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上》[音樂]

《松花江上》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男高音抒情歌曲,由張寒暉作於1936年。

《松花江上》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男高音抒情歌曲,由張寒暉作於1936年。

歌詞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裡有森林煤礦,
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裡有我的同胞,
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
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
整日價在關內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
哪年,哪月,
才能夠收回那無盡的寶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麼時候,
才能歡聚一堂?!

創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中國東三省,蔣介石採取不抵抗政策,驅趕“剿共”前線的東北軍官兵,攜老帶子,布滿西安街頭。他們被迫流亡關內,有家不能歸,有仇不能報,卻要為反共反人民的內戰去賣命,從心頭都鬱結著悲苦怨憤,要傾吐,要爆發 。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張寒暉譜寫了這首感人肺腑的獨唱曲,以含著熱淚的哭泣似的音調,唱出了悲憤交加的聲音。他把自己的這首歌教給學生、民眾演唱,然後,他帶領民眾到西安的城牆上,街頭中去演唱,悲怨壯烈的歌聲深深打動了廣大東北軍官兵的心,竟有數萬名官兵聽後落淚。“西安事變”爆發前後,西安城裡已到處可以聽到《松花江上》的歌聲,並迅速傳遍全國。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這是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曾被譽為“流亡三部曲”之一,而風靡中華大地的抗戰歌曲《松花江上》。
西安事變前夕,西安愛國青年去臨潼請願時,行至十里舖,張學良將軍驅車趕來,勸導學生勿去臨潼,怕有危險。這時,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悲壯的歌聲令人斷腸。張學良聽了,沉痛地說:“請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內,用事實來答覆你們。”
抗戰開始後,周恩來曾代表中共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出席東北軍軍官會議。會議結束時,周指揮與會軍官唱了這首歌。悲憤的歌聲激起了大家思念故鄉的情緒。當歌聲進入“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時,全場軍官有的熱淚盈眶,有的低頭哭泣,有的舉起了拳頭,“一定要打回老家去!”的決心,充溢著歌唱者的胸膛。
《松花江上》初由省立二中唱起,後流傳東北軍,並迅速唱遍了大江南北和長城內外。當時,這首歌曲並沒有出版,而且誰也不知道作者是張寒暉,可是,那鏇律中凝聚的血淚卻強烈地感染著愛國的中華兒女們,人們爭相傳抄傳唱,在祖國破碎山河的上空,到處飄蕩著歌曲中的呼號。
1938年7月7日晚,武漢舉行了抗日周年的盛大活動,十多萬民眾分乘幾百條木船,舉著火把匯聚在長江之上。這時候,不知是誰領頭唱起了《松花江上》,立即引起大家的呼應,十幾萬人的歌聲掀起了巨大的聲浪,匯成了人間罕見的、血淚凝聚的感情的交響。
一直埋頭苦幹的革命音樂家張寒暉,就是這樣代表著人民傾吐呼號,為我們留下了這首不朽的戰鬥性的悲歌。

歌曲賞析

1936年,被蔣介石驅趕到“剿共”前線的東北軍官兵,攜老帶小,布滿西安的街頭。他們被迫流亡關內,有家歸不得,有仇不能報,卻要為反共反人民的內戰去賣命,人人心中都鬱結著悲苦怨憤,要傾吐,要爆發……。當時正在西安二中教書的張寒暉,天天見到這種流浪徘徊的慘景,耳鼓充滿嗟嘆痛苦的呼聲,於是便譜寫出了這首感人肺腑的獨唱歌曲,以含著熱淚哭泣似的音調,唱出了悲憤交加的聲音,張寒暉曾說:“我把北方‘娘們’在墳上哭丈夫、哭兒子的那種哭聲變成了《松花江》的曲調了。當然,這也要變一變才成……。”歌曲的結構是帶尾聲的二部曲式。傾述性的音調貫穿全曲,兼有敘事和抒情的特點,真切感人。鏇律以環回縈繞、反覆詠唱的方式引申展開,感情越來越激動,具有迴腸欲斷的效果。當尾聲長處呼天搶地似的鏇律時,歌曲達到高潮,在聲淚俱下的悲痛中,蘊藏著要求起來抗爭的力量。張寒暉譜成這首歌曲後,先親自教二中學生歌唱,後來傳到東北軍的學生隊里,不久就傳遍了東北軍。1936年11月,“西安事變”爆發前後,西安全城到處可以聽到《松花江上》的歌聲,並迅速傳遍全國,作品在當時起到了喚醒民眾的作用。解放後,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也選用了這首歌曲。
這首歌曲的結構是帶尾聲的二部曲式。具有傾訴性,敘述性兼抒情性的特點。歌詞內容有很強的說服力,真切感人。第一部分是由兩個樂段組成,每一段又都由三個樂句構成。這一部分的音調富於敘事與抒情的特點,傾訴著自己的家鄉東北,有豐富的物產,還有自己的爹娘,第二部分的鏇律以環回縈繞、反覆詠唱的方式得到了展開,感情越來越激動,具有迴腸欲斷的效果。這首歌以帶尾聲的二部曲式為結構。傾訴性的音調貫穿全曲,併兼有敘事和抒情的特點,真切感人。鏇律以環回縈繞,反覆詠唱的方式引伸展開,感情越來越激動,具有迴腸欲斷的效果。當尾聲唱出呼天喚地似的鏇律時,歌曲達到了高潮,在聲淚俱下的悲痛中,蘊藏著要求起來抗爭的力量。 
依據歌詞的內容和感情的脈絡,這首歌分為懷故、漂流、呼喚三個層次。詞的開頭部分:“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裡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訴說了家鄉的美麗富饒和豐富資源。第二部分“九一八,九一八,在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整日整夜在關內流浪。”概括地描述了國土淪喪後的悲慘遭遇,控訴了日本侵略軍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尤其第三部分是歌曲的高潮。“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爹娘啊,爹娘啊!什麼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那撕心裂肺的鏇律,無限感慨地向故鄉的親人發出呼喚,抒發著對早日收復失地的強烈渴望。歌中的“我”那滿含熱淚、悲憤交加的音調,使每箇中國人為之動容。
上世紀60年代,我國著名男高音李光羲在大型歌舞劇《東方紅》演唱這首歌曲,受到周總理的親切接見。
鄭鈞翻唱了這首歌,感覺還不錯,大家聽聽。

詞曲張寒暉資料

張寒暉(1902~1946),河北定縣人。生於1902年。1925年入北平國立藝專戲劇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在北平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4年回老家組織抗日救國會,同時從事小說和戲劇創作,為宣傳抗日奔走呼號。1935年去西安,在東北軍中宣傳抗日。1937年再度深入農村,宣傳抗日救國。1942年任陝甘寧邊區文協秘書長,他創作的《松花江上》、《國民大生產》 、《去當兵》等著名歌曲,曾在解放區和全國廣為流傳,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1946年3月11日,被譽為“人民藝術家”的張寒暉病逝。

同名電影

基本資料
中文片名
松花江上
外文片名
Along the Songhua River
更多外文片名
Song hua jiang shang
Along the Sungari River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影片類型
劇情
片長
130分鐘
國家/地區
中國
對白語言
漢語國語
色彩
黑白
混音
單聲道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金山 Shan Jin
演員 Actor
張瑞芳 Ruifang Zhang
浦克 Ke Pu
朱文順 Wenshun Zhu
方化 Hua Fang
攝影 Cinematography
楊霽明 Jiming Yang
[編輯本段]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長春電影製片廠 Changchun Film Studio [中國]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版本一
 松花江畔的一個小山村里,人們和睦相處,大家都期待來年豐收的年景。一個青年和一個車店家的孫女相愛了。
“九•一八”事變爆發了,日本侵入了東北,打破了小村莊平靜和諧的生活,這家車店也遭受了家破人亡的慘劇。母親被日本人推進了松花江,父親被馬踩死,祖父也因經受不住突如其來的打擊而一病不起。日寇逼迫村民為他們修築碉堡,孫女在為村民送飯的途中,差點遭到日寇伍長的侮辱,幸得青年得救。將伍長打死後,便帶著孫女和祖父逃離了此地。半路上祖父去世了,臨終前囑咐青年要照顧好孫女,並和她結為夫妻。青年為了生存就去日寇霸占的煤礦做苦工,日寇鎮壓人們,強迫煤礦工人增加產量,造成礦井塌陷。青年和孫女在賣糧食的大漢的幫助下逃離了這裡,兩人結為夫妻後,雙雙走上了抗日救國的道路。賣糧食的大漢帶領著義勇軍和這個青年偷襲日寇,並炸毀了日寇的軍營。
版本二
東北松花江畔的一個小村莊裡,人們都盼望著來年豐收的年景。一個青年和一個大漢趕著糧食車到集市上出售,傍晚時分,兩人趕著車在一個車店門前停下,青年早已和車店店家的孫女相愛,店家家中還有女孩的祖父和父母。第二天早晨,青年又得趕車出發,他和孫女相約下次再見面。
不久,“九一八”爆發日本侵入東北,打破本來平靜和諧的生活。孫女的母親被日本人推入松花江中,父親也被馬踩死,為此祖父一病不起。而青年被抓走,半途中大漢帶領義勇軍偷襲日寇,青年趁亂逃到車店。後來,大漢也來到車店,後將日寇的軍營炸毀。日寇逼迫村民為他們修築碉堡,孫女為人們送飯途中碰見好色的日寇伍長,伍長欲污辱她,這時青年趕來,將伍長打死。於是,青年帶著孫女和祖父逃離此地,但半路上祖父去世,臨終前要青年和孫女結為夫妻。青年為謀生去日寇煤礦做苦工。七七事變後,煤礦工人由於日寇強迫增加產量,造成礦井塌陷。日寇又鎮壓人們,青年、孫女在大漢的幫助下逃出這裡,終於參加了義勇軍,抗擊日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