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強[資深媒體人]

林文強[資深媒體人]
林文強[資深媒體人]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林文強,男,資深媒體人,作家,劇作家,影視出品人和製片人。廣東省高州市根子鎮田心村委會石頭垌村人,1968年7月28日生,漢族,198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就讀於中央戲劇學院及中國政法大學,在學期間主修戲劇文學,參加工作後轉修新聞傳播學,在職研讀博士期間主修管理學。2007年9月13日,在茂名市舉辦的廣東省老區宣傳工作會議上,林文強被任命為廣東省源流雜誌社社長、總編輯,成為林文強個人事業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2008年1月1日,林文強正式履職。2010年3月,《源流》在廣東省近400種期刊中脫穎而出,獲“第四屆廣東省優秀期刊獎”。該刊加入廣東省優秀期刊方陣,2010年4月參加了在成都舉辦的第20屆全國書展,2011年5月參加了在哈爾濱舉辦的第21屆全國書展,深受讀者好評。2011年5月,《源流》月發行量首破20萬冊,成為該刊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20世紀90年代初,廣東省人民政府提出“搶救粵劇”的號召,林文強入選全省13名重點編劇名錄,參加了廣東省文化廳粵劇編劇班。當時,正值鄧小平南巡不久,廣東深受鼓舞,各地黨委、政府亦紛紛成立企業,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南粵大地。其間,林文強從省城返回家鄉工作,任中共茂名市委統戰部天馬圖書公司經理,並先後擔任高州市《青年文學報》主編、高州市文聯文學學會副會長、文學創作基金會主席、茂名市海外聯誼會理事、茂名市人大制度研究會理事、茂名市青年聯合會委員、廣東省書報刊發行協會常務理事兼集個體工作委員會主任等社會職務。

1995年,被共青團高州市委員會授予“高州市第二屆十大傑出青年”稱號,在家鄉根子鎮引起了轟動,全鎮人民掀起了學習青年榜樣的熱潮。

1996年以後,先後任廣東《新聞人物報》責任編輯、《經濟快報》主編、中央黨校《中華魂》雜誌首席記者兼雲南工作站站長、廣東寶葫蘆影業有限公司影視出品人及製片人等職,2008年1月1日起任廣東省源流雜誌社社長、總編輯、新聞中心主任。

出身貧寒

祖父林德新曾考取晚清秀才,自詡為讀書人出身,對農事耕作持鄙視態度,在公社化期間頗受生產隊社員微詞。雖然林德新不得不接受殘酷的現實,但一直到他90歲去世時,對晚清秀才的功名依舊未能釋懷。

林德新娶本鎮浮山村羅華為妻,生下6個子女,第二胎夭折,育成順昌、順初、順輝、順芳、順仙5人成家立室。林文強的父親是林順初。

林順初17歲時迎娶本鄉鍾永超的長女鍾秀珍,育有2男7女,分別為長女惠芳、二女惠仙、三子文茂、四女惠均、五女惠梅、六女惠珍、七子文強、八女惠容、九女惠群。惠群後改名梅寶。林文強在9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在文學創作中常用筆名“牛七”。

林順初45歲卒,生前擔任田心大隊黨支部書記和根子公社社辦企業南清石灰水泥廠廠長,因不搞派別鬥爭、薦人唯賢、帶領大隊社員種植經濟作物、大搞家庭副業、與人友善、廣施草藥而口碑甚廣。

文化大革命期間,每逢大隊要召開批鬥大會,林順初總是自己掛牌接受批鬥,從不揪斗鄉親,因此,田心大隊從來沒有發生過民眾武鬥現象。在國家取消高考期間,大學生入學的惟一途徑是依靠上級分配名額,由大隊黨支部推薦。其時,田心大隊分得一個名額,林順初沒有把名額留給子女,推薦了鄰村一名優秀子弟,當時曾引發熱議。在國家招收工人問題上,林順初也一再把名額安排給別人,自己的子女沒有享受過任何特權。林順初帶領大隊社員種植橡膠及胡椒等經濟作物,大搞家庭副業,使當地民眾生活得以改善,這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是冒著很大的路線鬥爭危險的。林順初擅施草藥,十數年間為民眾施藥從不收取分文。因為配藥需要用錢,只予不取的做法加重了家庭負擔,林順初夫婦亦未改初衷,堅持贈醫贈藥。

林順初因患鼻咽癌,45歲時便英年早逝。林順初遺體出殯時,近千名民眾自傳送葬,前頭隊伍到達墓地時,後頭隊伍尚未起行,前後幾近兩公里,場面感人。2000年春,林順初遺孀鍾秀珍病逝於家中,在當地再次引發“好人”的感嘆。

林文強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十分貧困,主要依靠大姐惠芳、三哥文茂的支持讀完中學。

熱衷藝術

林文強對藝術有著天生的嚮往。從孩提時代開始,林文強就經常纏著父母、哥哥姐姐講故事,並在他足跡所能遍及的最大範圍內,到處尋訪各種各樣的故事。小時候的愛好奠定了他熱衷藝術的基礎。

林文強國小三年級時參加學校徵文比賽的一首順口溜詩歌獲獎,作品被貼在學校牆報上,點燃了他最初的創作熱情。國中一年級時,林文強在高州中學的文藝晚會大舞台上獨立講故事,激發了他的藝術夢想。國中二年級時,他的一篇小說發表在《少年文藝》上,成為他決心追求藝術的全新起點。自此以後,林文強筆耕不綴,遍歷人生之磨難而從未放棄,至2011年5月,已累計創作各類作品1500餘萬字。

林文強尤其熱衷影視藝術,1986年起創作了大量影視劇本,大多數劇本已攝製為影視作品。主要影視作品名錄如下:

1、電影:《遠東國際大審判》、《大埔往事》、《忠烈可風》、《秦巴人家》、《茶道》、《鹿寨傳奇》、《鄉村治安員日記》。

2、電視劇:《張學良與趙四小姐》(30集)、《酸棗兒》(6集)、《情人谷》(100集)、《漂泊》(30集)、《濠江王》(40集)、《葫蘆藥》(20集)、《張弼仕》(40集)、《老區》(30集)。

3、專題片:《尋找他鄉的故事》(104集)、《童年》(100集)、《永不褪色的回憶》(34集)、《東江縱隊》(12集)、《粵桂湘邊縱隊》(7集)、《外交風雲錄》(15集)、《清遠老區行》(8集)、《太陽照在西林河上》(22集)、《第二桶金》(52集)。

林文強的夢想是建立一個藝術王國,在這個王國里,生活在邊緣狀態的各類藝術家歡聚一堂,進行藝術創作與製作,摸索一條平民化的藝術產業化道路,拆除通往藝術生活的高門檻,使藝術教育得以普及,讓中下層民眾得以更多更多好地享受藝術人生。這種藝術烏托邦式的空想主義,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成為林文強的藝術思想基礎。

勇於擔當

《源流》雜誌由廣東省老區建設促進會主管主辦、廣東省源流雜誌社編輯出版。國內統一刊號CN44-1494/D,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9-5616,面向國內外發行。1994年10月創刊,為月刊。2010年7月起改為半月刊。

廣東省源流雜誌社是獨立法人單位,是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核准的國家新聞機構,持有國家級《新聞記者證》,可參與國際國內重大新聞事件的報導,擁有獨立新聞發布平台。《源流》是廣東省內惟一專門面向革命老區的新聞時政類期刊。目前,《源流》已經被公認為廣東省老區宣傳的主陣地和老區人民的喉舌,深受廣東以及全國老區讀者的喜愛。特別是2008年以來,《源流》策劃和參與了眾多重大新聞事件的報導,在全國革命老區引起巨大反響,對多個省份的新一輪老區建設熱潮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林文強擔任廣東省源流雜誌社社長、總編輯職務以後,隨即對《源流》雜誌實行全面改革。改革遇到多方面的巨大阻力,多次面臨夭折的危險,但林文強和源流人頂住各方面的壓力,堅持改革,在上級部門主要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源流》雜誌得以在曲折中前進,取得了令人側目的可喜成績,成為廣東省最為重要的主流媒體之一。林文強因力推《源流》改革,並受制於多方原因,因而備受爭議,毀譽參半。

2010年3月,《源流》在廣東省近400種期刊中脫穎而出,獲“第四屆廣東省優秀期刊獎”。該刊加入廣東省優秀期刊方陣,2010年4月參加了在成都舉辦的第20屆全國書展,2011年5月參加了在哈爾濱舉辦的第21屆全國書展,深受讀者好評。2011年5月,《源流》月發行量首破20萬冊,成為該刊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