貴福突然跳出來,拉住就不放:“好哇,我正說呢,是誰這么不懂事,屙了這么大一堆牛屎在路中間,原來是你喲!那還有啥說的,你快把它掃乾淨。”
那人臉紅筋漲,心頭髮急,可越急越爭辯不清楚。看熱鬧的人也越來越多,再爭下去就更沒面子了,只得自認倒霉,接過林貴福遞來的掃帚、撮箕把牛屎掃得乾乾淨淨。
後記
在20世紀30年代,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喜歡聽大人們講林貴福的故事。講的人頭頭是道,聽的人津津有味,在孩子們的心目中,林貴福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會動腦筋想辦法,要人哭就哭,要人笑就笑,從來沒虛過陣;還認為林貴福所整的那些人都是該整的,如《三級跳》中的那個大同學,《借火抽菸》那個小偷,喜歡坑人的《蛋販子》,《兩面理》中的那個知縣老爺,誰能說這些人不該整一下呢?可是,大人們每講完一個故事,都要告誡我們林貴福的故事可以聽,但林貴福做的事情不能學。
到了20世紀60年代,輪到我給孩子們講故事了。那時,我是國小教師,在孩子面前,哪些故事該講,哪些故事不該講,自己心裡是有分寸的。課本上《半夜雞叫》的高玉寶整地主老財,算是很有"階級覺悟"的,那么,林貴福整有錢人的那些故事,何嘗不可以講呢?於是,我便把《石頭計》、《稱缸》、《半人高的夜壺》、《契約》、《地保》這類故事中的主人公換成地主、惡霸搬上了課堂,孩子們全神貫注地聽著,回家後向他的夥伴們繪聲繪色地講著。因而,我利用民間故事向孩子們進行階級教育的事跡便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