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作者:舒寒冰
出版:江蘇文藝出版社定價:28
作者介紹
舒寒冰,男,1972年4月生,安徽岳西人。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已在國內外公開發表散文、隨筆、詩歌、小說、報告文學以及新聞等各類作品300餘萬字。
相關資料
替評彈名家蔣月泉托琵琶最不容易,鹹也不是淡也不是,我看到好多蔣月泉演出的錄像,就是他一個人,提了把弦子自彈自唱。他最滿意的搭檔,就是評彈名家張鑑定。張鑑定說托琵琶是有講究的,人家唱得興起,你就要退到後面去,人家接不上力了,要換氣了,你就托一把,好像游泳似的,人家游得正歡,你千萬不能拖住他的後腿,人家游不太動了,你就要上去推一把。寫序應該也是這個道理。現在我就是向張鑑定學習,為寒冰托一下琵琶。
內容介紹
《松花集》,一本極有個性的書,冊頁間充滿了對自然的大愛,對人性的洞察,對社會的批判。作者走筆世相、塗鴉人生,兼繪人文風景、外附一卷新詩,皆有可觀處。
獨孤求騙--作者以獨特的視角,洞察世態,考量人生,思索自然與歷史,從平常處見荒謬,於平靜時起風雷,文風凌厲而詭異多變。
在樓頂假寐--從牧歌中走來,向鋼鐵中走去。一卷滄桑人生,折射出一個文化人對多變時代獨特的觀照和感悟,行文質樸,見情見性,落筆蒼茫,寄託深遙。
白雲閣筆記--一個夢裡行者,打開白雲之門,看到一些星光。 松花吟--一卷新詩。“頭枕松濤酣夢,晨起,夢痕和詩箋上,落了薄薄一層淺綠鵝黃,松花的細粉,春天顏色,月光的粉末,詞語的灰塵,特殊形態的時間。”
作品序言
陶文瑜
最近我出版了一個散文集,請我的朋友常老師作序,大家對這篇文章一致稱讚,我也很客氣地說,這本書後面做成空白的練習簿的形式也不錯,主要是看序。常老師不會客氣,而且當著我的面誇讚自己,有好幾次了吧。我有點吃不住了,我說常老師,野生甲魚好吃,是廚師水平高還是原材料好?
替評彈名家蔣月泉托琵琶最不容易,鹹也不是淡也不是,我看到好多蔣月泉演出的錄像,就是他一個人,提了把弦子自彈自唱。他最滿意的搭檔,就是評彈名家張鑑定。張鑑定說托琵琶是有講究的,人家唱得興起,你就要退到後面去,人家接不上力了,要換氣了,你就托一把,好像游泳似的,人家游得正歡,你千萬不能拖住他的後腿,人家游不太動了,你就要上去推一把。寫序應該也是這個道理。現在我就是向張鑑定學習,為寒冰托一下琵琶。
我在雜誌社工作,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看好多來稿,遇上我不歡喜的文字,我就說服自己,這是在掙工資,遇上了好的文字,不知不覺地讀下去,工作啊編輯啊全忘記了,這是很純粹的閱讀,是十分地享受。其實寫個序言不用看許多文字,就能很好完成的,但我還是完整地閱讀了寒凍的作品,我覺得十分享受。
我記過一段有關花鳥畫的文字,我說,花鳥是沒有年紀的,畫家就是要畫出來歲月落在花鳥上的痕跡,畫出來畫家自己的私心雜念。有一些花鳥畫的功夫,估計是從前人的優秀創作中鍛鍊出來的,說起來也是惟妙惟肖,但精神面貌上,似乎缺少了一點東西,這好比是和演員的劇照交朋友,那是很知人知面不知心的。
寒冰創作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取自生活,有感而發,是活生生的白紙黑字和喜怒哀樂。
關於寒凍的創作,我以為兩個字完全可以概括,就是“寒冰”。
我們的日常生活仿佛流水,日子順流而下,寒冰記錄下了好多瞬間,這些瞬間或是情真意切,或是有感而發,若有所思若有所悟,使我們體會到生活原來是如此光澤鮮艷,鋒芒透徹。可以說寒冰就是讓流水凝結成寒冰。
或許是經歷過大量詩歌創作的緣故吧,寒凍的語言,具有一種獨到的乾淨利落,是不露痕跡的提煉和加工,不是冰雕,而是掛在我們屋檐下的冰棱。那樣的冰棱,就掛在我們朝出晚歸行色匆匆的日子裡,不著痕跡不露聲色,似乎和我們的生活溶為一體了,其實又獨具一格超然物外。
我還要提起的是,寒冰那一篇三十六歲生日時記下的文字,這篇文章讓我記憶深刻,我想到了自己的從前,青春的念頭和真誠的感悟讓人躍躍欲試,又可以讓人一下子靜下心來了,對於陳年舊事念念不忘和耿耿於懷是好作家的品質,仿佛若有所得,其實悵然若失。這樣的閱讀,對我幫助很大。
我是一個具有閱讀經驗的人。真誠地認為,《松花集》是一部值得推薦的作品,寒冰游泳游得很好,我要再說下去,有點拖後腿的意思了,就到這裡吧,是為序。
2009年6月20日
獨孤求騙
獨孤求騙
獨孤長了五雙眼睛。前面兩隻,黑眼看書,青眼看錢;上面一雙,白天看太陽,晚上看月亮;腦殼後兩顆,專看暗箭,一顆看敵人的,一顆看人民內部的;心裡還有一對,看透前生和來世;腳下兩個叫雞眼,專門留著和地下的閻王老兒抵眼棍。
明星與酒囊飯袋
蔚藍的天空下
潔白的雲朵邊
有我美麗的家園
從開滿杜鵑的山谷
到長滿星星的山巔
我們幸福地生活
自由地愛戀
吃碧綠的野草
喝甜甜的山泉
住著冬暖夏涼的窯洞
蓋厚厚的月光棉
……
我看到一群豬,從滿山的杜鵑中跑出來,面對我們的鏡頭,快樂地舞著,嗷嗷地叫著。恍惚間,我似乎聽懂了它幸福的歌唱。這是一群詩意棲居的豬。
二零零九年四月的一天,我陪同一個採訪團,翻山越嶺,慕名來到這個建在海拔六百米以上高山的有機黑豬養殖基地。遠離塵囂,圈山為圈,自由放養,這是一群過著綠色生活的有機豬。
從去年開始,國內許多媒體開始關注這群豬,報紙上有它們的靚影,電視上有它們的英姿,電台里有它們的聲音,網路里有它們的故事。它們的吃喝拉撒睡乃至玩與樂、病與醫、遺傳與變異、性交與繁殖等等,都先後被一一揭密,不斷成為媒體熱點。這是一群被媒體追捧炒熱的明星豬。
“咱們前幾天剛剛接待了一批媒體,難得有個雙休日,又被你們攪了,看來名人難做,名豬也難做,哎!”一頭豬伸伸前蹄,搖搖腦袋,無可奈何地長嘆一聲。我們同行一記者,揣摩著那聲長嘆,做了一回明星豬的新聞發言人,引起大家轟笑。
名氣大了,肉就珍貴了。這群明星豬的肉,是無數食客夢中的美味。製造明星豬的公司,在許多城市設了專賣店,肉價遠高於普通豬。饕餮的人類追蹤它們,捧熱它們,最終是為了放心地吃掉它們。一同採訪的記者們,許多人已忍不住向養豬的老闆打聽,哪裡能買它們的肉?對一群豬而言,成為明星,幸耶不幸?
看一回明星豬比看一回明星人要困難得多。這群豬,像活在傳說里,勾引著我們不遠千里,走進深山,撩開白雲與迷霧,才能一睹豬顏。所以看它們時,心情很激動,覺得機會難得,一定要珍惜,要和它們在一起照相留念。好在這些豬,還沒有被養成大腕,脾氣不錯。
明星豬就是明星豬,懂得風花雪月,懂得娛樂觀眾,懂得借我們媒體宣傳造勢提高身價。全不似我住所外面那些尋常的豬,我與它們比鄰五年,見慣的是它們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傻乎乎暈乎乎的懶相。
順便說說它們吧,我住在城郊一幢五層樓上,書房正對著院外的豬圈。一圈十來頭,都是閹過的,專門賣肉用的,雖然都成年了,卻都不懂得戀愛。無論月色多么美好,都只會呼呼大睡,良辰美景全被白白糟蹋了。放的屁順著風吹進我的書房,臭烘烘的。風騷一詞,與豬是白搭了。晚上不解風月,又十幾個光光地擠在一起睡,簡直讓觀眾受不了。
一大清早,我還在甜蜜的夢中。它們就醒了,大聲的叫著要吃,一大群一起叫,越叫越大,直到把我吵醒為止。養豬的那人,大概每晚都做春夢,所以每天早上都比我醒得遲,在他那些“豬兒子”要造反的最後關頭才來餵飯。說起餵飯,補充一句,這些豬吃的,都是從飯店裡端來的剩飯剩菜,還拌著不少殘酒,所以日子久了,不僅嘴饞,而且酒量驚人。可憐我每天早晨醒來,面對的就是一陣陣要菜要酒的吆喝,詩興全無。“就知道吃,就知道吃,哪天老子一定把你吃了,看你還嚷嚷不停!”我曾無數次對著那群酒囊飯袋罵。
現在忽然不想那樣罵了--看了明星豬之後,口味變了,不想吃那些靠殘湯剩酒養肥的豬了。要吃,就吃這高山上養殖的有機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