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聖清

林聖清

電影技術專家。浙江鄞縣人。1945年後任上海實驗電影工場錄音助理、錄音師。建國後,歷任上海電影製片廠錄音師,上海電影技術廠錄音總技師、總工程師,上海電影技術研究所所長,中國影協第四、五屆理事。是我國磁性錄音、多面立體聲錄音等新技術的最早研製、推行者之一。曾負責全套混合錄音設備的總體設計。負責總體設計的錄音技術樓1984年獲全國科技進步獎。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姓名:林聖清

職業:電影錄音技術專家

籍貫:浙江鄞縣人

出生:1927年10月

簡介

林聖清,原籍浙江鄞縣,1927年10月出生在子女眾多的資產階級家庭。1945年後任上海實驗電影工場錄音助理、錄音師。建國後,歷任上海電影製片廠錄音師,上

《馬路英雄》 《馬路英雄》

海電影技術廠錄音總技師、總工程師,上海電影技術研究所所長,中國影協第四、五屆理事。是我國磁性錄音、多面立體聲錄音等新技術的最早研製、推行者之一。曾負責全套混合錄音設備的總體設計。負責總體設計的錄音技術樓1984年獲全國科技進步獎。現任上海市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和影協上海分會理事、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理事、美國電影電視工程師協會會員、上海市電影局錄音總技師和上海電影技術廠總工程師。他是一位在黨的培養下,在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中成長起來的電影錄音技術專家。

個人經歷

1946年入 上海實驗電影工場,歷任場記、錄音 練習生、錄音助理、錄音師。後在大 華、益華、嘉年等影業公司任錄音師 。錄製的影片有《同是天涯淪落人》、《馬路英雄》、《子夜歌》、《風月恩仇記》、《同心結》等。1949年入上海電影製片廠任錄音師,錄製《 海上風暴》等影片。1953年起轉攻錄音工程技術,任該廠錄音機務組長,後任上海電影技術廠錄音總技術兼錄音車間主任、總工程師,上海電影技 術研究所所長。是中國影協第四、五屆理事。1958年負責總體設計、組織 改裝上海各製片廠的光學錄音機為磁性錄音機,1965年負責設計研製國內 首輛混合錄音汽車,1978年為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設計、研製成功混合錄音系統,1983年負責上海錄音技 術樓工程的總體設計,於1984年獲中央建工部優秀設計金質獎。由他負責研製的可控矽變頻同步器、新型35mm 混合錄音設備(24路混合錄音調音台 、三聲道磁性錄還音機)於198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78年出席全國科學大會,獲“在我國科學技術工作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先進工作者”獎狀。

藝術經歷

學習階段

幼年喪父後,家境日貧,致使他念完中學,便找事謀生。1946年,經長兄介紹,進了費穆主持的上海實驗電影工場,在他導演的《錦繡河山》(影片未完成)中擔任場記。

《假鳳虛凰》宣傳畫 《假鳳虛凰》宣傳畫

此後,林聖清調到錄音部門,向錄音師吳江海學習技術。翌年,他跟師傅到文華影業公司拍片,參加《不了情》和《假鳳虛凰》的錄音工作。林聖清眼快手勤,生性機敏,不久便掌握機器,獨立操作。以後,他在上海實驗電影工場先後在陳娟娟主演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盧碧雲主演的《馬路英雄》、張翼和項堃主演的《子夜歌》、袁美雲主演的《風月恩仇記》、言慧珠和喬奇主演的《同心結》等影片中擔任錄音,成為上海實驗電影工場最年輕的錄音師。然而,林聖清並不以此為滿足,他認識到,電影錄音是一項技術性很強,又富有藝術創造性的工作。他深感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不足,於是,下決心刻苦自學。在當時的條件下,想方設法借閱各種有關的無線電技術書籍,弄通錄音機的電氣線路和結構原理。同時,在中學裡學過一點法文的基礎上,自學英文,為閱讀外文技術書刊創造條件。他還利用看電影、參加音樂會等機會,有意識地注意音響藝術的處理手法,以豐富自己的藝術素養。

製片廠期間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國家接管了實驗電影工場等官僚資本企業。林聖清成為上海電影製片廠的一員。他懷著強烈的翻身感,以主人翁的精神,積極投入全廠錄音器材的大檢修工作,他從中得到了一次很重要的技術鍛鍊。在他和同志們的共同努力下,把接收過來的幾個老廠的破舊錄音機整修一新,趕上上影成立後拍攝第一批故事片生產的需要。1950年,林聖清擔任了《海上風暴》的錄音工作。不久,在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中,林聖清與王行舟、印石民一起義務勞動,共同裝配了一台電影錄音機,捐獻給解放軍的八一電影製片廠。在這些活動中,林聖清發揮了他的技術專長和刻苦鑽研精神。當 1951年在上海電影技術廠安裝文化部從國外進口的全套混合錄音新設備時,領導上便看中了林聖清,動員他服從工作需要,專攻錄音工程技術,期望他為提高我國電影錄音技術,有所作為。但是,當時林聖清的理想是:成為一個技術全面的優秀電影錄音師。在個人願望與工作需要發生矛盾時,林聖清經過一番思想鬥爭,認識到當好一個錄音師,只能對為數有限的影片起作用;而搞好錄音機務工作,將對改善所有影片的聲音質量作出貢獻。事業的責任心,加上領導和同志們對他的信任,使他愉快地服從了組織的安排。從安裝錄音新設備的工程開始,他在實踐中刻苦學習,不斷鑽研,三十年如一日,以全部精力,致力於我國電影錄音工程技術的研究。有聲電影的問世,是電影技術的一大發展,而錄音工藝從光學錄音到磁性錄音,又是一大進步。國外從五十年代初已在製片生產中全面推行磁性錄音。林聖清從國外技術書刊上系統地收集了這方面的資料,積極建議進行磁性錄音新工藝的試驗。當時各廠剛剛建立系統的光學錄音工藝和設備,在這種情況下,提出一項新工藝的改革和試驗,思想上的阻力和實際存在的困難,是不小的。不久,領導上作了決定,先在一台進口的磁性錄音機上進行試驗,然後全面推廣。並將試製、改裝磁性錄音機的任務,落實到上海電影技術廠的錄音車間等有關部門。在林聖清的主持下,通過廠內外的協作,逐一攻克技術難關,於 1957年,試製出我國第一台電影磁性錄音機的樣機。經翻譯片生產中試用、改進後,1958 年在上海各製片廠全面推廣了磁性錄音。當時,35毫米的寬磁帶國內尚無生產,進口的數量有限,全面推廣磁性錄音後寬磁帶緊缺,他在有關技術部門配合下,因陋就簡,將 6.25毫米的小磁帶用膠水貼上在 35 毫米片基上代用,堅持生產。因此,林聖清光榮地被評為出席1958年全國青年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大會的代表。會議期間,受到毛澤東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60年,他作為在電影事業上卓有成就的錄音總技師,光榮地出席了全國文教群英會。

鑽研新技術

黨的信任和人民給予的榮譽,激勵著林聖清堅持不懈地鑽研電影錄音新技術。即使在十年動亂的艱難時日,他也沒有動搖。1969年,他剛剛從“牛棚”出來工作,又去埋頭翻閱當時無人問津的外文技術書刊。此時此刻,他想到的是如何用加倍的努力來補償已經被耽誤了的時間。1977年,他主持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改建一座現代音響結構的混合錄音棚的工程,並在有關單位配合下,設計試製成功混合錄音設備中的關鍵部件、國內首次生產的新型聯鎖同步電源——可控矽穩頻聯鎖器,榮獲文化部科技成果二等獎。與此同時,根據近年來國外發展的錄音新技術,積極提倡推行多話筒、多聲道、強吸聲電影音樂錄音新工藝。1977年下半年,他與錄音總技師薛志昌以及上海各廠的錄音師一起,在上海電影譯製廠的新錄音棚內首次進行這種新工藝的試驗,並在美術片《畫廊一夜》的音樂錄音中試驗生產,獲得了初步成功。1978年,他出席了全國科學大會。1978 年到 1980 年間,他三次被派遣出國,參加美國電影電視工程師協會的年會。在此期間,他詳細考察了國外電影錄音的先進設備和技術,擴大了視野,增長了知識。1980年,他第三次訪美期間,被邀參觀洛杉磯好萊塢錄音棚時,主人請他聽一段錄自該棚的音帶。林聖清辨出其中有經過混響室加工的效果。要求參觀該設施,當主人陪同他登上棚的頂端來到混響室時,欽佩地說:“你是第一個發現並參觀這個房間的專家!”

個人成就

1946年從影,先後在上海實驗電影工場、大華、益華等影業公司任錄音助理、錄音師,錄製的影片有《同是天涯淪落人》、《馬路英雄》、《子夜歌》、《風月恩仇》、《同心結》等。

《海上風暴》 《海上風暴》

1949年,入上海電影製片廠任錄音師,錄製《海上風暴》等影片。

1953年後,轉攻錄音工程技術,歷任上海電影製片廠錄音機務組長、上海電影技術廠錄音總技師、總工程師、上海市電影局錄音總技師、上海電影技術研究所所長等職。

1958年,負責總體設計、組織安裝上海各製片廠的光學錄音機為磁性錄音機,使之在全國製片業中處於領先地位。1965年負責設計研製國內首輛混合錄音汽車。1978年為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設計、研製成功混合錄音系統。

1983年,負責上海錄音技術樓工程的總體設計,獲建工部優秀設計金質獎。由他負責研製的可控矽變頻同步器、新款35毫米混合錄音設備(24路混合錄音調音台、三聲道磁性錄音還音機)獲文化部1983—1984年度科技成果一等獎、198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78年出席全國科學大會,獲“在我國科學技術工作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先進工作者”獎狀。

林聖清是中國影協第四、五屆理事、上海影協理事、上海電影電視技術學會理事、美國電影電視工程師協會會員。

主要作品

《同是天涯淪落人》(1948)

《馬路英雄》(1948)

《子夜歌》(1948)

《風月恩仇》(1948)

《同心結》(1948)

《海上風暴》(195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