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祖密故居

林祖密故居

林祖密故居建於清末,坐落在鼓新路67、69號,由主樓和副樓兩幢建築組成,系典型的西式建築。原有紅樓和烏樓兩座樓,但現在僅存烏樓。據蔣介石日記透露,1920年他來鼓浪嶼療養時,曾在此住過。如今,這座別墅僅能從外貌折射出它當年的顯赫,牆體外表大片脫落,紅磚畢露,表苔四處,殘破一堪。

基本信息

簡介

林祖密故居 林祖密故居林祖密故居 林祖密故居

林祖密故居建於清末,坐落在鼓新路67、69號,由主樓和副樓兩幢建築組成,系典型的西式建築。原有紅樓和烏樓兩座樓,但現在僅存烏樓。據蔣介石日記透露,1920年他來鼓浪嶼療養時,曾在此住過。
如今,這座別墅僅能從外貌折射出它當年的顯赫,牆體外表大片脫落,紅磚畢露,表苔四處,殘破一堪。

人物簡介

林祖密林祖密

林祖密(1878~1925年),原名資鏗,字季商,祖籍平和,出生於台灣霧峰林姓望族。中日甲午戰爭,日軍進犯台灣時,隨父母內渡祖國大陸,擇居於鼓浪嶼。其間,一度返回台灣處理財產,未幾,重回鼓浪嶼。
他愛國愛鄉。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漳屬南靖等縣山洪為患,幾十萬災民流離失所,嗷嗷待哺,他聞訊後,即籌措5萬銀元,購米分批運到漳州一帶發賑。以往,閩南鄉間常有械鬥情事發生,死傷慘重。光緒三十四年四月,他向興泉永道道台建議設立“弭斗總會”,力圖消弭械鬥。對促進家鄉的經濟發展,他更是不遺餘力。10多年間,曾投入三四十萬元資金,相繼在龍溪(今漳州和龍海)、南靖、華安、漳平、龍巖等地購買大片荒山、荒地,創辦墾牧公司、林場。疏浚河流險灘,開闢航道,建設輕便鐵路,開採煤礦等農林、工礦實業和公用事業,利國利民。
民國初年,他前往在鼓浪嶼的日本領事館辦理註銷日本籍民手續,同時呈請北京國民政府內務部準予恢復中國國籍。民國2年(1913年)11月18日,他獲內務部發給的“許字第一號”復籍執照,成為台灣淪日後第一位獲得恢復中國國籍的台灣同胞。但林家在台灣的山林2萬多甲、水田2000多甲卻因此被日本侵略者沒收;林家經營的樟腦廠、製糖作坊和糖鋪共五六百家企業,也被強行壓價收買。
“二次革命”失敗後,他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民國4年袁世凱稱帝,他憤然疾呼:“篡國殃民,棄義為詐,國且不國,更何有台!”把台灣與祖國的命運緊緊地連在一起。隨後,召集漳泉革命志士在鼓浪嶼寓所聚會,商討打倒袁世凱與剷除北洋軍閥大計,捐獻巨款資助閩南的靖國、護法兩支軍隊,並籌劃建立一支閩南子弟兵——閩南軍。民國7年1月6日,孫中山以大元帥名義任命他為“閩南軍司令”,負責指揮閩南的軍事行動。他還曾創辦“隨軍學校”(陸軍學校),為國家和閩南地區培養軍事人才。民國8年12月4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民國軍政府陸軍部奉命以“218號令”授予他陸軍少將。
民國10年,他應召赴粵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軍兼侍從武官。嗣而孫中山率軍入桂,改任林祖密為大本營參議,隨軍參贊戎機。翌年6月,陳炯明背叛革命,他因拒絕附從而被扣押,獲釋後經香港搭船返廈。時北洋軍閥李厚基已被趕出福建,新任福建省省長林森邀請他赴榕任省水利局局長。旋因無意仕途,辭職回鼓浪嶼。民國14年8月20日,他前往華安視察華封疏河公司。李厚基舊部張毅偵悉訊息,派旅長李芳池於23日深夜包圍他的住處,24日凌晨將他殺害,遇難時年僅48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