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北航時期
1995年至2002年,林仕鼎就讀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系。碩士學習期間,他所在的實驗室為某國產CPU研發配套系統軟體,林仕鼎承擔了作業系統核心、系統級模擬器和調試器的大部分工作。這個項目引發了他對於OS kernel的濃厚興趣。艱苦的項目訓練,可以看作是其關注系統架構設計這個領域的原點。林仕鼎曾這樣評價北航經歷:“OS是最複雜的系統之一,年輕時積累的經驗,在我畢業後十多年的system hacking中,起了很大的幫助。這也是我喜歡在OS、storage和distributed systems等各類系統中反覆研究設計,不停reinvent the wheel的情結所在。”
微軟時期
2002年畢業後,林仕鼎加入微軟研究院的系統研究組,主要研究大規模分散式系統和高性能系統架構,期間發表數篇論文,被Operating SystemReview、HotOS、ICAC、IPTPS等國際頂級期刊或會議收錄。
百度時期
2007年10月,林仕鼎加入百度,任網頁搜尋部高級研究員。他創建了search infrastructure組,致力於研究適合百度搜尋引擎的基礎架構和ranking支撐系統。期間,林仕鼎主持開發了新一代網頁存儲處理平台——百靈,帶領百度搜尋引擎實現了網頁與索引的跨量級增長,並自2010年1月起擔任搜尋技術委員會主席。
2010年6月,林仕鼎制定了百度統一基礎架構發展的長期技術規劃,推動相關團隊的整合併創立基礎架構部,擔任主任架構師。在他的帶領下,基礎架構部對原有的基礎平台進行了全面的升級,在存儲、分散式計算、高性能計算和線上業務架構方向上為百度業務的飛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期間,他還主導設計了融合Table、Object和File等多種存儲結構的新存儲系統(CCDB),並以此架構進行多種存儲系統的歸一化。
2011年,林仕鼎積極思考和推進雲戰略,並促使公司成立了移動·雲事業部。作為首席架構師,他制定百度雲的戰略和發展規劃,確立了“一人一雲”的理念,並主導設計了融合移動和雲計算的雲端一體化作業系統 (Cloud OS)。Cloud OS三大套件中,個人云存儲平台 (PCS)為每個用戶提供一份獨立於套用的大容量存儲空間,支撐了網盤、雲相冊和雲音樂等多項新業務;xCloud為數百個第三方套用和多家手機廠商提供雲服務解決方案;新型WebApp平台西米露 (Sumeru)提供雲端一體的編程模型,在此平台上構建的七種武器在2012年百度世界大會上驚艷亮相。2012年10月起,林仕鼎全面負責百度雲的技術產品研發和生態系統建設。
2013年3月,林仕鼎回歸技術體系,任基礎體系和大數據首席架構師。他統一指導基礎架構部、系統部以及運維部的技術和戰略方向,推出了支持“Elasticity,Efficiency∏ivity”的數據中心作業系統。同時,他也帶領團隊對公司的數據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定義了六大數據倉庫和元數據結構。
在百度期間,他提出了數據中心計算概念,倡導軟體定義和套用驅動的設計理念,並依此理念設計了全球首款商用ARM伺服器、Software-Defined Flash、Rack Architecture以及基於FPGA的計算加速器等多款新型硬體體系結構,引領業界研發方向。他的工作在學術界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其中Software-Defined Flash論文發表於ASPLOS 2013會議,成為中國工業界首篇被頂級系統會議錄用的論文。在以高級別演講者著稱的LADIS(Large-Scale Distributed Systems and Middleware)研討會中,林仕鼎也成為首位來自中國的主題報告者,為大家分享了他在大規模存儲系統領域的實踐與經驗。
林仕鼎還負責百度公司承擔的多個國家項目,如國家863中國雲“以支撐搜尋服務為主的網路作業系統”項目,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雲計算示範專項”項目等,樹立了百度在雲計算和作業系統研發等領域的技術形象。
林仕鼎同時還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數據專業主任的職務,主講該專業的《計算機系統基礎》課程。他也是中國計算機學會大數據專委會和中國通信學會大數據專委會的委員。
創業時期
2014年5月,林仕鼎投身於教育領域的創業,致力於用雲計算和大數據的技術提升中國基礎教育行業的管理水平和教學水平,以實現基礎教育的“平等化、多元化和個性化”。
人物榮譽
2002年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系,獲得碩士學位。
2002年4月到2007年10月,於微軟亞洲研究院系統研究組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
2007年10月加入百度,擔任網頁搜尋部高級研究員、主任架構師。
2010年9月,任基礎架構部主任架構師。
2011年10月,任百度雲首席架構師。2012年10月起全面負責百度雲的技術、產品與生態系統。
2013年3月,擔任百度基礎體系與大數據首席架構師。
2014年5月,從百度離職,於教育網際網路領域創業。
人物成就
[關於系統與架構]
系統架構是一個工程和研究相結合的領域,既注重實踐又依賴理論指導,入門容易但精通很難,有時候還要講點悟性,很具有“偽科學”的特徵。要在此領域進階,除了要不斷設計並搭建實際系統,也要注意方法論和設計理念的學習和提煉。
——"系統架構領域的一些學習材料”
架構一詞虛而又虛,存在於代碼的背後,似有似無。架構師這個角色,感覺上很酷很重要,在工程實踐中卻經常缺位,其作用在業界也褒貶不一。作為一個喜歡釐清概念的人,一直以來我都有很強的意願去定義它們。
——“架構設計與架構師”QCon2013大會主題報告
[關於雲與大數據]
一個全新時代的大幕才剛剛拉開,雲、移動、大數據這些技術蓬勃發展,新的商業模式也初現曙光。當我們把所有用戶的行為和需求匯集到一塊去的時候,整個社會都將被技術的發展所重構。網際網路變為雲平台,生成的是一個超大規模系統。這才是完整的生命,人的作用要么是為它提供工具,要么是提供數據。而人與機器合一組成的這個生命體,實際上是把最終的結果跟你去產生這個結果的原因連線在一起了,它將會快速進化,最終重構整個社會。這是一次波瀾壯闊的技術革命,舊有的模式、框架和秩序都將被顛覆,身處其中,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也都將改變。有意思的是,這場革命起源於數據中心,影響卻更為深遠——對於技術從業者的我們來說,這是無尚的榮耀和驕傲。
——與林仕鼎聊雲計算《程式設計師》,劉江
百度是做搜尋引擎的,從第一天開始,我們的業務和商業模式就是圍繞著數據開展的。談到大數據,經常有人問什麼是大數據,現在做大數據有什麼不同。我個人的看法是有幾點不同。一是對大數據來說,很多時候我們強調的是實時的數據,按照時間序列所產生的數據。二是數據有很多來源,其實是來自於物理世界的,通過手機、感測器這樣的設備產生的數據。三是我們需要在已經有的原始數據,比如說網頁,這樣的基礎上加工出更多的知識出來。對應到百度的產品也有很多新的創新,大家關注百度搜尋可以看到有一些新的不同。比如你們可以問一些問題,比如謝霆峰的兒子是誰,謝霆峰是誰的兒子。這跟以前對關鍵字的搜尋來說答案是一樣的,但是我們現在可以理解以前不存在的信息。這是大數據和以往數據處理不一樣的地方。
——2013年中國雲計算大會,與李德毅、高文院士在問答環節
[關於學習與成長]
對於架構師的技能要求,我參考武林高手,建了個模型:內力+招式+經驗。內力由修煉得來,招式源於劍法拳譜即前人的積累,而經驗則靠實戰。編程能力像是內力,在不斷對代碼進行重構的過程中獲得提升,參與項目就是實戰。通常來說,內力+經驗就能贏得戰鬥,但招式會使你看起來出身名門大派,即不山寨。內力、招式和經驗,這三者通常也不是單獨增長的,需要在一次次的疊代過程中螺旋式上升,即在實戰中鍛鍊內力並加深對招式的理解,而後兩者可以帶來更多實戰的機會和成功機率。待你到達一定階段,自然也會總結出自己的功法招式,傳與後人。當然還可以寫成秘笈,留在山洞裡等待有緣人。
——“架構設計與架構師”QCon2013大會主題報告
通過寫code和辛勤工作深刻理解how,通過閱讀和思考逐漸體會到why,二者需要持續疊代不斷升華。通常工作中得到的只是experience,思考後才會變成自己的skill;而閱讀中得到的一般也只是information,使用後加深理解才會變成knowledge;把skill和knowledge結合起來,才會真正形成自己的expertise。於此,才有可能具備前瞻性,知道what to do next。
——“專訪百度雲首席架構師林仕鼎:如何突破瓶頸”
[關於教育]
三層SaaS體系:Software as a service、School as a service、Startup as a service。 Software as a service運用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搭建起全新的教育SaaS,為學校管理、教學、學習三個核心環節提供服務;School as a service通過平台、套用、課程三個層級建設探索課堂O2O模式;Startup as a service則通過生態系統的建設促進教與學全環節的套用創新。
——“雲上的學校——我的創業之旅”,紐約中國論壇,2014年
社會評價
2011年,被CSDN評為全國十大技術影響力人物。
2012年,在由《網際網路周刊》和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網際網路經濟論壇金i獎”盛典上,百度雲首席架構師林仕鼎憑藉在雲計算方面的巨大成就,被評為“2012最佳技術創新年度人物”。這是盛典上頒發的唯一技術人物獎。此次獲獎也是業內第三方組織對百度技術專家以及百度雲在技術創新、生態圈構建以及市場推進方面做出的肯定。
全球最大中文IT社區CSDN暨權威技術媒體《程式設計師》總編劉江:“在我所接觸過的技術人員之中,他可能是最具思想家氣質的一個,常有天馬行空的靈思妙想。而另一方面,他又是目前業界為數不多的還在寫代碼、堅持在一線的高級技術管理者,深知且在主導技術實踐和基礎架構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