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富士

林富士

台灣著名學者,1960年出生於台灣雲林,1994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完成博士學業,1995年供職於中央研究院,研究領域涉及文學、歷史學,哲學,人類學、宗教、美學等,研究成果頗多,在國內外具有很強的學術影響力。

基本信息

簡介

林富士教授林富士教授
姓名:林富士(Fu-shihLin)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連絡電話:02-26523189
學歷: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
個人主頁:薩蠻工作室 (http://saturn.ihp.sinica.edu.tw/~linfs/index.html)
通訊處:臺北市南港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電話:(02)26523189
傳真:(02)27868834
E-Mail:[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生平事跡

經歷:

中國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87.8-1995.8),副研究員(1995.8-2001.9),研究員(2001.9-),副所長(2004.11-2005.10)
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兼任教授(2002.9.1-2007.7)
台北大學歷史學系合聘教授(2005.8.1-2007.7)
中興大學歷史學系講座教授兼文學院院長(2007.8-)

服務機關

服務部門

職 稱

起 迄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1987/08~1995/08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副研究員

1995/08~2001/09

輔仁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

兼任副教授

1999/2/1~2002/8

輔仁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

兼任教授

2002/9/1~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研究員兼人類學組組主任

2002/10/20~2002/12/31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研究員兼人類學門召集人

2003/1/1~2003/12/31

東吳大學

歷史研究所

兼任客座教授

2002/9/1~2003/1/31

政治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

兼任教授

2003/2/1~2003/8

台北大學

歷史學系

兼任教授

2004/8/1~2005/7/31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研究員兼副所長

2004/11/1~2005/10/31

台北大學

歷史學系

合聘教授

2005/8/1~2007/7/31

教育部

顧問室

兼任研究員兼領域召集人

2005/9/12~2006/7/31

教育部

顧問室

兼任顧問

2006/8/1~2007/7/31

教育部

顧問室

研究員兼領域召集人

2007/8/1~2009/7/31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講座教授兼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2007/8/1~2008/7/31
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合聘教授2007/8/1~2010/7/31
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合聘教授2008/8/1~2010/7/31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講座教授兼文學院院長2007/8/1~2010/7/31
榮譽:
(1)國立中興大學“97年度建教合作計畫績優獎”。
(2)國立中興大學98年度“特別貢獻獎”。
(3)國立中興大學99年度“特別貢獻獎”。
(4)國科會99年度傑出研究獎。

個人自述

做一個溝通者
我是一個歷史學者,我常自許要做一個溝通者,希望能透過歷史研究和歷史寫作,在古今之間,在不同的文化、族群和地域之間摸索貫通之道。
長期以來,我的研究工作基本上是以中國宗教史為主軸而展開,我所關心的課題包括:(一)「中國人」如何建構或認知「鬼神」世界;(二)「中國人」如何界定人與「鬼神」的關係,如何和「鬼神」交通;(三)「中國人」如何交通「鬼神」;(四)中國社會中有何宗教專家,彼此之間是否有其共同點,各自又有何特質;(五)宗教專家在中國社會中彼此之間的關係和勢力消長的情形為何;(六)中國宗教史如何分期,各個階段有何特質。
在處理上述課題時,我所採取的研究策略或研究角度主要是:(一)分別以政府、民眾及宗教專家為立足點進行觀察;(二)運用各種類型的原始材料,進行具有原創性的研究;(三)儘量結合歷史學的文獻分析和人類學的田野調查;(四)儘量進行較長時段的「貫時性」(diachronic)研究,並以中國以外的社會或「非漢」民族的情形做參照性的比較研究。這樣的研究,基本上是為了探索中國宗教的特色及其在歷史長河中的變遷與延續。
最近五年(2002-2007)的研究,大致而言,都是基於上述的關懷而展開。在本院及國科會的支持之下,我總共進行了五項研究計畫:(一)六朝的醫者;(二)巫者的面貌:以韓國、台灣與中國之巫者為主的比較研究;(三)宗教與醫療:「巫者與中國醫療文化之關係」;(四)中國中古時期的流行病;(五)魅與中國文化。近五年來具體的研究成果,由我個人獨自完成者,總計有六篇學術期刊論文、七篇研討會論文、五篇專書論文及一本論文集。
未來五年(2008-2013),我的研究工作,將繼續既有的一些課題,並聚焦於以三年為期的「中國治病符」研究計畫。此外,我希望能稍稍轉向較為寬廣的文化史研究,並擇取「檳榔」和「旅行」做為研究的核心課題。
英文簡傳
Fu-shihLinwasbornin1960inTaiwan.HereceivedhisBAandMAdegreesinHistoryfromNationalTaiwanUniversity,andaPh.D.fromtheDepartmentofEastAsianStudiesatPrincetonUniversityforhis1994dissertationentitled"ChineseShamansandShamanismintheChiang-nanAreaduringtheSixDynastiesPeriod(3rd-6thCenturyA.D.)."LiniscurrentlyanAssociateResearchFellowintheInstituteofHistory&philologyatAcademiaSinica.HisresearchinterestsincludethehistoryofChinesereligions,diseases,medicalsystems,popularcultureandeverydaylife.ThisinteresthasresultedinanumberofarticlesdealingwiththeancientChineseconceptionsofillnessanddreams,theritualhealinginHanChina,theTaoistscriptureT'ai-p'ingchingandthehistoryofreligions,especiallyshamanismandTaoism,inmedievalChina.HehasalsowrittenabookentitledHan-taitewu-che(Taipei,1988)dealingwithshamansintheHanDynasty.Inaddition,hepublishedanotherbookentitledKu-hunyükuei-Hsiungteshih-chieh(TheWorldofLonelySoulsandmaliciousGhosts)in1995.

學位論文

“ChineseShamansandShamanismintheChiang-nanAreaDuringtheSixDynastiesPeriod(3rd-6thCenturyA.D.),”(PhDdiss.,PrincetonUniversity,1994).

專書

《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
《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台灣的厲鬼信仰》(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
《小歷史——歷史的邊陲》(台北:三民書局,2000)。
《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台北:三民書局,2001)。
《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

學術期刊論文

〈試釋睡虎地秦簡中的「癘」與「定殺」〉,《史原》15(1986):1-38。
〈試論漢代的巫術醫療法及其觀念基礎〉,《史原》16(1987):29-53。
〈試釋睡虎地秦簡《日書》中的夢〉,《食貨月刊》17.3/4(1988):30-37。
〈試論《太平經》的疾病觀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2(1993):225-263。
“ReligiousTaoismandDreams:AnAnalysisoftheDream-dataCollectedintheYün-chich'i-ch'ien,”Cahierd'Extrême-Asie8(1995):95-112.
〈東漢晚期的疾疫與宗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3(1995):695-745。
〈「巫叩元絃」考釋——兼論音樂與中國的巫覡儀式之關係〉,《新史學》7.3(1996):195-218。
〈六朝時期民間社會所祀「女性人鬼」初探〉,《新史學》7.4(1996):95-117。
〈略論台灣漢人社群的厲鬼信仰——以台北縣境內的「有應公」信仰為主的初步探討〉,收入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頁327-357。
〈試論《太平經》的主旨與性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2(1998):205-244。
〈法國對中國道教的研究〉,收入戴仁(Jean-PierreDrège)主編,耿昇譯,《法國當代中國學》(Cinquanteansd'étudeschinoisesenFrance)(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頁269-310。
“TheCultofJiangZiwen蔣子文inMedievalChina,”Cahierd'Extrême-Asie10(1998):357-375.
〈中國六朝時期的巫覡與醫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1(1999):1-48。
“MedicalKnowledgeandUsesofHairinTraditionalChina,”inMedicineandtheHistoryofBody,ed.YasuoOtsuka,ShizuSakaiandShigehisaKuriyama(Tokyo:IshiyakuEuroAmerica,Inc.,1999),pp.365-377.
〈武俠世界中的醫者〉,收入王秋桂主編,《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9),頁85-104。
〈傳統中國社會對於「老年」門檻的界定──以漢唐之間的文獻為主的初步探討〉,收入《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頁17-43。
〈中國六朝時期的蔣子文信仰〉,收入傅飛嵐(FranciscusVerellen)、林富士編,《遺蹟崇拜與聖者崇拜》(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0),頁163-204。
〈頭髮、疾病與醫療──以漢唐之間的醫學文獻為主的初步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1(2000):67-235。
〈台灣地區的道教研究概述(1945-1995)〉,《台灣宗教學會通訊》5(2000):34-74。
〈歐美地區的道教研究概述(1950-1994)〉,《台灣宗教學會通訊》6(2000):29-88。
〈試論中國早期道教對於醫藥的態度〉,《台灣宗教研究》1.1(2000):107-142。
〈歷史人類學──舊傳統與新潮流〉,收入《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頁365-399。
〈疾病與「修道」:中國早期道士「修道」因緣考釋之一〉,《漢學研究》19.1(2001):137-165。
〈略論早期道教與房中術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2(2001):233-300。
〈台灣中學教育體制中的「宗教教育」〉,收入輔仁大學宗教學系主編,《宗教教育:理論、現況與前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頁191-210。
〈中國早期道士的醫療活動及其醫術考釋:以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傳記」資料為主的初步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1(2002):43-118。
〈試論六朝時期的道巫之別〉,收入周質平、WillardJ.Peterson編,《國史浮海開新錄: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頁19-38。
〈中國早期道士的醫者形象:以《神仙傳》為主的初步考察〉,《世界宗教學刊》2(2003):1-32。
〈中國疾病史研究芻議〉,《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87-93。
〈從除魅到牽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類學組的學術歷程〉,收入許倬雲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頁89-118。
〈釋「魅」:以先秦至東漢時期的文獻資料為主的考察〉,收入蒲慕州主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頁109-134。
〈清代台灣的巫覡與巫俗:以《台灣文獻叢刊》為主要材料的初步探討〉,《新史學》16.3(2005):23-99。
〈醫者或病人:童乩在台灣社會中的角色與形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6.3(2005):511-568。
〈導言〉,見氏編,《禮俗與宗教》(收入《台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第11冊),頁1-14。
〈人間之魅:漢唐之間「精魅」故事析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8.1(2007):107-182。
〈台灣地區的道教研究總論及書目(1945-2000)〉,《古今論衡》16(2007):4-72。

會議論文

“TheIdeaofimmortalityintheT'ai-p'ingching,”(conferencepaperfortheAssociationforAsianStudies〔美國亞洲研究協會第五十屆年會〕,WashingtonHiltonandTowers,WashingtonD.C.,March26-29,1998).
〈「疾病的歷史」研究芻議〉,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疾病的歷史」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年6月16-18日。
〈「成巫」的緣由與途徑〉,發表於台灣宗教學會主辦,「宗教學者論壇:宗教與修鍊」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年8月26日
〈台灣童乩的社會形象初探(二稿)〉,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計畫主辦,「巫者的面貌」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年7月17日。
〈試論傳統中國社會中的巫醫關係〉,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主辦,「巫者的形象」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年8月22日
〈略論占卜與醫療之關係:以中國漢隋之間卜者的醫療活動為主的初步探討〉,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占卜與醫療」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年8月29日。
〈中國的「巫醫」傳統〉,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從醫療看中國史」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5年12月13-15日。
〈中國中古時期的巫者與政治〉,發表於法國高等實驗學院(EcolePratiquedesHautesEtudes)主辦,“Rituals,PantheonsandTechniques:AHistoryofChineseReligionBeforetheTang”國際研討會,巴黎:法國高等實驗學院,2006年12月18-21日。
〈中國古代巫覡的社會形象與社會地位〉,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中國史新論•宗教篇與性別篇」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5月1-3日。
〈《太平經》的神仙觀念〉,發表於日本關西大學主辦,「CSAC(思想‧儀禮研究班)國際シンポジウム」,大坂:關西大學,2007年7月20-21日。

編輯整理

林富士、彭明輝編著,《認識台灣(社會篇)》(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
傅飛嵐(FranciscusVerellen)、林富士主編,《遺蹟崇拜與聖者崇拜》(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0)。
林富士主編,《禮俗與宗教》,收入邢義田、黃寬重、鄧小南總主編,《台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第11冊。

書評

〈簡介張〔光直〕著《考古學專題六講》〉,《歷史月刊》創刊號(1988):156-157。
〈評PeterBurkeed.,NewPerspectivesonHistoricalWriting〉,《新史學》3.2(1992):29-53。
〈評陳舜臣著,許錫慶譯,《曹操:曹魏一族》〉,《中國時報》,2000.01.07,〈開卷版〉。
〈評孔復禮(PhilipA.Kuhn)著,陳兼、劉昶譯,《叫魂》(Soulstealers:TheChinesesorceryScareof1768)〉,《明日報》(http://www.ttimes.com.tw),2000.05.01,〈閱讀版〉。
〈評熊秉真著《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故事》〉,《明日報》(http://www.ttimes.com.tw),2000.06.26,〈閱讀版〉。
〈評莊永明總策劃,《台灣世紀回味:時代光影》〉,《中國時報》,2001.02.25,〈開卷版〉。

其他(通俗作品)

林翎(筆名),〈當書與賣書:一個書生的悲哀〉,《中央日報》,1988.01.26,〈長河版〉。
林翎(筆名),〈知識與金錢〉,《中央日報》,1988.01.28,〈長河版〉。
林翎(筆名),〈會任之家:東漢的職業殺手〉,《中央日報》,1988.02.02,〈長河版〉。
林翎(筆名),〈「匿名檢舉」有罪——從睡虎地秦簡談起〉,《中央日報》,1988.02.13,〈長河版〉。
林翎(筆名),〈道在屎尿〉,《歷史月刊》3(1988):84-85。
林翎(筆名),〈孫壽:領導流行的美女〉,《中央日報》,1988.05.05,〈長河版〉。
林翎(筆名),〈頭髮的象徵意義〉,《中央日報》,1988.06.04,〈長河版〉。
林翎(筆名),〈中國巫術與中國社會〉,《歷史月刊》5(1988):25-29。
倪紅(筆名),〈披髮的人〉,《歷史月刊》8(1988):149-150。
倪紅(筆名),〈頭髮與疾病〉,《歷史月刊》9(1988):132-133。
林翎(筆名),〈中國婦女節:陰曆九月九日〉,《中央日報》,1988.10.19,〈長河版〉。
林翎(筆名),〈在廁所中演出的歷史〉,《中央日報》,1989.03.18,〈長河版〉。
林翎(筆名),〈吃人肉:中國歷史最悲慘的一頁〉,《中央日報》,1989.04.01,〈長河版〉。
施無畏(筆名),〈冥婚、鬼婚與神婚〉,《北縣文化》35(1993):16-17。
司馬觀(筆名),〈古代雅典公民的婚姻〉,《北縣文化》35(1993):18-20。
嵇童(筆名),〈台灣童乩〉,《北縣文化》36(1993):46-51。
嵇童(筆名),〈「童乩研究」的歷史回顧〉,《北縣文化》37(1993):36-42。
嵇童(筆名),〈女性與中國宗教〉,《北縣文化》38(1993):23-26。
司馬觀(筆名),〈狗吠不吠你有關係〉,《聯合晚報》,1994.02.25,〈天地版〉。
司馬觀(筆名),〈「歷史學家」類比三則〉,《北縣文化》40(1994):6。
嵇童(筆名),〈「殺狗」四篇:習俗篇、祭祀篇、食用篇、妖異〉,《北縣文化》40(1994):16,20,24,39。
嵇童(筆名),〈貢寮地區廟宇巡禮〉,《北縣文化》43(1995):64-69。
嵇童(筆名),〈假如讓我來寫「二二八紀念碑」的碑文〉,《北縣文化》44(1995):5-6。
司馬觀(筆名),〈古道新印:伊能嘉矩與楊南郡〉,《北縣文化》44(1995):62。
嵇童(筆名),〈人間道上不清不明:從掃墓看民間信仰的歧異〉,《聯合晚報》,1995.04.05,〈天地版〉。
〈遲到19年的豬腳麵線……〉,《聯合報》,1996.01.09,〈論壇〉。
〈無論從宗教學、心理學來看玩碟仙,一種危險的遊戲〉,《聯合報》,1996.02.03,〈焦點〉。
嵇童(筆名),〈巫覡與樂舞〉,《歷史月刊》98(1996):80-84。
〈宗教與世俗選民已能分開看〉,《聯合報》,1996.03.04,〈總統選舉特別報導〉。
嵇童(筆名),〈想我七月半的好兄弟們:中元普渡的政治性格〉,《聯合晚報》,1996.08.13,〈天地版〉。
〈關於「副刊」的三則流言〉,《聯合報》,1997.01.09,〈聯合副刊〉。
〈這塊魂魄放佚的土地…認識台灣為台灣社會招魂!〉,《聯合報》,1997.06.07,〈民意論壇〉。
林富士、彭明輝,〈訴求族群融合尊重多元文化〉,《聯合報》,1997.07.28,〈民意論壇〉。
〈疾病史研究芻議〉,《中華現代針灸會訊》2.2(1999):1-8。
〈「潔淨」的歷史〉,《古今論衡》2(1999):77-88。
〈從巫到醫〉,《誠品好讀》32(2003):34-35。
〈中國歷史上的「隔離」〉,《聯合報》,2003.05.25,〈文化版〉。
〈檳榔入華考〉,《歷史月刊》186(2003):94-100。
〈瘟疫與政治:傳統中國政府對於瘟疫的回響之道〉,《書城》2003.7:47-49。
〈中國中古時期的瘟疫與社會〉,收入中央研究院科學教育推動委員會主編,《2003,春之煞:SARS流行的科學和社會文化回顧》(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頁85-114。
〈挫折與通靈〉,《聯合報》,2004.04.04,〈心靈版〉。
〈「魅」的馴服與迷惑〉,收入《2005陰陽師千年特集》(台北:繆思文化,2005),頁32-34。
〈島嶼的意志〉,收入黃冠華、許雅婷編,《數位島嶼:九十四年度內容開發公開徵選計畫成果展暨聯合目錄發表會專刊》(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2006),頁1-2。
〈數位科技與文化大革命〉,收入黃冠華、許雅婷編,《數位島嶼:九十四年度內容開發公開徵選計畫成果展暨聯合目錄發表會專刊》(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2006),頁3-4。
〈照相與造像〉,收入氏編,《再現美麗島:2007數位島嶼精選攝影集》(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2007),頁1-2。
〈招魂復魄,再現美麗島〉,收入許雅婷編,《擁抱數位•湧現台灣:九十五年度內容開發公開徵選計畫成果展專刊》(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2007),頁1-2。

文學創作:

《紅色印象》(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0)。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