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乞食

林乞食

林乞食(1894-1974),文峰文美村人,少壯時,家境貧寒,生活困頓,曾涉足距黃井村7公里的寶橋墾植。寶橋原稱“倒橋”,是一個匪患叢生、野獸橫行的荒僻山村。乞食不懼險阻,隻身來此落望墾植,但辛勤打下了的糧食卻被匪徒劫掠一空,失敗返家。

基本信息

簡介

解放後,匪患絕跡,社會安寧,乞食重振雄心,隻身再進寶橋。無奈身單力薄,難抵自然災害襲擊,再度失敗返家。

生平

1955年,農村組織互助合作社,時乞食已年逾花甲,但仍壯心不已。他發動組織8個社員三進寶橋。初來乍到,他們住破廟,吃瓜菜,頂風雨,迎日曬,以“愚公移山”的堅定信念,用自己的雙手,在荒山坡上開出層層梯田,打出糧食,開始積累生產資金。

1959年,乞食領辦寶橋青年場,利用厚實的資金,蓋起宿舍、辦公室、倉庫、豬牛舍,終於把“倒橋”變成名副其實的寶橋。1963年,大隊接收安置上山下鄉知識青年53人到寶橋場。為鼓勵知青紮根農場,乞食積極籌辦林、木、鐵加工組,籌建理髮室、縫紉室、小賣部、小水電站,開闢籃、排球場等娛樂設施。知青初來不懂宵活,他總是手把手地教。知青偶有患病,乞食跋山涉水,到遠地請來醫生,買藥,煎藥。送湯送水,關懷備至。春節期間,乞食帶頭留場,讓知青返家過年。自進場至1974年的19個春節,年年如此。

在乞食的帶領下,全體場員生產積極性高漲。1964年,青年場超額完成國家糧食版購任務,多征糧食7萬多公斤,比1963年增長1倍多。當年,全場評出“五好青年”11人,評選出席縣、地區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大會代表5人。乞食也於1964年被評為省勞動模範並加入中國共產黨,還參加了國務院召開的辦場安置下鄉知青經驗交流會。華東及福建省、地、縣紛紛派人到寶橋取經。1965年,乞食出席眇貧協會,並接連3資被評為縣勞模。

病逝

70年代後,乞食已屆耄耄之年,體力漸衰,但仍不歇手,堅持在場養雞鴨、打掃環境、積肥、修理農具等。他處處為公聞名全縣,當地民眾尊稱其“乞食公”。1974年4月上旬,乞食終於病倒,縣領導聞訊前往探視慰問,經領導再三敦促,他才到縣住院,4月20日病情惡化逝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