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白馬山自然保護區

松溪白馬山自然保護區

白馬山位於舊縣鄉境內,山上森林茂密。四周有形似虎、獅、熊、象、龍、馬等九個山峰和捨身岩、媒人岩、蠟燭岩、磨米岩、僧帽岩、彌勒岩、老佛洞等奇岩勝景。山上有六福寺(原名白馬庵),山頂有清道光六年(1846年)建造的仙閣,可遠眺渭田、舊縣、花橋、祖墩四鄉。2002年底被列入省級自然保護區。

簡介

松溪白馬山自然保護區松溪白馬山自然保護區

白馬山是松溪境內一座著名的山峰,與湛盧齊名,位於松溪城東北,距縣城20公里。自古以來,白馬山就以其秀麗的自然景色,奇特的懸崖絕澗,吸引著眾多的遊客。 白馬山風光最佳處,是那岩斷壁形成的許多奇峰絕景。其中最著名的是"十頭獅子",即十座山崖,十分雄偉壯觀。崖頂多青松,鬱鬱蒼蒼,枝幹挺撥,枝葉茂撥,枝葉茂盛,好似雄獅毛倒豎,昂首凌空,有奮然躍起之勢。 大獅子岩為白馬山主峰,海撥1031米,狀似一頭昂首騰空的雄獅,向天怒吼,岩頂獅鼻、獅嘴隱然可辨。山中景點有仙壇,又名仙閣,以石為原料,搭建而成。仙壇門口緊靠懸崖,有一塊擔平如境的岩石,長約一丈,寬僅二尺,俗稱夢床。傳說遊人躺臥其上,便可入夢遨遊仙境。若在山腳下仰視大獅子岩,又好似一柱擎天,狀若一支點燃的紅燭,故又稱為蠟燭岩。 小獅子岩為白馬山中風光最美的一座山崖,巨大的岩峰酷似獅頭,面向長天,張口怒吼,遊人至此,似可聽見其吼聲在谷之中、雲霧之外迴蕩,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媒人岩是另一處小山頭。山頂上挺立著一塊岩石,似人形,眉眼鬚髮可辨,栩栩如生。山上還有石室,名為老佛。高廣數丈,冬曖夏涼,下為深谷,峭壁百丈,景色幽險。此外,還有彌勒岩、仙人曬穀岩等景觀,也令人嘆為觀止。

自然地理

位於松谿縣中西部,東至舊縣鄉游墩村上門坑,西至鄭墩鎮青山村底源,南至黃沙村橫坑,北至招沙甲村大林坑。總面積3250公頃,其中核心區1096公頃。主要保護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珍稀瀕危野生動物。 白馬山位於舊縣鄉境內,山上森林茂密。四周有形似虎、獅、熊、象、龍、馬等九個山峰和捨身岩、媒人岩、蠟燭岩、磨米岩、僧帽岩、彌勒岩、老佛洞等奇岩勝景。

資源條件

松溪白馬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有維管植物152科895種,分別占福建省科、種數的65.8%和23.99%,其中蕨類植物26科74種,裸子植物6科12種,被子植物120科809種。科的地理成分主要是泛熱帶分布型。泛熱帶分布36.51%,北溫帶和南溫帶間斷分布9.52%,東亞(熱帶、亞熱帶)及熱帶南美間斷分布7.15%。說明本區系起源古老,特有種多。

景點介紹

白馬山之久福寺白馬山之久福寺

山上有六福寺(原名白馬庵),山頂有清道光六年(1846年)建造的仙閣,可遠眺渭田、舊縣、花橋、祖墩四鄉。東至舊縣鄉游墩村上門坑,西至鄭墩鎮青山村底源,南至黃沙村橫坑,北至招沙甲村大林坑。總面積3250公頃,其中核心區1096公頃。主要保護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珍稀瀕危野生動物。2002年底被列入省級自然保護區。

白馬山中還有一座古廟,叫久福寺,(1369)擴建重修。現該寺仍為境內著我旅遊景點,每當夏秋季節,朝拜進香者絡繹不絕。久福寺,俗稱“白馬庵”,四周風景如畫,沿山奇岩怪石,翠竹婆娑,古樹參天,山花芳草,馥郁芬芳。自馬寺隱於深山密林之中,十分幽靜,遊人四時不斷。該寺始建於元朝至正25年(公元1365年)。明洪武二年重修(公元1369年)。清康熙九年加以擴建,有佛堂僧舍多座。1967年多數古建築被毀。1979年民眾募緣重建,是松谿縣名山古剎之一。山門使用方整青石砌成,雄偉壯觀,中間直立一塊青色花崗石,石上刻有“蓬萊境”三字,橫楣刻有“別有洞天”四字,極其精美。楹聯“廟貌重新結福地、佛光普照成洞天”,字型工整勁秀。進山門為磚面空坪,上三級石階進入正門,上書“白馬山久福寺”五字。正廳內左右為走廊,兩側天井中種有30多盆蘭花。往裡為正殿,門上懸有大匾一塊,上書“大雄寶殿”四字,左右楹聯“廟貌乾坤悠遠,威靈古今光昭”皆系皆系楷書,穩健有力。正中有三尊神像,兩旁十八羅漢”神皆站立,如常人高大,個個面目奇特,沖態各異,栩栩如生。整座寺廟極其寬敞舒適。

仙閣,位於久福寺西南,是白馬山風景區最高處,風光雅致,久負盛名。相傳有姑嫂二人在此修道成仙,昔人建閣其上。

仙人夢床,位於仙閣右側,懸崖之下,相傳躺在床上,即可入夢,邀遊仙境。

孕猿觀月,位於久福寺南面,相傳月宮仙猿觸犯戒規,被太陰星主貶到白馬山受役,每當月夜,它總是凝視蟾宮,思戀與親人共度美好時光。

仙人洞,位於仙閣岩下,洞深2.8米,寬1.1米,高1.3米。相傳此洞乃是白馬庵主吳公老佛睡覺地方。

獅子岩,位於久福寺西南。若登仙閣俯視,酷似一隻昂首騰空的雄獅,上接雲霄,下臨深淵,極為險峻。相傳呂洞賓騎獅過此,遇狂風暴雨,下騎避雨。等雨過天晴,發現天獅已變成石頭,只好騰空而去。

媒人岩,位於獅子岩附近,其有如人形,好事者名之為“媒人岩”。相傳青年男女欲尋找心上人,站在對面山頭,向媒人岩”連擲三塊小石,若能投中頭部者,必遇月老為之牽線,成就美滿姻緣,永結百年之好。

觀音浴盆,位於獅子岩附近。山頂上有塊青石,中間有一水槽,長1.3米,寬0.9米,深為3米,常年積水。相傳盆水直通南海,永不乾涸。如遇旱年,當地老百姓上山把盆水掏乾,天空就會降雨。

清風洞,位於獅子岩下,洞內有相通的兩個洞口,入洞則清風拂面,因而得名。

鳳凰洞,又稱彎曲洞,位於觀音浴盆之下。洞外百花盛開,蜂舞蝶飛,好一派山色風光,洞中有洞。洞口朝下而入,全長20米,中間處有一洞向下而伸,相傳是鳳凰生蛋處。

磨米岩,位於久福寺正南。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石匠上山打柴,發現此岩,觀其形狀構造,從中受到啟斗,便琢成石磨。

觀音佛,又稱“石觀音”位於久福寺西南,原有一尊30公分高的“石觀音”佛像,慈容慧目,十分精美。可惜毀於文革。1979年重新造了一尊一米多高的“石觀音”佛像,豎立於青岩壁下。

紗帽岩,位於久福寺西北,是白馬山最邊遠的景點。該處地勢險要,因形狀酷似烏紗帽而得名。相傳唐人韓湘子,中長慶三年(823年)進士,官至大理丞,得漢鍾離、呂洞賓授以仙術,修成正果,為“八仙之一”後,將其紗帽拋棄至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