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解釋
解釋
林下之風
【解釋】林下:幽僻之境;風:風度。指女子態度嫻雅、舉止大方。
出處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王夫人【謝道韞】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
謝道韞的故事
家庭
謝道韞[yùn]是安西將軍謝奕的女兒,謝家風範,在她身上表露無遺,長大後嫁給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門當戶對,傳為佳話。
少女才情
![謝道韞](/img/a/aad/nBnauM3XzgTM2kzM5MDNzQTN1QTM5czMxYzMzQTNwAzMxAzLzQzLz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代叔解圍
魏晉時代,清談之風大熾,一炷香,一盞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以海闊天空地談論不休,大家閨秀有時也參加討論,由於漢代以來儒家地位獨尊,當時男女授受不親的禮防也漸受重視,所以大家閨秀參與清談,常張設青綾幕幢以自蔽,使對談的男性客人,只聞其聲而不見其嬌面。
有一次丈夫的小弟弟王獻之與友人談論詩文,正處在下風,被經過的謝道韞聽到了。她躲在屏風后聽了一會,然後叫婢女告訴王獻之,她願出來為小叔子解圍,王獻之與客人異口同聲表示願意聆聽的她的高論。謝道韞端坐在青綾幕樟之後,將王獻之的前議加以肯定,然而引經據典圍繞主題進一步發揮,立意高遠,頭頭是道,客人詞窮而甘拜下風。臨危不亂,從容不迫,理直氣壯,坦然處之,常能使艱難困苦的局面化險為夷,這種“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剛毅氣質,謝道韞是受到她叔父謝安極大的影響,謝安的臨危不懼是很有名的。
臨危不亂
謝道韞深受叔父謝安的薰陶,在不久之後的會稽城破時,就表現出臨危不亂的豪雄氣勢,贏得一致稱讚。
王凝之在謝安的保薦下,曾出任過江州刺史、左將軍,一直作到主管一郡軍政大權的會稽內史。
一年,海盜起家的匪首孫恩率眾攻打會稽,書呆子氣十足而又相信道教的王凝之居然不加設防,相信道祖必能庇佑一郡生靈,每天閉門默禱,第二天對諸將佐說:“我已請得道祖允諾,派遣天兵天將相助,城池可保無虞,賊兵一定會自取滅亡。”這樣,由於毫無防備,賊兵長驅直入,王凝之及諸子都被賊兵殺害,謝道韞舉措鎮定,命令婢僕執刀仗劍,組成一支小小的突擊隊伍,乘亂突圍出城,她橫刀在手,乘肩輿而出,來到大街,賊兵如潮水般湧來,終於成為賊兵的俘虜,謝道韞抱著小外孫被送到孫恩的面前,孫恩看到這個剛剛三歲的小孩兒,以為是王氏子孫,即命令左右將他殺死。謝道韞厲聲說:“事在王門,何關他族?此軒是外孫劉濤,如必欲加誅,寧先殺我!”孫恩早聽說謝道韞的才名,及見她義正辭嚴,毫不為眼前的態勢而有畏懼之意,不免大為心折,於是改容相待,不但不殺她的小外孫,而且命屬下為善加保護,送她安返故居。從此謝道韞寡居會稽。
成語由來
會稽文風鼎盛,莘莘學子時常前來向謝道韞請教。此時她已逾知命之年,曾在堂上設一素色簾幃,端坐其中,款款而談,雖然未曾設帳授徒,但實質上從事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工作,受益的學子不計其數,都以師道尊稱她。孫恩之亂既平,新到太守劉柳素拜訪謝道韞。事後劉柳素常對人說:“內史夫人風致高遠,詞理無滯,誠摯感人,一席談論,受惠無窮。”能夠與謝道韞相提並論的在當時只有同郡的張彤雲,張彤雲是張玄的妹妹,論家世自然不及謝家,論才情卻差堪比擬,張彤雲嫁到顧家。朱、張、顧、陸是江南的四大世家,張玄也常常自誇自己的妹妹比得上謝道韞。有一個叫濟尼的人,常常出入王、顧兩家,有人問濟尼,謝道韞與張彤雲誰更好一些,濟尼說道:“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顧家婦清心玉映,自有閨房之秀。”二人各有所長,大家都認為還算公允。但是以氣度而言,很明顯林下之風勝於閨房之秀。
評價
“晉無文章,唯歸去來兮辭而已”。西晉因“八王之亂”而國力大傷,東晉更因外患頻頻而搖搖欲墜。兩晉人物醉生夢死,過著有了今天沒有明天的頹廢生活,使謝道韞的情致和事跡更力出色無比。在離亂交織的晉代,謝道韞稱得上是一個“人中之鳳”式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