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後村

岩後村

岩後村隸屬福建省河東鄉,位於松谿縣城東郊,地處松溪河谷平原中部。該村轄有五個村民小組,共有154戶,人口618人,是河東鄉最小的行政村,也是全縣重點貧困村之一。東與大布村毗鄰,南接橫壠村,西與花橋鄉官後村交界,北跟舊縣鄉洋前村接壤,西倚海拔千米長龍崗,北臨省重點自然保護區白馬山。

基本信息

1、福建省南平市松谿縣河東鄉岩後村

鄉村概況

該村隸屬福建省河東鄉,位於松谿縣城東郊,地處松溪河谷平原中部。距縣城6公里。東與大布村毗鄰,南接橫壠村,西與花橋鄉官後村交界,北跟舊縣鄉洋前村接壤,西倚海拔千米長龍崗,北臨省重點自然保護區白馬山。
據相關網站統計,該村轄有五個村民小組,共有154戶,人口618人,是河東鄉最小的行政村,也是全縣重點貧困村之一,2006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87萬元,人均純收入1500元。全村土地面積11311.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8028畝,耕地面積701畝。

建置沿革

該村於1975年由原城關公社大布大隊第四生產隊(後稱作岩後村民小組)及橫壠大隊的前洋,直壠,峰山,外新厝生產隊合併成立岩後農場。1981年岩後農場經縣政府:松政(81)綜17號文批准,改為岩後大隊,原岩後農場管轄權屬未變,1984年恢復鄉建制,岩後大隊更改為岩後行政村,原管轄範圍和山地權屬未作變動和調整。

社會建設

該村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村分布散落,原先只有岩後自然村靠公路沿線,其餘四個自然村的村莊及耕地均分布在同海拔的丘陵山地間,居住條件極差,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土地貧脊,獸害嚴重,耕作十分不利,為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中諸多的不便,1978年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大隊班子共同努力下,前洋自然村全村搬遷到松新沿線居住,更名為新洋,同時峰山,外新厝兩個自然村也先後搬遷到岩後自然村與之合併。居住條件至使大部分耕地拋荒,至2006年全村共有拋荒耕地200多畝,這些荒地有待開發利用。
改革開放後,農村勞動力有了轉移就業的機會,岩後人民敢於外出闖世界,創新業,外出經商,務工,帶動了一批又一批搞第二、三產為,他們披荊斬棘,艱苦奮鬥,取得了前人千百年來難以實現的成就,至2006年全村外出人員有200多人,主要從事做豆芽菜,經商等行業。為岩後人民由窮變富開拓了新路。是松溪人外出做豆芽菜人口比例最多的村。
隨著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村兩委、黨員幹部在黨的富民政策的大好形勢下,振奮精神,狠抓落實。以學習“三個代表,實踐三個代表”為準繩,大拳腳,為岩後櫝辦好事,辦實事。首先,狠抓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在原修建的前洋水庫、岩後水庫的基礎上把堤壩加固、加高,修復了長約5800米的灌溉水渠,為該村營造了良好的生活用水和500多畝耕地農業生產灌溉。其次是村村通公路,投入18萬元直壠道路的拓寬,村部1.5公里的道路硬化。2005年在村兩委的努力和各級政府的支持下,積極吸引外資,於2006年在松溪河岩後村土名為雷打裂地段,興建松源二級加華水力發電站壹座,該電站建成後,能夠有效地緩解松谿縣企業用電,為該村發展工業創辦企業用電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該村在抓好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同時也重視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為提高黨員幹部的文化水平級致富技能,定期組織開展學習科技知識,黨員考核評比活動,通過培訓學習,黨員幹部各方面的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黨員幹部起到模範帶頭作用,有種植能手,養殖大王,還有外出經商大戶,該村黨支部於2000—2003年及2003—2006年連續被縣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經濟建設

該村礦產資源比較豐富有待開發利用,其中距松新線3公里土名為寨頂一座石頭山,山頂平坦,方圓有一個平方公里,中間呈火山口狀,整座山四周堆滿鐵灰色礦石,表面不長植被,解放前該山頂是個賊寨,土匪巢,因此改名寨頂,該礦石因礦物質含量偏低,至今尚未得到開發利用,據有關部門質量鑑定,該礦石為玄武石,可用於高速公路作鋪設材料。
該村有著極優越的自然條件開發旅遊,休閒項目,有前洋水庫清澈見底的水源,有歷史悠久的寨頂自然生態風光,還有與省重點自然保護區白馬山遙呼相應海拔為1003米的長龍崗(長龍崗是原松溪廣播電視台遺址,建於1973年,後停止使用,但房屋及辦公場所仍保持良好,還有原高壓輸電線路),山澗有離溪谷,青山綠水,村中有珍貴樹種,稀有的植被,是個清靜的自然生態觀光旅遊勝地。
該村人民祖祖輩輩勤勞勇敢,艱苦樸素,除外出經商務工人員,在家留守村民,利用他們勤勞的雙手,腳踏實地的守護著自己的家園,在特殊的地理環境中,摸索出一條致富道路,打造出自己發展致富的拳頭產業,開荒造林,改良土壤,山上種毛竹,山腰種茶果,田間種藥材,綠化苗木等經濟作物,房前屋後搞養殖發展庭院經濟。
為落實上級黨委政府“突出工業,突破工業”的重大決策,該村在岩後加華電站下游規劃出80畝溪坪,150多畝原岩後果園作為該村發展工業和生態園區的建設。規劃區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是投資者最佳選擇。
全村共有山林面積8028畝,其中縣林業投資公司林1200畝,生態公益林3026畝。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護好山,管好水是該村的又一舉措,隨著政府對森林體制改革的落實,為增強村民的造林護林的積極性,於2000年把3000多畝山林均山到戶承包到個人,生態公益林由專人看管,守護,保護水土資源,維持生態平衡,造福子孫後代。

2、雲南省曲靖市宣威市落水鎮岩後村

村情概況
民居
該村隸屬於落水鎮海子村委會,屬於半山區。位於落水鎮東北邊,距離村委會3.5 公里,距離落水鎮16公里。國土面積1.9平方公里,海拔2380米,年平均氣溫12.6 ℃,年降水量90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洋芋等農作物。
自然資源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90.45畝(其中:旱地590.45畝),人均耕地1.9畝,主要種植玉米、洋芋等作物;擁有林地1400畝;荒山荒地345畝,其他面積514.55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78戶通自來水。有7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59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4戶。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3輛。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2.5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3.68萬元,占總收入的29.9%;畜牧業收入37.56萬元,占總收入的33.4%(其中,2008年內出欄肉豬1015頭,肉羊18頭);林業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1.16%;第二、三產業收入38.56萬元,占總收入的34%;工資性收36.65萬元,占總收入的33%。農民人均純收入2544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6.6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9人(占勞動力的22.3%),在省內務工35人,到省外務工4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78戶,鄉村人口287人,其中男性146人,女性141人。其中農業人口285人,勞動力177人。該村以漢族為主。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86人,參合率97.28%;享受低保9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6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國小生就讀到岩後國小,中學生就讀到落水鎮二中。該村距離國小校3.5公里,距離中學16公里。截止2008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5人,其中國小生28人,中學生17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